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出生于农民家庭。他于一八七九年十四岁时到檀香山,依靠他的大哥孙眉(字德彰)就读于意奥兰尼学校。孙眉于一八七一年到檀香山做雇工,后经营畜牧业发家,成为华侨资本家,所以孙中山本人也可以说是侨眷。孙中山于一八八三年入香港拔萃书院读书;一八八四年转学香港皇仁书院;一八八六年春入广州博济医学院附设的南华书院;一八八七年一月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长期受欧美的资产阶级教育,深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特别接受了美国林肯“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的思想,以后遂发展成为他企图创立民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1887~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学习。当时,被誉为香港“华人领袖”的何启正是西医书院的创办人。何启与孙中山的这段师生之谊,使孙中山受到何启很大的影响。孙中山曾说自己“受惠于何启之教”①。过去一些学者对此有所论析②。本文认为,何启不仅对孙中山早年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中,他甚至充当了代言人,而且“他的许多具体建议很快进入了孙中山的政治辞典”③。但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孙中山最终在吸取何启思想中的进步因素的基础上,摒弃其消极影响,坚定地选择了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从早年从事改良到后来力行革命的历程中,其思想深处始终存在着科学文化观发展的价值蕴藉。本文详细论述了孙中山从早年的"科技救国"思想向后来运用科学进行启蒙的思想发展历程;同时着重探讨了他启蒙科学观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特色。从而弥补了学术界对孙中山科学文化观一直缺乏系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孙中山在海外求学过程中博览群书,潜心研读和从事著述,探求救国真理,涉及到西方国家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农业、畜牧、矿业、机械工程等方面的各类书刊,对这些书他都认真和耐心地进行研读,为以后的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从孙中山早年到檀香山接受西方教育开始,到后来的香港求学以及伦敦蒙难开始的欧美生活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来论证这段经历对三民主义理论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兴起并广泛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许多流派和不同的政治倾向.中国先进人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做为在中国进行改革和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孙中山是最早接受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人士,他将其思想学说作为自己进行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同时,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也曾影响许多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傅斯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曾对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总结和阐释,并做为政治信仰和奋斗目标去努力实践,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其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前,主要表现的是教育改良思想,积极推行学校教育,提出只有通过“兴学养才”,将西方先进文明吸纳、融变为中华民族的新文明,才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辛亥革命期间,倡导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宗旨,认为“教育是宣传”,要通过教育宣传革命、培养革命人才,主张以革命的手段,在彻底破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国民教育;建立民国以后,提出了一系列对教育的建设构想,重用蔡元培制定民国新学制,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从孙中山教育思想体系来说,这一时期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全民教育、人才教育、军事教育和科学教育等诸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略论近代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史上的报人大多数都是由知识分子充当的.这些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中有传统的一面,他们像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参加过科举考试,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精英意识;又有近代化的一面,他们都接受了西方的进步思想.传统的一面与近代化的一面结合在一起,使他们用办报的形式参与政治,或改良,或革命.传统的一面又常常与近代化的一面发生矛盾,集中表现在他们对报纸的商业属性的漠视上.这就构成了近代报人复杂的知识分子品格.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早期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早期的生活境遇、西式教育、殖民地观感、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影响他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与行为目标系统密切相关的。他早期思想的属性既非改良,又非革命,而是其目标选择中的侵犯意识与攻击行为,革命反满是后来政治心理完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的伟大革命家和卓越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最进步的经济思想遗产,其中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的总结。研究这部分思想遗产,对于弄清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当前的改革和开放,是有重要意义的。1 孙中山生长在与西方交往较早、较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中学到大学,又在檀香山、香港等地连续十几年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这使他比中国近代的大多数先进人物,都较少受到封建传统教育的羁绊,对西方世界具有更多、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在甲午以前,他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些著名人士郑观应、王  相似文献   

10.
试论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在革命活动的历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 ,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为注重官赈和义赈的结合、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救济的结合和超越国界的博爱观等等。这些思想的产生既与其家庭的出身环境和早年经历有关 ,也与他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有关。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其民主革命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丰富了中国社会救济史的内容 ,又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严复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早年毛泽东在求学期间,基本上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但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认识到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即教育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基本原理后,他就用“唯物论”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了辩证地批判与改造,并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中国資产阶級民主革命的首創者和领袖。他为中国的社会环境所产生;又随着历史的車輪而前进。他首先从改良思想分化出来而轉向于資产阶级民主革命,至俄困十月革命成功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在俄国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帮助下,对原来的三民主义重新估价和解释,使之成为新三民主义。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傾向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一生的思想經历了二次轉变,一步一步的前进,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自强不息、努力不懈。在世界資本主义从自由資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轉  相似文献   

13.
三民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是孙中山先生综采中西文化而建构的鸿篇巨制。以往学者们在探讨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时,大多注意从孙中山所接受的西方文化背景中寻找,这虽然基本上正确,但不无偏颇之处.三民主义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是孙中山为适应中国革命需要而创立的政治理论,不可能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孙中山本人曾经谈到,三民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DI.这一说法是大体符合实际的,事实上,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其吸引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新月派核心人物徐志摩的早年求学行实,仍有一些重要细节尚不清楚或存在争议,有考辨之必要。依据《府中日记》和郁达夫、蒋复璁等当时人的回忆,可考定徐志摩1910年春入读杭州府中。据新发现的《沪江大学1917年年刊》《沪江大学、道学书院合章》《天籁》和徐志摩在北洋大学就读的学籍档案等文献,可考定徐志摩入读和离开沪江大学的时间、入读该校正科、在沪江大学成绩单为真实等史实。徐志摩早年求学行实的考定说明,他在1918年夏出国留学前,不但在府中时期就喜爱阅读小说、开始诗歌创作、发表文章,而且沪江大学时期他对文学的兴趣未减。这些早年求学时的经历、兴趣和取得的成绩,为徐志摩后来从事文学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他在剑桥时期开始迸发出文学创作热情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期,清王朝正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大潮中颠簸着。中国处在生与死、兴与毁的十字路口上,走入近代中国变革激流中的孙中山,誓以革命的暴风雨洗刷祖国身上的耻辱和污泥,再以合众政府之模式,营建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大厦。1892年从香港雅丽西医学院毕业不久的孙中山,带着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同一个少年时代就志趣相投的老同乡陆皓东,从广州北上天津,企望找到救国救民之路。那时中国在封建主义清王统治下贫穷落后、任人宰割,外边面对的世界则是一些富强先进,又到处侵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孙中山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改良主义的羁绊。在天津他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提出“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他说:“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孙中山选集》上集第8页)他认为如果光绪皇帝,励精图治,抓住变法的主动权,通过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照着俄日之楷模去作,中国就可以经维新而走向富强了。孙中山在日本时候,正值戊戌变法之后的1898年10月,康有为、梁启超先后也逃到日本。政治的流亡,忧国悯时的心绪,加之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势突飞猛进的好感,便兴致极浓地阅读了日本欧美之书,理解和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求改良,他同陈少白急于会见康有为,欲同其“商谈合作”,与梁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进化论的独特理解,严复提出了文明排外和发展民力民智民德的社会改良之路来解除中国的生存危机,因而他坚决反对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暴力排满的主张,也很反对暴力革命的手段,但他对辛亥革命所提出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既有反对的一面,又有可以接受的一面。由此可见,革命和改良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考察冯自由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想变化轨迹、早期思想转变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可以认为,冯自由的思想发展是积极向上的,他对扩大孙中山在留日学界的影响和宣传民生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失为华侨界一位杰出的革命宣传家和活动家。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在1924年10月9日写给蒋中正的信是研究孙中山晚年的重要文献。孙中山在这封信中强调“以俄为师”,要全面理解这封信,必须对当时国民党内政治、思想、策略等方面的分歧作分析。孙中山“以俄为师”是真诚的,但对学什么又有自己的选择和考虑。他主要是主张学习苏俄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方法。他是以平等的心态去学习苏俄经验的,对苏俄的认识也并非那么单纯天真。  相似文献   

19.
试论胡适女子解放和女子教育思想的生成和发展徐国利胡适自幼生活在一个充满爱抚和温情的中国传统女性世界中。少年在上海求学时期,他与女性世界基本隔绝了。青年留美时期,他置身并涉足美国社会的现代女性世界中。胡适生活和涉足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世界,对他的早年...  相似文献   

20.
柏克是西欧近代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保守主义思想家。他在反对法国革命时,集中阐发了他的政治思想的若干基本原则。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他的法国革命观加以论述和探讨。文中分别探讨了柏克对于抽象理论的排斥,他的传统观和国家观,他独特的人权论与贵族政治论等理论问题,指出柏克的思想既因其给改良留下余地而与一般的保守主义理论有所不同,又因其对传统和国家的强烈尊崇而与自由主义的立场相区别。浓厚的宗教色彩是柏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对于改良与革命,传统与变革等问题的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