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策与信息》2005,(4):24-27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国务院各部委局办都拟定了相关方略。本期“高层解读”特别推出国家环保局、建设部、水利部、商务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局)长的决策思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苏北 《决策探索》2004,(4):35-36
电荒、油荒、煤荒.成为近期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能源饥荒,正逼近中国,对生产、生活以及国家安全都将会产生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董振华 《决策》2006,(10):10-11
和谐与不和谐相互之间消长起伏贯穿于整个和谐社会建设始终,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在卓有成效地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前进。  相似文献   

4.
《决策》2007,(11):4-4
"生态文明"首次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阐述了企业文化的本质、概念、发展过程及方向,倡导"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针,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其经营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是能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并最终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攻坚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强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叉陕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日臻完善,标志着我党十六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指导全党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火”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在此大背景下,在整个群众文化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馆,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其作用,自然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新时期吴忠文化馆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措施提出一些见解,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2.
比明 《决策探索》2002,(11):1-1
正当我们为过去13年的伟大成就而欢欣鼓舞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一次为我们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相似文献   

13.
李健 《科学咨询》2008,(23):14-14
社会需要政治,政治表现出社会形态,并推动社会发展;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结合的集中表现,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最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各级工会组织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引导广大职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决策,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检验检疫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检验检疫局,正处在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的重要历史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检验检疫人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迅速提高构建和谐检验检疫机关的能力,才能实现检验检疫事业既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如何引领县域经济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国民幸福的共享式科学发展道路,是摆在县(市)委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王梦奎 《科学咨询》2003,(11):15-15,17
初步实现小康为中国提供了新的起点 2000年实现小康,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实现小康,这是对当时沿袭下来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再认识的结果.20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国防这"四个现代化",是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来的.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重申这个目标.在当时"文化大革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这个号召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把这个目标设定为小康.这似乎是"后退",实际是脚踏实地.在当时,这样做不仅需要对于中国经济的清醒估量,而且需要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可以作出四点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咨询》2003,(19):25-28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3月9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绝不是只要求搞好经济发展,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是中国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全体人民的公共福利,全方位地为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切实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断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求,树立以民为本的新型服务理念,全力建设以民为本的服务型政府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