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光旦教授毕生重视优生学的教学与研究,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挽求民族危亡的出路之一。他认为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形成,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但前者更为根本。推而广之,“一个民族先得有比较稳固的生物基础或种族基础,而后坚强的意志、丰满的物质生活、繁变与醇厚的文化事业,才能发展的张本。”(《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载《潘光旦文集》第3卷,第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以下不另注页码的均出自本书)潘先生著作等身,学术思想广博洋溢,但始终没有超出他自己选定的“强种优生”的主流;《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就…  相似文献   

2.
黄觉弘 《唐都学刊》2005,21(6):30-33
清季以来,论者对《史记》征述《左传》的情况多有怀疑,特别是对《史记》本纪部分之《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秦本纪》诸篇尤多诘难。在一定程度上,淆乱了对《史记》、《左传》及二者之关系的正确理解。《五帝本纪》叙说举十六族、去四凶事乃径袭《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崔适则谓此节非司马迁所述,而乃后人窜入,并举“乖异者”五条以证其说。言似有据,而实诬谬。此节与司马迁属意之五帝序列相抵牾。《夏本纪》叙说刘累豢龙事本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本纪》载事多参稽《左传》。《秦本纪》记穆公事多本于《国语》,而《左传》载秦穆公事迹亦详,故司马迁颇参用之。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论魏晋玄学许抗生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冯友兰先生对魏晋玄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冯氏之学是儒道兼综的。冯友兰先生早在1927年就对魏晋玄学有了兴趣,曾著有《郭象的哲学》一文(载《哲学评论》1卷1期)...  相似文献   

4.
《南亚研究》2010,(2):F0003-F0003
一、中文1.专著王宏纬:《尼泊尔——人民和文化》,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2.编著林承节编:《殖民主义史:南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5页。3.译著[印]阿马蒂亚·森:《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刘建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50页。4.报刊赵干城:《中国对印度战略浅析》,《南亚研究),2008年第1期,第5页。《中印两国在新德里发表〈联合宣言〉》,载《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2日。  相似文献   

5.
勿吉和靺鞨是中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生活在亚洲东北部原始森林地带以渔猎为生的部族.其操通古斯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习俗,其名称的差异只是中国史书对同一族体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称谓所形成的.要想知晓其古代文化习俗事项,必须在汉文文献关于他们的记载中去探求,方能知其大概.《魏书》卷一00《勿吉传》载勿吉"俗以人溺洗手面";《隋书·靺鞨传》亦云"俗以溺洗手面,于诸夷最为不洁";《北史》亦载有相同之内容.面对传世文献的记载,我们虽然不能排除有传录之可能,但亦可确信并非是个案的记载,亦从中感受到这一习俗诚足令中国古代史家的惊异.同样亦让现代史学家困惑不解,①或视之为传说,②或引述而不作分析与考证.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类学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人类学的现状和前景[俄]Ю.叶梅利亚诺夫由之译文化人类学(美国采用的术语),或社会人类学(欧洲常用的术语),已历史地形成为人学()的一个分支,它曾经通过了解该民族文化的尝试,来研究“异域的”,主要是尚无文字的民族(见J.查普林:《心理学词典》,纽...  相似文献   

7.
《〈乘轺录〉疏证稿》补证于德源贾敬颜先生《〈乘轺录〉疏证稿》(载《历史地理》第4辑)堪称大家力作,考证翔实,疏注精细。笔者印象,《通鉴》,《续通鉴长编》、《辽史》、《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关资料集一尽,更征引宋人文集、笔记10余种,其治学之精,功力之深...  相似文献   

8.
渤海国,即我国唐朝勃海(忽汗州)都督府管辖区,它作为地方政权对境内各族来说,不单体现为通常的军事政治联合体,而且在其统治的二百余年中确实形成了以靺鞨人为主体而又不同于固有鞣鞨族的新的族的共同体,即我国历史上的渤海族(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概念应为“部族”,我国学术界也习惯于称之为民族,但均指前资本主义民族而言)。笔者认为渤海国与渤海族两个范畴不尽相同,本文即着重阐述其相异之点,力图科学论证我国中世  相似文献   

9.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简介《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民族革命运动》文件集第1卷(1920—1925),1994年莫斯科出版。它由俄德学者集体编辑而成。参加编辑的单位有:俄罗斯现化史文献保管和利用中心、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柏林...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渤海历史的文献资料,主要见于中国古籍之中,其次是散见于日本古籍之中。我国史学界有系统地利用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探讨渤海的历史,约始于本世纪之初。1929年夏,黄维翰先生撰辑《渤海国记》,“网罗群籍,旁及海外”(该书《自叙》),用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充实了渤海历史的内容。几乎与黄维翰先生撰写《渤海国记》的同时,金毓黻先生撰辑《渤海国志长编》(以下简称《长编》),“遍览中外载籍”,广泛搜集了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自谓过前人之所  相似文献   

11.
此书收《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即《传习录》中篇,系阳明重要论学书札之一。《阳明年谱》载此书于嘉靖五年丙戌条下,谓“八月答聂豹(文蔚)书。”按《阳明年谱》嘉靖三年甲申条记:“十月,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传习录》薛侃首刻于虔,续刻于越。”钱德洪《传习录》中篇首序云:《答聂文蔚》之第一书属“元善(南大吉)所录之旧,”钱氏仅照此移录。故此书不可能成于嘉靖五年,只能成于嘉靖三年十月以前。此书已倡致良知,《年谱》正德十六年辛已条云:“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故此书又当成于正德十六年以后。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敦煌本唐集”、“怪圈”及其他——兼答徐俊同志张锡厚一九九七年新春伊始、喜获荣新江教授惠赠其主编的《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版),翻阅之时,发现内载徐俊同志撰写的评论拙著《敦煌本唐集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五年三月出版)...  相似文献   

13.
纵横辨惑解索新颖──读曹永年著《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孟古托力明代蒙古族历史的资料奇缺、分散、梧。对它的探讨不能不有较大的难度,这是长期以来难以取得全面、深人的成果之重要原因。曹永年先生经多年研究,终于写成《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简称《通史》第三卷),...  相似文献   

14.
续论《野草》吕恢文关于鲁迅《野草》的研究,我在《论<野草>》(载《北京社会科学》95年第3期)一文中,先说明了方法:《野草》与鲁迅同期(亦涉及稍前和稍后)的作品,在思想上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充分研究和参考鲁迅相关著作,十分有助于理解《野草》──尤其是...  相似文献   

15.
论渤海文学     
被称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文学也一定是丰富和发达的,但是可惜,至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渤海文学作品却是太少了。我们只能就唐代以来的一些历史古籍、文人著述和日本、高丽等有关渤海的史料来窥见渤海文学的一个概况。一、渤海文学与唐朝文学的亲密关系《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六《族俗考》第三《礼俗》载: 其国之士大夫多擅文艺。唐诗人温庭筠有《赠渤海王子诗》、韩翃有《赠渤海使王诞诗》。又,高元固及乌炤度、光賛父子,以宾贡入唐应举。乌氏父子皆登第。元固则谓:彼国得诗人徐夤《斩蛇剑》、《御沟水》、《人生几何赋》,皆以金书为屏障。聘日本诸臣如  相似文献   

16.
周运中 《南亚研究》2010,(2):123-133
本文首次揭示并分析了明末张鼐《宝日堂初集》记载其先祖张璇永乐十年随少监杨敏的船队出使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并葬于察地港(今吉大港)官厂的珍贵史料,解决了费信《星槎胜览》记载的两次随郑和或侯显出使榜葛剌国的疑点,考证了明朝在察地港设置官厂的原因。本文还考证了《郑和航海图》榜葛剌国附近的地名,提出图上没有去榜葛剌国针路及孟加拉湾海岸中断的问题,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前后张香山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后再缔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以下简称《和平友好条约》),这是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周总理在和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会谈时提议,我们两国实现正常化是不是分作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田中先生和...  相似文献   

18.
藏书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尤其是浙江,自宋以来源远流长,著名藏书家、藏书楼迭出。至本世纪初,全国藏书楼以收藏之富称,有四家并列,即是湖州陆心源的宋楼、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山东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和江苏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然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湖州传出了一个足使中国学术界,藏书界感到震撼的消息:宋楼全部藏书以十一万八千元之价售与日本岩崎男爵的静嘉堂文库。对于宋楼藏书的“舶载以东”一事,汾阳王仪通曾有诗十二通记其事,其十一云;“三岛于今有酉山,海涛东去待西还。愁闻白发谈天空,望赎文姬返汉关。”藏书家董康闻知此讯后初颇感疑,后经证实确有其事,十分痛心地说:“按陆氏《藏书志》(顾注:指《宋楼藏书志》)所收,俱汪浙诸名家旧本,古芬未坠。异域言也,反不如台城之炬,绛云之烬,魂魄犹长守故都也。为太息累目。”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宋楼藏书虽然东流入静嘉堂文库已经88年,但影响至今犹在。对于宋楼藏书之价值、出售经过与原因等有探讨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辽朝人口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是组成社会的要素,历史活动的主要对象。然而辽史研究中,其总体人口仍然是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先贤时人种种说法,尽管出现很大的差距,但毕竟立下开途示辙之功劳。笔者鉴于对其研究中的某些经验教训,首先确定两个重要前提:辽政权有效管辖的空间;在辽朝218年间确定蠡测人口的标准时间。然后将人口按民族划成五大部分,以主要的民族、部族等共同作为单位逐一蠡测。在这一过程中,立足于探幽求隐,微观钩沉;继之,综合考校,宏观鸟瞰。努力沟通民族、民俗、地理、军事、人口诸珍域的理论和史料,从而求索1114年和1000年两个标准时间的总体人口。同时指出,该皇朝人口的民族构成之基本特点,这个特点,明显制约一系列政策。  相似文献   

20.
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与中国儒家文化徐晓风圣德太子(574-622)是日本文化的奠基者和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开拓者,是日本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统治者之一。他自幼习"内教"和"外典"①,撰写《三经义疏》②,制定《冠位十二阶》(603)和《十七条宪法》(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