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芮年福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3)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刘向在《战国策序》中指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这不仅指出了该书命名的涵义,而且也明确了它的内容.基本上是策士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国君,或发表政治见解,或提出斗争策略.内容决定形式.因此,《战国策》的显著特点便是运用对话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唐且不辱使命》通篇即由对话组成,篇幅虽短,但情节极其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2.
贾克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六),对《唐且不辱君命》的注释,有些问题值得商榷。 “休祲降于天”,注:“天上降示预兆。休,祥(吉兆)。祲,古人认为能预示凶吉的云气”在这里,“休祲”是复词偏义,即只用“祲”义。祲者,侵也,是侵 相似文献
3.
李万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32-135
弥尔顿的写作意图是"维护永恒的天旨,向世人昭示天理的公道",作为革命诗人,弥尔顿要用他的诗唤起人民反抗君主专制的斗志.文章从语言表达、文学主题、文体风格等几方面分析了《失乐园》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彭知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3-77
《资治通鉴》在叙事、写人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运用多种叙述手法,以情节演绎历史;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为主,结合运用限知视角叙事;“遥体人情,悬想事势”,叙事中融入合理的想象、虚构成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出初具性格的历史人物形象。《资治通鉴》的这些文学表现手法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艺术源泉。 相似文献
5.
6.
刘艳红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3-114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维吾尔族现代代表作家阿布德热合曼的小说《生活之秘》的主要成就。作者从人性的显著特点、小说里描述的历史性因素以及人类命运的回顾角度详细分析并指出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宠儿》被称其代表作,受到广泛地关注。本文试图以《宠儿》为指引,剖析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南方文学特征,即南方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情结、家庭主题和哥特传统。 相似文献
9.
胡笑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37-40
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1987年她的《宠儿》自出版以来,一直倍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对《宠儿》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发现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深度模式的削平;共时性;文本间性;文学中心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庄子》文学特征及其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角度看,《庄子》文章有两大特征:运用“三言”来表现庄子弘大而辟、深阔而肆的思想,使文章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汪洋辟阖、跌宕跳跃,此为第一大特征;既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眷恋,又有对黑暗社会的怨愤,饱蘸爱憎之情,此为第二大特征。《庄子》文学特征的形成与三个方面有密切关系:首先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空前活跃与思想解放;其次是有着丰富楚神话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楚文化;第三是文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浩宇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
近年来,《易》学研究出现了一个热潮,但人们的研究更多是放在哲学和文化的层面,对其文学意义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易》取象特征的系统分析,试图找寻我国文学取象思维发展的源流,并进一步阐发作为六经之首的《易》对我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2.
黄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1):70-75
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界根据文学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类型主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兼具几种文学类型特征,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之所以具有纵横捭阖的艺术魅力,从其反映现实的方式而言,它融合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既有对蒙古民族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真实再现,也有以直接抒情为主的主观化艺术表现,还有大量富有审美意蕴的象征表达。把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特征熔于一炉,这正是《江格尔》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刘后青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3)
2003年开始上映的<加勒比海盗>系列,以其海盗文化的独特魅力、炫目的特效场面、浓厚的魔幻特色、加上主角们的精彩表演,造就了新世纪电影票房的传奇.然而,拨开厚重的现代元素的笼罩,却可以发现,其内核却是在西方源远流长的骑士文化.通过对威廉·特纳的分析,作者发现,威廉的形象是典型的骑士形象,符合骑士的一般特征.通过对威廉骑士形象的塑造,暗示了导演作为西方文明一员的自信和自傲. 相似文献
14.
钱士斌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4)
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为了巩固和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种种不合理的规定,建立了一整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到了封建社会,那套反动的等级制度很快又被封建地主阶级接了过去,甚至使它更臻完善了。至于当时各阶层流行的不同称呼语,则直接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社会关系,集中地体现了那套反动的等级制度。我们今天在阅读或教学古典文学作品时,经常要碰到那样一些不同的称呼语。弄清楚了那些称呼语在彼时彼地的确切含义和特定的感情色彩,无疑是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要义的。这里,我试以部编语文教材初中第五册上的《唐睢不 相似文献
15.
蒋寅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1-9
由于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及传统的文学退化论观念的影响,自近代以来对清代文学的评价一直偏低,尤其是传统诗文方面更是如此.本文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及其近代转型着眼,简要地论述了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分期及文学史地位,对学术界研究不足的传统诗文的发展和变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依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所提供的编年系地作品数据,元祐年间是北宋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元祐二年是整个北宋文学创作的峰值年,苏轼文人集团是元祐文学创作的主力。在各体文学中,元祐散文成就最为突出,“元祐更化”引发的政治剧变是元祐散文创作的催化剂。元祐诗歌数量优势不如散文,但宋调特征最为明显。元祐词坛表现一般,杭州是其创作中心。就空间而言,京城开封是元祐文学创作的绝对中心。元祐期间,随着苏轼的活动重心由京城转向地方,京城作为创作中心的地位渐次瓦解。通过对元祐文学图景的定量分析,大致可以得出元祐文学是“高峰文学”“散文文学”及“京城文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王少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9-35
"隐秀"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其哲学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爻象的形象包孕性特点。道家哲学及魏晋玄学的"有无"和"言意"之辩也涵盖了艺术的隐秀特质。"隐秀"作为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经过"神思"活动创造的必然结果。隐秀论的提出与刘勰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独特理解分不开,从文学的形象特征上说,"隐秀"是意境理论的核心,处理好隐、秀的关系,即能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王治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4-60
王充《论衡》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杂文学观念,对"文"进行了广泛的论述,从"天文"到"人文",从广义的纹理色彩之"文章",到相对狭义的文字著作之"文章",层次不一,含义广泛。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上,王充还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既继承了先秦以来"人学文质论"的思想,又开始了"文学文质论"的探讨。他提出的"五文"说,对后世文体理论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克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44-149
作为明朝使臣与朝鲜文士的诗赋唱和总集,《皇华集》收录了大量的唱和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从而成为中、外唱和文学之集大成。《皇华集》保存了许多诗学批评资料,记载了双方诗人的文学交往及深厚友谊,为探讨中朝文学关系、文学交流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蔡秋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6):40-44
在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文学的研究论著中,研究者多将眼光集中于《新青年》以及后来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上面,它们以大量的翻译文学作品和理论开创并奠定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新局面。但此期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的《新潮》杂志上的翻译文学作品同样非常值得关注,他们不仅延续《新青年》,翻译了不少文学作品,更是在翻译的质量和选择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和突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