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探讨应该注意该批评自身之中存在的诸伦理形态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该批评理论的建构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存在于“叙事伦理、创作伦理、文学伦理、社会伦理与批评伦理”五者之闯的复杂关系,不能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与辩证的把握,那么该批评理论的建构将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2.
艺术伦理学批评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描述、分析、阐释艺术作品的话语,它介于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之间,参与构成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伦理学批评融合伦理学、艺术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并对其中所呈现的道德现象进行价值评判和道德评价,属于历史辩证唯物的艺术批评方法,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论基础和形式规定性。这种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认为,艺术不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而存在的物质形态,教化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艺术教化服务的功能。其内在的形式规定性要求遵循描述、分析和阐释的程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赞助人等艺术现象中所呈现的道德问题进行阐释和价值判断,伦理、伦理环境、伦理冲突等是艺术伦理学批评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文论家韦恩·布斯的《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是西方文学伦理批评复兴的奠基之作。书中,他把文学比作"朋友",强调作者、文本、读者间的伦理责任。本文侧重考察布斯文学伦理批评提出的现实语境和理论基础,及其文学批评的三个原则:多元主义、朋友和共导。  相似文献   

4.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现代戏剧奠基人尤金·奥尼尔的早期剧作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近年来兴起的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浅谈了蕴含在该剧中的伦理关系,就同一文学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伦理现象并且可以看到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现代人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面临着范式的转型,审美批评从20世纪80年代一种理想的批评范式沦为多元批评标准之一元.这当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的样式发生改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的兴起与审美批评逐渐式微是相伴而生的.审美批评往往被作为抵抗批评退化的武器.在审美泛化的背景下,审美话语和审美批评常常被溶解到其他批评话语之中.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批诚挚的作家,他们一手搞创作,一手作批评,努力坚守着文学批评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研究中,强调理论的批评化与批评的理论化,是避免理论与批评相互脱离的有效途径。除此,还必须强调批评的艺术化。本文首先探析了批评的艺术化的两种形式,即批评文本的艺术化与批评主体内在的艺术化。作者认为第二种意义的艺术化在文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理论与批评、批评与文学的中介环节,是进入文学世界的导引;艺术感受和审美鉴赏是文学研究的起点,又通向终点,因此,它必然要成为批评的首要条件。继而,以此观点观照新时期文学批评,对脱离文学、抛弃内在艺术化的批评作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本与语境结合的方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对杰克·伦敦及其经典作品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的伦理环境之中人物有着不同的伦理身份,也必然遵守各自的伦理秩序,同时也进行着各种伦理选择。在杰克·伦敦的经典作品中,既可以发现自然主义伦理意识,也可以寻觅到中后期作品中社会主义理念的深刻冲击。杰克·伦敦在弱肉强食的严酷社会中挣扎生存,其生活经历深刻反映在其早期作品之中,四处漂泊而最终以作家身份获得成功,步入上层社会而又与其不断冲突。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杰克·伦敦向社会主义伦理意识倾斜并反映在其中后期经典作品中。  相似文献   

8.
诗词异趣 ,其文学价值相殊。传统上以诗之价值标准来进行词的批评 ,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作家的思想道德 ,强调人心与文心的统一 ,出现了因人而异的审美标准。这一点尤其以对柳永词的批评有失公允为甚。对柳永的批评以道德价值为武器 ,批评他人格与文格分裂 ,并且抓住其“小辫子”津津乐道。本文试图以柳永“羁旅行役”词为批评的主要对象 ,通过对造成柳永评价落差的心理原因分析 ,来管窥古代文化人格的心路历程 ,来反思作家作品批评中有关道德现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11.
自《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聂珍钊教授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后,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很多知名学者也纷纷撰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讨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希望这一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能够被更多的学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中文学伦理转变问题成为文学批评的热点话题。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伦理批评重建遭遇着意图主义的方法迷误、绝对主义的价值困境与本质主义的知识陷阱。立足关系对象、注重建构方法的对话主义是文学伦理批评重建的方法论、价值观与知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典文学作品中隐藏着“陌生性”对“熟识性”依赖、“原创性”因其审美性与社会性的此消彼长而隐退的两重悖论.文学批评中的工具主义出于批评家希冀文学“有用”的初衷,是一种合理认知,但是专业文学批评必须坚持以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本体式研究,甚至不排斥部分回归印象批评.合乎文学逻辑的批评伦理应该予以批评家充足的个性化阐释空间,同时尊重“外部研究”对文本社会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走出去"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中国学派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旨在让充满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实践的原创理论体系走向世界,积极助推中国文论"走出去",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此,广州大学副教授张连桥采访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创建者聂珍钊教授,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脑文本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重点探讨了脑文本的定义、机制、转换、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提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文学伦理批评研究逐步摆脱了数十年来的颓势,重获学界的认可和瞩目。1997-1998年,布斯、努斯鲍姆、波斯纳三位理论家曾围绕文学伦理批评有无合法性问题展开了论争,并主要聚焦伦理批评与文学性质的契合度,以及伦理批评的道德教诲功能两大议题。反方认为,文学伦理批评僭越了文学的本体属性,很难确证和达成预设的道德熏陶目的,正方则主张,文学伦理批评乃是兼顾文学诸要素的必然结果,而批评家关于文学教诲效用之实存性与不定性相统一的看法也使其无须遭受反对者的诘责。这场论辩在核心概念上有所含混,在逻辑方面也不乏疏失,但其中牵涉的大量颇有旨趣且悬而未定的问题,对于文学伦理批评和文艺伦理研究的开掘、建构而言却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十年维吾尔文学理论批评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强调文学的独特性、结束了文学依附于政治的局面;对文艺的审美本质、情感在文艺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他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而全面的探讨;强调了文学的以审美作用为中心的多种作用;首次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进行了研究;主张文学批评的标准应该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完美统一;出版并发表了有关维吾尔诗歌创作的理论专著及部分理论文章。存在的问题有:论题和内容重复多,缺乏创新精神。在这10年中,理论批评总体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现象,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  相似文献   

17.
纽约学派以其坚守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批评事业,形成了一个与美国新批评派并存的批评家集群。关于纽约学派的研究,既是对美国新批评派的共时研究,也是对西方文学批评思想的进一步考察。纽约学派秉持了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力主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结合,扮演了美国知识阶层的核心角色。他们恪守知识分子身份,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关注文学的伦理向度和审美价值,主张文学批评必须介入历史。他们要改变美国文学复兴为党派政治和形式美学所干扰的现状,在传统美国文学的重新发现和现代欧洲文学的艺术创新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美国文学。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莫失莫忘》中人物对自我伦理身份的寻找和对身份的确认,以及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中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接受被人类"赋予"的命运。通过分析旨在唤起人类对责任和生命以及对石黑一雄笔下克隆人的深度思考,并且通过克隆人这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文明的现存弊端。  相似文献   

19.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充分挖掘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伦理价值,系统论述小说体现的伦理思想:重点解读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德在贫穷和绝望中无望挣扎的社会以及家庭伦理环境;梳理了小说中少年们的伦理困惑,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中逐渐成熟;分析了阿诺德在家园与梦想的两难困境中的伦理选择;最终阿诺德确定了自己伦理身份,实现印第安种族身份与白人主流文化身份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研究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前者以一切文化现象为对象;后者亦即文化批评则主要把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旨趣引入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范式,与它相对的不是文学研究而是审美研究。事实上,文化批评恰恰极大地得益于文学批评"内部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符号学与叙述学这些被认为是"文学的本体批评"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文化批评与形式主义或审美研究的真正差别在于它们解读文本的方式、目的、旨趣不同,文化批评的目的主要是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以及文本所隐藏的文化一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