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知识经济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说的精神生产力,它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继出现以来的第四产业,并成为当代社会经济的最重要的产业,知识则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关表述里,他把知识分子“提到第一”,说明两个“第一”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中国经济正在向下中等收入国家过渡,必须尽快启动或扩大有关“知识经济”生产力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满足受教育者追求高层次教育消费的巨大需要,为知识创新建设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生力军。总之,发展我国知识经济,有五项原则性对策务必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共识,但对“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却殊多异议。其实,无论从科学的发展看还是从科学的结构看,抑或直接从社会科学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看,都凸现出“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功能特征,而生产力本身的社会属性更无可置疑地证实着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3.
对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理性剖析 ,提出要从生产力状况着眼来优化产权安排 ;从解决“委托问题”入手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从适应经济全球化着想 ,通过“壮大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途径来调整产业结构 ,加速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也是商品”已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高等学校,也都在顺应形势,利用自身人才、技术与设备优势,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院校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理论的重要问题。社会生产力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生产力组成因素在数量素质上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生产力优化规律作用的表现。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因素是生产力质变的标志,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关键和决定因素、首位因素是现代生产力的特性。只有从现代生产力因素系统功能、运行层次关系中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才能科学地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包含政治概念、学术概念与产业概念“三位一体”的复合概念,新质生产力是全球政治意识形态变化和大变局加速演进下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升级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我国有创新载体、创新要素和创新市场优势:创新主体多元,工业体系完备,人才梯队健全,数字经济发达,数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规模超大,创新牵引能力突出。遵循“孕育-生成-发展-扩散-持续”这一动态演进逻辑,强化颠覆性和渐进性科技创新双元平衡;优化组织管理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关系;厘清产业发展规律,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构建“产业-区域-数智”融通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制度创新路径,推进多重国家战略创新联动,即从科技创新、组织创新、产业创新、生态创新到制度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系统性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一、生产力中“科学”与“人”的关系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进入生产力的结构系列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当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与“人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这一传统哲学和经济学观点相对时,则仿佛出现了科学与人同是生产力中第一或首要的因素的逻辑矛盾。因此,探讨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一场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猛烈冲击着我们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当今中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更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力量推动着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去年九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又颁布了“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下,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带动和振兴经济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9.
优化环境,加强投入激发高等学校科研工作活力吴光辉高等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两大光荣使命─—教学和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为经济建设领域所深刻体会和普遍认识。同样地,第一生产力在教育事业中的促进作用,也愈来愈为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的载体是产业,产业结构反映生产力的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紧密相联。所有制的不同产业定位,不是人们主观的先验规定,而是客观的自然选择。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双重优化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从发生学的角度,《走出“荆公新学”》较早地对学界“新学”、“王学”互指现象提出质疑,但也存在偏重官学形式而将两者割裂的问题。实际上,从王学官学化、“新学”概念的由来、内涵及宋人态度等看来,王学与新学在历史上分别与两种“新学”概念相联系:一是见于史料、立于学宫、主要包括《三经新义》、《字说》的与“王学”存在差异的“新学”;一是由新经义、新字学、新学风、新学学派等四个构成,有官学、新经学、学派三种含义与“王学”完全等同的“新学”。虽然这两种“新学”概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最终被合一,但在具体的思想研究当中还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2.
制造工具的劳动是人类产生的标志 ,同时 ,也标志着技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人的能动性不断增强 ,由此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的道德能力、对科学技术及社会的认识与把握能力要全面提高 ,也就是人的体内进化要与体外进化相和谐。否则 ,必将导致人类最终技术化的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3.
高校工作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四新”要求 ,努力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新阶段新农民培育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对农民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要培育农民,必须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以此为思路,对新农村、新农民、农村教育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为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为农村的农村基础教育,但目前的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背离新农村建设的现象。反思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和不足,诸如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办学目标的离农性、课程内容的城市化、教学模式的不适切等,解决"为农村的农村教育究竟何为"的问题,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共八大前后 ,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党在多方面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方针 ,对于后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中国大陆学者们似乎对"新史学"又有了一份新的热情,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每逢世纪之交的一种惯常现象.后学总结梳理前学应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然究竟谁人以及何种史学研究能代表20世纪中国的"新史学",好象并没有达成基本的共识.本文从史学思想、史学方法两大方面,主张20世纪中国的新史学,肇起于梁启超,接踵之人乃王国维,真正成型的代表是钱穆.钱穆的最大贡献在于破除史家门户藩篱,提出贯通诸家的历史研究新路向;同时以独创性的思维,首倡以历史精神研究历史;并且在史学方法上提出"更生之变"与"洗汰传统"的史研新法.这些独具亮色的贡献,不仅领袖20世纪的史学研究,而且也代表着中国新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商法一度遭受冷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 ,商法的地位和作用正日趋显现。时至今日 ,我国加入WTO在即 ,商法的国际统一化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 ,复兴我国商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我国法学界 ,“民商合一”的论调久已有之 ,似乎已早成定说 ,这一理论误区极大地阻碍了商法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徐学鹿教授所著《商法总论》一书 ,堪称商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 ,对传统的商法理论误区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它雄辩地论证了商法演进的四个阶段 ,以及商法的概念、地位和独特内涵 ;鲜明地指出 ,在我国商法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的传统观点应予放弃 ,应选择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第三条道路”。这一切 ,无不对如何构筑我国经济领域的法的新框架与我国商法的复兴 ,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东部开发和西部前两次开发的经验教训为借鉴,从新思路的角度,简要评介了江泽民西部开发模式观.主要内容有西部开发要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基础;西部开发主体要逐步过渡到以企业为主;西部开发要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中心;西部开发要以可持续发展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戊戌新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则从根本上影响了戊戌新学的内容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也影响了近代学术文化转型的民族特性和其发展趋向。只有深入理解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及其戊戌新学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近代学术文化变迁的民族定位和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