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公元458年宋大明二年,释慧深为寻找日出之处的乐土而航海东渡,历尽艰辛,到达美洲大陆.本文拟就慧深赴美洲大陆的路线作一考察,就教于学林同道. 关于慧深一行飘海到美洲大陆的路线.房仲甫先生在殷人东渡去美洲的路线选择时提到只有北太洋盛行西风,是十分正确的;美国人莫里森也提出北太洋盛行西风,而南太洋则盛行东风之说.慧深是从南方出海,可能是从福建厦门出发,经金门、马祖岛及彭湖列岛先到台湾,以后可能也是依着殷人经行路线:“趁黑潮海流,北经琉球,沿日本列岛之东北,”而来到北美洲的.至于慧深最先 相似文献
3.
蒙古人类学家C·占布勒道尔吉撰文认为蒙古人的祖先是开发美洲大陆的先驱.C·占布勒道尔吉称,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但是,考古学、古生物学研究资料表明,在哥伦布之前,早就有人发现并开发了美洲大陆,而这些人就是由中央亚蒙古高原迁徙过去的蒙古人的先民.本世纪20年代,以美国考古学家涅利斯·赫里斯第安·涅利松为首的中央亚考察队受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盖利·菲尔菲列德·奥斯博尔纳之托,由美国自然博物馆派遣赴中央亚地区寻找并研究人类早期活动的出土文物. 相似文献
4.
美洲化是在多种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混合型化,这种化结构的形成是同美洲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在美洲化形成的过程中,欧洲化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欧洲化模式是美洲多元混合型化结构的主体框架,但决不是欧洲化的翻板。它是以欧洲化为主体,以印第安化和非洲黑人化为次要成份的混合化结构。因此,这既不同于母体的欧洲化,又不同于土化,而是一种崭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化,它表现了开放性、多元性、丰富性和兼收并蓄、多姿多彩的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6.
7.
美国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正在重构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和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旧理论无法解释近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许多美国历史学家现在相信,欧洲人(包括亚洲人)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约13000年前就已经乘船或通过陆路到达美洲了。 相似文献
8.
9.
10.
张箭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04-112
地理发现应指文明民族的代表首次到达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确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间的空间联系。中国人没有参与地理大发现,是由于中国缺乏参与地理大发现的理想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位置。因为从中国横渡太平洋到美洲的距离是从西欧或西非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距离的几乎三倍。中国缺乏从事地理大发现的合适的政治地理环境。中国人难以向南航海去发现澳洲,因为文明的东南亚把中国和澳洲隔开。如果中国人(明人)要向北探险去发现北亚西伯利亚,又被游牧民族如蒙古人、女真人-满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等锁闭。中国优越的经济地理状况在地理大发现方面反而起了负作用。中国自来是个大国,地域辽阔、物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且其人口直到明末清初仍不多。中国在经济上不需要外贸和外国,因此在中国,海陆探险和地理发现缺乏经济刺激和人口压力。 相似文献
11.
张学正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学思潮扫描张学正9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又一个重要转折期。1992年春天,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推进,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学领域,对80年代文学的反思与90年代市场经... 相似文献
12.
13.
五百年前,哥伦布“发现”美洲。在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际,探讨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18世纪中叶起,国内外史学界对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进行了多次热烈讨论。自本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一问题又成为人类学、考古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至今悬而未决。现代学术界探讨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并不是为了猎奇,它实际上涉及到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美洲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还是外界影响的结果?在人类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14.
范泉:大陆研究台湾文学第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73-76
1946年 1月刊发于《新文学》创刊号上的范泉的《论台湾文学》 ,是大陆学者研究台湾文学的开山之作。范泉长篇论文在台湾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主要观点和意见为大多数台湾作家、评论家所支持 ;范泉在台湾文学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台湾作家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5.
16.
张福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5):75-7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准备插手中国和台湾问题的解决。本文试就美国军事介入干涉中国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及中国大陆可能实行的对策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侠诞生在逐鹿问鼎的春秋战国。法家名篇《韩非子·五台》指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消失在苍茫雄浑的历史长河之后,变形为文学作品中快意恩仇、浪迹天涯的游子。这就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小说类型──武侠小说。最早的武侠小说是东汉末年的《燕丹子》。到了20世纪50年代,武侠小说以全新的面貌在港台萌生、复兴,并迅速波及东南亚,辐射欧美华人自,迄今已历四十余年而流风余韵不绝。这种从传统武侠小说中孕育而成的“成年人的童话”,被称作“新武侠小说”。往事如烟。回顾十年来的中国大陆新武侠小说研究,其间历经当… 相似文献
18.
吴加亮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1):48-50
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为贯彻这一原则 ,首先必须清楚在我国现阶段刑法到底包括哪些具体表现形式 ,即刑法的渊源。本文对此做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9.
宋诗的历史地位、审美价值得到重新认识 ,大家名家的研究不断深入 ,一些中小诗人也逐步引起注意 ,重要的诗歌流派得到了梳理讨论 ,诗歌与文学其它门类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与宗教政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外部关系”也得到一些初步审视观照。研究视野不断开拓 ,理论方法不断改进 ,研究者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讨论关于“人的价值”的文章。有人说什么“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程度是考察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指示器”,等等。这些错误的理论,在客观上起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分清是非,很有必要。“人的价值”是从“人”派生出来的。“人”是什么?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家差不多都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去谈论“人”,他们认识的“人”,必然是没有血肉的、单个的、孤立的、抽象的“一般的人”。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哲学胡说”,把人重新放到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去考察,于是发现人并非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存在于实践活动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