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古典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我国古典悲剧却大部分有着“善恶有报”的团圆结局。这种以“大团圆”而收场的悲剧大致有四种类型:复仇型、补偿型、果报型和调和型。形成这种结构模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长于作整体思维的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起于冲突,终于和谐,否极泰来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中国传统美学着眼于内心情感的抒发,悲剧中“大团圆”的结局便成了作者和观众抒发主观情感的载体。再次,是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悲剧存在着情节多“苦乐相错”,结局多“终于团圆”或“可喜可贺”等现象。笔者愚见:这些现象的产生,自有其深厚的思想与艺术渊源,而与儒学的关系尤为密切。如果对此作些探讨,或许可能约略窥见中国古典戏曲悲剧观的某些基本特征,而有助于对中国古典悲剧作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气”是古代中国人探索宇宙和人类社会所得出的最终结论 ,被中国人视为生命之本。中国古典悲剧中团圆结局现象正是“气”理论影响的结果 ,它使中国的悲剧在形式上有别于西方 ,但两者的悲剧价值是相当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戏剧中存在着大量的悲剧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用西方人的悲剧定义来界定中国悲剧是不合适的。中国特色的悲剧 ,主要体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上。这种结局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欣赏中国古典悲剧,我们往往会注意到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悲剧作品中的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但结局却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对悲剧作出“补偿”式的“团圆”处理。古代最悲的悲剧要算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了个“窦天章为女伸冤昭雪”,由悲转喜。而马致远的《梧桐雨》和洪升的《长生殿》,却安排了神话般的月宫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悲剧中存在着一种“大团圆”倾向:矛盾冲突总难以发展到美的毁灭程度,最终结局必定是真善美的胜利,假恶丑的被惩。《西厢记》长亭送别之后,还有最后一本“有情人终成眷属”;《长生殿》马嵬坡死刑之后,还要有梦境中的月宫相会;即使《窦娥冤》这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悲剧,在临刑三桩“无头愿”得以实现之后,  相似文献   

7.
文章明确提出中国古典喜剧的终极关怀是生命的成长这一命题,与西方否定性喜剧相反,中国古典喜剧基于对生活的肯定,其基本类型是贬恶扬善、畅想“团圆”和微言刺上.哲学基础与审美形态是圆周性思维与评判式冲突,在“团圆”之趣中表现出顽强性与顽固性的抗争,唱出正义战胜邪恶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戏剧艺术打从它一诞生的时候开始便带着一个十分鲜明的表征,那就是无论喜剧或悲剧,多不免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地归结于一种“大团圆”的模式。喜剧自不待言,即便是悲剧,也往往在悲哀痛切的铺叙中昭示着“大团圆”的乐观情绪和美好前景。正如傅雷先生评说《长恨歌》的那样:“明明是悲剧,而写得不过分的哭哭啼啼,多么中庸有度,这是浪漫底克兼有古典美的绝妙典型。”由《长恨歌》为母题衍生展开的《长生殿》,更以大量篇幅表现主人公死别后的重圆。中国少有西方式的令人震颤的彻底悲剧。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戏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成因研究,大都归结为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审美理想、儒家的诗教原则乃至于古代中国现实中缺少和不欣赏激烈尖锐的悲剧冲突的联系。其实发达而酷烈的、充满悲剧性的中国古代复仇文化,或许是更直接的原因,这一点在复仇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古代复仇悲剧上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古典悲剧形态的“喜剧性”情结人手,通过一种广泛的文化比较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悲剧与“季节神话”的神话学渊源;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悲剧与儒、道思想的认识论关系;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悲剧与尼采悲剧观的“同质”现象;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悲剧的存在意义;从而得出中国古典悲剧其实是一种原始悲剧的结论,进而指出中国古典悲剧与黑格尔“古典悲剧”的“异质”之处.  相似文献   

11.
从元文化层的角度看,中国古典悲剧与团圆意识处于同一个“宇宙卵”中,具有同步共生性。可以从原始神话中逐步分析、梳理出两者间的模糊组构关系,这些关系是以后文学发展中特别是戏曲艺术剧作的主要借鉴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西古典悲剧女性比较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西方古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命运注定的“杀父娶母”,哈姆菜特身负“重振乾坤”之重任而与敌同亡,奥瑟罗听信谗言任嫉妒烧心杀死爱妻后而悔恨自刎,麦克白功成后由善趋恶不能自拔为人诛之……悲剧男主人公们从生到死、从爱到恨、从灵到肉、从善到恶,无不表现得令人震撼而使他们的名字永垂悲剧之史。难怪有人说,西方悲剧是男人的世界。悲剧男主人公们因此而成了历代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关注和褒贬的对象。相比之下,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女性们,则被冷落得多,而就她们的丰采,她们的所作所为,实在不该受到如此冷遇。与西方古典悲剧相比…  相似文献   

14.
和谐发展蕴涵的美学意韵是和谐美学。和谐生美,是万有存在共同体内生的奥秘美学。万有存在同和的大美法则,描绘的是天道和美、魅力四射的美丽之圆。和谐生美的大美法则,诠释了和谐美学的至高境界,体现了圆通和美的大道。首尾相衔的每一个圆都是一个相对完满的整体,周期分明,界限清楚。正是在圆圆相谐的和谐生美之圆中,万有存在不断佐证圆满大美的和谐美学原理,孕育和谐发展的美丽、魅力与威力。天道和美,和美无痕,大美与日月同辉,与环圆同转。和谐美学即圆美之学,达一和谐美学“圆理”要求我们顺延和谐生美之道,绘制万有和美之圆,达浑然天成与天地同春、与万物同化的“尽善尽美”视界。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国古典悲剧所反映的世间苦难与人生悲情这一客体的认识,如果说儒家所持的观点是“悲由天命”,佛教所持的观点是“苦自业生”,那么,道家所持的观点则是“悲者德之邪”。  相似文献   

16.
审视一部剧作是不是悲剧,要从悲剧精神和悲剧性人物、主题、情节、冲突、艺术风格与结局进行全面分析。中国戏曲是平民性、娱乐性很强的艺术,长期在“礼乐”文化影响下,形成悲喜交集的“中和”的审美趣味和“大团圆”情结,悲喜剧多而悲剧少。在创作实践和概念上,虽有悲剧和喜剧的区别,但并不严格、明晰,缺少悲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阳戏典型剧本《安安送米》,从文本出发,旨在探讨其悲剧艺术。所关注的层面有如下三点:悲剧冲突的展开、悲剧氛围的营造以及对悲剧传统格局的继承。本文认为该剧是在情与理的悲剧冲突中展开关目,成功地营造了以“苦境”为核心的悲剧氛围,并以团圆和关的结局展现了对中国悲剧传统格局的继承。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真正具备科学的戏剧史观念的,王国维当是第一人。就研究程序的系统性、逻辑论证的严密性、概念范畴的精确性和史论结合的科学性而言,王氏的戏剧史研究都具有开创意义。王氏用“自然”这一范畴概括元杂剧的美学特征,包含着一个完备的隐形结构,即以真挚而自由的情感活动作为主线贯穿从作者而作品而欣赏者这一有序过程,对中国古典戏剧重表现、重写意的倾向作出了有力的总结。王氏引进西方近代哲学、美学熔铸成新的悲剧观,否定了传统的伦理主义,中和主义的“大团圆”模式,显示了中国戏剧美学的古典形态正在向近代形态发生着深刻的转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悲剧的乐观性依托于形式 ,观众在对技艺的欣赏中得到感官的愉悦。西方古典悲剧的乐观性来源于内容 ,观众在对人物毁灭的体验中得到精神的升华。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不同的悲剧主人公那里 ,和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欣赏习惯有关 :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是世俗 ,是小道 ,而西方古典悲剧的美学品位是崇高 ,是大雅。由此引发的乐观 ,仅是趣味之异 ,并无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20.
“毁灭”的美与“成功”的美——鲁迅郭沫若悲剧观之比较刘迎秋鲁迅以其卓越的悲剧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文风,成为新文学的奠基人。郭沫若的悲剧创作虽然同鲁迅的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他同鲁迅一样以其杰出的悲剧理论和艺术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突破,成为新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