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朝鲜是中国山水相依的邻邦。在朝鲜半岛上,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1966年在平壤市祥原郡黑隅里的石灰岩洞里发现了据考证是66万年以前原始人类活动的遗迹。公元前4世纪以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部落联盟形式的奴隶制国家——古朝鲜。不久,在其周边地区相继出现了奴  相似文献   

2.
比较语言学、体质人类学乃至分子考古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吐火罗人属于印欧人种,为古老的原始印欧人群(Proto-Indo-Europeans)中的一支.吐火罗人原居地可能在中欧或东欧某地,大约在公元前第三千纪上半期,他们从自己的同胞中脱离出来,经过黑海草原和中亚草原,逐渐向东南迁徙、发展到中国西北地区.整个迁徙过程的时间长达1000多年.  相似文献   

3.
沈坚 《世界民族》2012,(2):79-91
作为一个古代欧洲民族集团,利古里亚人曾活跃于上古时期的地中海北部沿岸一带,内部包括诸多部落,与地中海世界各民族不同程度地有过交往,在该地区的历史上留有自己独特的印记。对利古里亚人语言和族属背景的解读,古史学界长期曾有不同的认识,实际上应予动态的看待,有一个变化、演进的过程。惟其古远,才见有前印欧底色,而后才又被赋予了印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藏族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光荣的成员,远在七百多年前,西藏就成为我们伟大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聂拉木、那曲、林芝、昌都等地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存。根据古藏文历史文献记载,西藏山南地区古时为六牦牛部落居住,《后汉书·西羌传》称其为“发”羌。公元六世纪时,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首领为当地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在赞普的  相似文献   

5.
位于西藏的古象雄、苏毗女国是公元前10世纪以前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逐渐从今青海省的汉藏交界处迁徙到西藏的.古象雄是古轩辕国、古支那国、古昆仑;苏毗女国是西王母国.它们是我国夏王朝在西北地区的遗族和母国.青海玉树嘉二十五族、外象雄西藏丁青三十九族和川西北嘉绒,均是象雄和苏毗女国的"嘉(夏)部落",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同族.吐蕃亦是夏的部族.  相似文献   

6.
羌笛悠悠     
我们羌族是祖国大家庭里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上部落众多、人口繁盛,分布地域广,对华夏及其文化的缔造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唐代以后,古羌人中的不少部落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现今,羌族人口10.2万多人,分布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地带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以及北川县等。早在3000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古羌人的记载。古代的传说中,我国农业始祖“神农氏”炎帝就是姜姓羌人。姜姓部落与黄帝部落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  相似文献   

7.
位于西藏的古象雄、苏毗女国是公元前10世纪以前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逐渐从今青海省的汉藏交界处迁徙到西藏的.古象雄是古轩辕国、古支那国、古昆仑;苏毗女国是西王母国.它们是我国夏王朝在西北地区的遗族和母国.青海玉树嘉二十五族( )、外象雄西藏丁青三十九族和川西北嘉绒( ),均是象雄和苏毗女国的"嘉( )(夏)部落",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同族.吐蕃亦是夏的部族.  相似文献   

8.
我们蒙古民族的祖先是古代室韦——鞑靼部落的一支,原来居住在今额尔古纳河流域。大约9至11世纪,一部分逐渐西迁到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的草原上从事游牧。他们又分成许多彼此有血缘关系的部族和部落。铁木真就出生在其中的孛儿只斤部。当时在蒙古高原上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刺等较大部落。这些部落之间闭塞割据,战祸不断。铁木真率其部属,艰苦征战几十年,次第征服  相似文献   

9.
一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221年),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了静多大小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被泛称为“百越”。从现在布依族分布的地区来看,布依族很可能是从“百越”中的“骆越”这一支发展起来的。汉以后,岭南地区继“越”之后出现了“僚”人。隋书地理志里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记载。由于布依族分布在岭南地区,直到目前很多村寨之中  相似文献   

10.
部落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落”这个术语的印欧语词源法语的“部落”(tribu)和英语的“部落”(tribe)来源干一些表明远古印欧人制度的语言术语:拉丁语的 tribus,安布利亚语的 trifù或希腊语的 phule。最初,这些概念都是些经验的概念,随着印欧语系诸民族的发展,它们具有了不同的涵义;不过,就它们最早的词形而言,都意指存在于这些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组织。印欧语的“部落”即是城邦国家产生以前存在着的一种最大的社会政治共同体。它包括着一些较初级的社会单位,从  相似文献   

11.
河东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拥有中条山、黄河等天然屏障,气候稳定,较少灾荒,人员流动程度低,故而常被认作是民族成分较为单一的地区之一。然而通过对史前传说和先秦史实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河东地区早在氏族部落时期就充满了复杂而又多元的部落融合,而在有史料记载的文明时期,也从未停止过民族的兼并、融合。可见河东地区的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地认识河东地区的民族构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河东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也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河东文化。  相似文献   

12.
河东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拥有中条山、黄河等天然屏障,气候稳定,较少灾荒,人员流动程度低,故而常被认作是民族成分较为单一的地区之一。然而通过对史前传说和先秦史实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河东地区早在氏族部落时期就充满了复杂而又多元的部落融合,而在有史料记载的文明时期,也从未停止过民族的兼并、融合。可见河东地区的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地认识河东地区的民族构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河东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也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河东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青海蒙古族藏族聚居区,直至解放初期,部落一直是蒙藏人民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部落都在发展变化,其数目每有增减,驻地时有变迁,发展也不平衡。我们根据手头现有资料仅就海南地区蒙藏诸部落的由来及其变迁的历史作一概述,恳请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在科尔沁草原、嫩江流域的莫勒红昭,有一个占地1700平方米的蒙古王妃陵庙遗址。这个陵庙虽然不大,但它却是一个地上有庙、地下有墓的庄肃陵寝。而今陵墓无存,只有遗址所在了。 1.公主其人浅析。公土陵内墓葬人究竟是谁呢?这一直是未弄清的问题。《大赉县地舆通志》胜迹条载:“冢墓有公主陵一处,……系图什叶图蒙王红台吉敖巴妃,前清太祖之公主也。”据守陵人白福荣回忆说:“公主系顺治的妹妹。”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河西走廊,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和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发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称为戈壁荒漠里地下画廊的河西走廊魏晋墓壁画,就发现于此。由此,一千七百多年前一些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无名画师质朴而灵动的画笔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几百幅点点滴滴、琐碎而有滋有味的生活细节中,我们试着捕捉古人的一些想法,揣摩一下那些远逝的心思。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境内新疆的木垒、巴里坤、伊犁、甘肃省的阿克塞和青海省海西州的阿尔顿曲克,以及苏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蒙古等国家,是中亚细亚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出现了乌孙和康居的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很快就垮台了。康居和乌孙的后裔后来成为哈萨克民族的组成部分。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产生了反映本民族历史和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而且还创造了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的剪贴艺术。这些剪贴图案内容丰富、造型别致、形象生动,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哈萨克民族,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哈萨克族的剪贴所用的材料,最早和最普遍的是剪薄毡,剪薄毡最早起源何时何地,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毡子出现的时代很早。目前所见新疆最早的毡类标本,是罗布诺尔地区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一月下旬,在排演《王昭君》的准备过程中,我和戏组的演员们深入到内蒙草原。蒙古族虽非当年的匈奴,但王昭君却在这一带度过了她的大半生。我们这次是走马观花,为期甚短,但草原的风光、牧民的风习,还是给我们以深刻的感受。这对如何体现两千年前匈奴民族的生活、情感、人物、性格,初步获得了大胆展开创作想象的依据。我们曾两次到呼市南郊昭君墓去游览瞻仰。昭君墓,又称“青塚”,据说墓地周围的草色四季长青。“青塚”,真是一个极富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风格与罗马的界墙相似。它是中国农耕地区的人民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历经几百年的时间,不断扩建修筑而成的一道防御墙。其目的一是为防御中亚及北亚草原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骚扰,二是便于抵御和控制生活在荒漠和草原的“北方野蛮人”。这种控制,后来因草原和农耕区为了共同利益而兴起的互市而有所缓和。在互市期间,为商队担当向导的人员除了农耕地区的商人外,还有当地有经验的牧人。其中有的牧人甚至还充当了相距较远的农耕居民与定居居民之间的中间人。这期间,间接地  相似文献   

19.
列山墓葬群是20世纪8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的一大发现,是西藏规模宏大的墓葬群之一。由于文献失载,又无口碑历史,关于列山墓葬及其所在地的相关历史背景、墓地性质、墓主身份,等等,学术界一直未有研究文字涉及。文章从研究墓葬所在地区的古历史地名、历史事件着手,从多方位进行相互参照研究,提出了列山墓葬是钦(■)氏的氏族或家族墓葬地的观点,揭示了列山墓葬背后所隐藏的千年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20.
秘鲁共和国位于南美洲西部,北与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接壤,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为邻,南与智利毗连,西临太平洋。全国分为24个省,辖150个州、1663个区;总面积1285216平方公里,为南美洲第三大国;总人口2212万(1993年),其中印第安人占41%,印欧混血种人占36%,白人占19%,其他人种占4%。秘鲁印第安人主要是克丘亚人和艾马拉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分布在南部的普诺、库斯科、阿亚库乔等省;另有近200个印第安森林部落约10万人,分布在东部原始森林地区。印欧混血种人和白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