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冷战后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发展 ,对传统的国家主义提出了挑战 ,但区域化和全球化仍然是国家主权选择的结果 ,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决不能排斥国家主权的中心作用。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是相互兼容的 ,又是不可替代的。区域主义是对全球主义的补充 ,是当代世界的现实选择 ,区域主义的实践活动为全球主义提供宝贵经验 ,区域主义是通向全球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18个“区域海”的分布确立了海洋生态环境区域治理模式。该模式突破了国家治理维度,在近半个世纪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表现出高度依存性和渗透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流露出综合性与复杂性。因此,寻求整体论下的全球治理模式,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从理论上来看,新模式以全球共治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和全球公民社会理论为溯源,将“条块”治理转向“系统”治理;从规范上来看,它基于《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法,聚拢了生成条件。在转型时,区域利益让位于全球利益是基本逻辑,从“中心—边缘”走向“去中心”为内部结构,多边主义下的规则建构是法律支撑,从单向指令走向双向互动为合作秩序。作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将在“全球—区域—国家—地方”四级治理体系下,一方面推动“海洋生态环境命运共同体”之构建,探索全球利益关照下的区域利益与国家利益观,另一方面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对现有海洋法律体系予以完善,将国家治理融入全球治理,以实现治理共融。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得多边主义在全球取得飞速发展.冷战后至今,多边主义在东北亚地区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东北亚地区现有的国际关系体系仍是双边主义性质的,以至于关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探索都受其影响,难以取得根本性进展.从美国的战略选择出发,并通过分析六方会谈及中美日大国协调两个案例,我们将发现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艰难困境.  相似文献   

4.
区域贸易集团对WTO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才  杨长海 《学术界》2005,(2):249-258
“区域主义”与“全球主义”并行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区域贸易集团的发展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运行构成了严重挑战 ,如何维护和加强WTO多边贸易体制 ,促进WTO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集团架构良性互动 ,是实务界和理论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区域主义”入手 ,分析当今区域贸易集团存在和发展的特征 ,指出区域贸易集团对WTO贸易体制的挑战 ,提出针对当今区域贸易集团的挑战 ,WTO应当采取的回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宋子丰 《南方论刊》2022,(12):12-13+36
拜登政府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印太战略”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旨在遏制中国、重构亚太乃至全球经济体系。该经济框架以美国利益为先,内在构架空洞模糊,各国参与热度较低。“印太经济框架”实施前景暗淡,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为应对“印太经济框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坚定践行开放的区域主义,促进地区团结合作;鼓励自主创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世界秩序的转型,东亚秩序也处于缓慢的重塑之中。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是继续巩固并扩大在本地区的存在,为此它延续了冷战时期的联盟战略体系。由于国内经济建设、为缓解自身的崛起对区域内国家带来的压力以及改革开放后对外战略观念的变化,中国的东亚战略主要包括: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全球主义战略、与区域内主要大国特别是美国保持合作关系的大国战略以及积极参与东亚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地区主义战略,着眼点集中体现在承认而不是排斥美国在本地区的现实存在,通过开放性区域主义模式塑造东亚未来秩序,推动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在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中 ,伴随全球化、全球问题而日益尖锐的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关系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界定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 ,分别考察了全球主义、国家主义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分析了全球主义凸显的历史必然性和国家主义主导的现实合理性 ,最后提出了把握两者关系的探索性意见 ,即坚持全球主义观照下的国家主义 ,认为这是人类可能做出的最适宜的理性选择与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8.
经过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全球生态主义思潮已具有了鲜明的"中国印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当今中国,要想走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其关键就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我国特有的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交融碰撞,已形成一道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亮丽的乡村生态主义风景线.加之快节奏的...  相似文献   

9.
玛丽·奥斯汀是美国自然散文女作家的第一位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之母",其散文代表作《少雨的土地》和《旅行尽头的土地》堪称典型的生物区域主义散文作品,其蕴涵的许多理念与生物区域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吻合。奥斯汀的这些理念是生物区域主义的先声,她的自然观和文化观是因地制宜的和辩证的,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借鉴她的理论,审视和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时要采取因地制宜和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主义的新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实践是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新区域主义研究也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新区域主义之"新"在于它是在新形势下对新问题的新对应和新反思.  相似文献   

11.
唐福泉 《齐鲁学刊》2007,(4):158-16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协定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自由化方式和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但是重叠性的自由贸易协定却有很多弊端,会导致整体福利的降低。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在实践和政策上都存在着不足。为了避免无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应尽快制订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并对不同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具体政策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贸易保护水平与结构的估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作者编制的一整套跨部门和时间序列的数据库 ,对中国 1992年以来工业贸易保护的水平和结构进行的测算 (包括名义关税率、非关税壁垒频数和有效保护率 )和分析表明 :中国贸易保护的基本特征是平均水平较高 ,而且在结构上易变而分散 ;有效保护率的水平和结构比名义保护率更高而离散 ,鼓励下游行业生产的倾向十分明显 ;以配额和许可证等数量限制为核心的非关税壁垒依然较高 ;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之间多呈现出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随着加入 WTO的进程 ,中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改革 ,使贸易的扭曲程度和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 ,增强了贸易的中性  相似文献   

13.
要素分工与中国开放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其内在动因是当代国际分工形式正在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在要素分工环境中,决定现在和未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交换中所获利益的,不再取决于进口什么、出口什么,而是参与了什么层次的国际分工,是以什么样的要素、什么层次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有多少。中国必须适应要素分工的发展环境,确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胡婷 《学术探索》2004,(2):22-25
作者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逐步取消关税后,应十分关注非关税壁垒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对技术贸易壁垒顺贸易和逆贸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松弟 《河北学刊》2004,24(3):160-166
1840年以来,中国的绝大部分区域,通过开放港口及沿边商埠,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港口-腹地对中国近代交通和贸易体系、城市格局、经济区域以及现代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指向贸易港口已成为近代交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由于沿海沿江一些港口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过其他城市,在不少区域实际已成为经济中心,从而发展为与政治中心城市二元并立的状况;20世纪前期形成的港口-腹地的格局至今仍在大体维持着;按照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和近代的启示,当前的港口-腹地格局实际已预示着新的经济区的即将形成;远离东部港口城市和指向港口城市的交通道路是中西部落后于东部沿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徐峰 《北方论丛》2008,(2):78-82
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影响带动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前,中国国内近代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但还不足以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提供强力的动力支撑。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最先是由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启动的。这种商业具有工业化的背景,它不是以中国国内近代工业为基础,而是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这是中国对外开埠通商,纳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中国加入WTO给东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东盟国家要积极应对 ,采取“扩大对中贸易”、“增加对中国的投资”、“调整对中策略”等一系列经济措施 ,以增加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把各国间的贸易联系程度作为界定经济全球化的基准,战后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持续不断的全球化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要跻身于世界强国,发展对外贸易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一方面应坚定融入世界这一正确选择,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新形势下中国外贸面临的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可以说,这是解决中国外贸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从自然的贸易伙伴假说出发,我们对中国与已达成及正在谈判的FTA伙伴国/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密集度、距离因素及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贸易密集度指数发现,中国与主要FTA伙伴国/地区的贸易密集度指数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而引力模型的分析显示,贸易距离成本仍然是影响双边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从贸易互补性看,中国与所有已达成和谈判中的FTA伙伴国/地区之间的综合互补性指数均大于1,显示出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补性。尽管其贸易互补性有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贸易紧密度在不断提高,说明中国与FTA伙伴国/地区的贸易正从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贸易的转移效应还是比较小的,而贸易创造效应会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入世将使南京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并对南京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将在对此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南京入世后的外贸发展对策。 一、“九五”以来南京外贸发展现状 1.对外贸易发展成就 “九五”以来,南京市的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1996-1999年,除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外贸进出口年增速都在 15%以上,特别是 1999年外贸增速达到 57.5%,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和江苏省的增幅。即使是1998年在东南亚货币贬值、人民币币值坚挺,我国外贸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