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对文学的审美阅读也是人类高级精神生活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传媒手段——网络,随即网络文学也成为了人们文化视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审美阅读而言,网络文学表现出了漠视、不关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个浮躁的时代。但这并不是网络的问题,是人自身的弊病。所以,为了恢复网络环境中文学的审美阅读,我们应该正视网络文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地规范其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由媒介素养教育角度出发,论述了网络原创文学是当代“浅阅读”潮流中的一股中坚力量,但其中充斥着肤浅化和庸俗化的倾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针对网络原创文学而言,大众应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媒介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以此来应对网络原创文学在“浅阅读”风潮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后文学时代"的提出着眼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普及所导致的文学对人们新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文学新的态度,显然有其值得重视的一面。但是这一命题中对"经典文学"的笼统消解又有着对真正经典和真正创造的消解倾向。同时,对一些"后文学"现象的强调也可能遮蔽了这一时代应有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市场与网络文化对文学经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时也给文学经典的承传与赓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市场这只隐形之手拂去了文学经典作为精神产品的神圣灵光,文学经典的经济学潜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时代的新潮理论对经典长存的合理性提出了解构式质疑,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学市场化和网络化的调侃经典、消解中心、废弃深度模式等倾向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浮士德>的改编与戏仿,为市场与网络语境中的文学祛魅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丁仕原 《晋阳学刊》2011,(1):139-141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文学体裁模糊化,是当代社会的三大特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文学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文学载体的文学体裁也在变化与发展中。在散文、大散文化的热潮中文学体裁的模糊,跨文体、文体开放的写作随处可见。对这一现象,我们应怎样看待,这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网络这一独特的媒介平台,商业力量很容易对文学创作活动形成一种根本的控制,这种控制几乎遍及文学活动的所有重要方面.这意味着文学的一个发展趋向:如若网络成为文学传播的主体媒介,文学生产的主体部分将自然纳入到商业生产的体制中.这种趋向短时期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从长远的角度看,则存在着诸多值得忧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学经典是人类永不舍弃的精神行囊,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在重建价值秩序,发现和培育时代精神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网络不仅带来了文学经典的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变革,而且解构并重新建构了文学经典的结构内容、审美习惯、价值功能,从根本上影响了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核和存在本质。但是,文学经典与网络传媒的关系应当是互动的而非对抗的,研究文学经典的网络阅读现状,对文学经典的传承和网络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文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严肃文学的逐渐萎缩与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大众文学迅速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分析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变化,探讨了文学的泛化、文学创作方式的转变、文学本源意义的回归等问题,指明了网络文学所展现出来的广阔前景,并提出了网络语境下文学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数字文学"(Digital Literature)是近年来数字科技、数字媒介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文学媒介构成文学存在性要素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数字文学命名的学理依据,而当代数字文学的生产现实则是数字文学研究的现实依据.数字文学在所指范围上大于一般而言的网络文学,"数字"而非"网络"才是此类文学的最终媒介决定力量.较之于网络文学,数字文学的提法更具涵盖力,更能揭示这种文学的根本性质.按传播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网络文学和非网络数字文学;按文本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平面文本文学和立体超文本文学;按符号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文字符号文学和复合符号文学.  相似文献   

10.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转型,又约束和限定了这一转型的内涵,为汉语文学的历史演变扮演了“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新媒介使文学的审美构成、表意体制和时空观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对文学传统的赓续造成伤害甚至异化。前者表现为用平民化的叙事促动文学向“新民间写作”转型,用技术方式赢得更大的艺术自由度,以“词思维”和“自娱娱人”的新理念拉动文学深层观念的调整,为文学体制更新探索了新路;后者则表现为技术对文学性的消解,作家主体责任担承的弱化,技术复制导致对文学经典信仰的消褪。新世纪的中国文学仍需秉持人文性的精神原点,自觉履行文学的价值承诺,通过调控引导和主体自律改善文学生态,使数字媒介对传统的挑战变成文学新生的契机,让新媒介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1.
十七世纪江南已经形成了一个跨血缘、家族、地域的女性文学网络.在频繁的交往中,才女们从纵向的时空和横向的理论两个维度建构了自己的文学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建立诗社,雅集唱和,闺塾师日渐增多,加强了女性文学传播和接受的力度,使女性文学在这个时期得到长足的进步,最终使清代文学展现出不同于前代的风气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传媒时代,文学书写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学的变身不仅表现在文学与经济、社会、传媒之间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表现在文学自身审美表达发生重大转换,同时还表现在文学向影视、图像、动漫、广告及新媒体大规模延伸.这种变身与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兴起和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的普及存在密切关系.后现代消费逻辑、文化的经济化、网络带来的文化民主和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构成了文学变身的文化背景与媒介动因.在跨媒体环境中,文学在变身的同时,也实现了新的突围.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之初,美国国内一系列重大事件改变了美国非裔文学的语境。论文对新世纪之初的美国非裔文学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新世纪之初美国文化界关于非裔文学的多次论争巩固了美国非裔文学作为民族文学和美国文学的独特部分的身份共识,美国的社会现实加强了美国非裔文学现实关怀的社会责任与文学传统。论文还认为,新世纪美国非裔文学作家身份更加丰富、当下意识更加凸显,这使得其文学结构趋向多元;在艺术方面,美国非裔作家为了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同时融合黑人性、美国性、世界性和当下性,与美国非裔文学传统和其他文学传统进行对话,展开了多样化的艺术创新,展现出更大的民族自信和艺术自信。  相似文献   

14.
手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学的生存方式。不管是在创作、发行还是在阅读接受上,今天的文学都与以往人们熟悉的形式有了很大不同。作者与读者间的身份界限日渐消解,审美趣味日益通俗化,体裁也变得越来越随意。文学大有解构自身、走向文学日常生活化的趋势,有关文学终结的话题由此而来。总的说来,信息技术对文学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文学话语的平民化、民主化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主要指网上文学 ,它与传统纸质文学没有本质区别。超文本不属于文学。网络带不来文学自由。文学 ,包括网络文学已无向前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新的媒介载体的出现会导致文学文本形态的变化,而文本形态的演变又必然带来文学观念的转变,引发有关文学本质的争论。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文本由口语文本——文字文本——多媒体文本——可视文本的转变很好地验证了上述观点。文学演变的这一规律对于研究当前文艺热点问题很有启发价值,目前电子新媒介技术导致文本形态多样发展,由此引发的文学泛化、文学终结等问题值得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解构主义重提“文学性”问题,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18.
在文艺理论和文学史的长期"铸造"下,社会显然已经形成了某种关于文学的"传统意识"。在许多人看来,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肯定会长期存在下去;我们久已形成关于文学的一套理论认知和价值体系,也会长期存在下去。粗粗看去,这似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却发现:我们已有的理论判断和价值标准,在社会的文学现实面前经常处于"失语"状态。这是文学时代变化造成的。由于文学在数字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里有了不同既往的表现,由于这是一个新的"后文学时代",因此,我们以往的关于文学的理论看法和文学史观正在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魏的文学观念相对于五胡十六国而言,脱略了对南朝文学单纯的敌意而转变为自信从容的审视。这是北魏时期的汉化改革、南北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人口迁移等时代新变所造就的。北魏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受,为隋唐的南北文学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1932年后,左翼文学渲染工农反抗、鼓动阶级斗争的内容急剧减少,这表明此时的左翼文学已消减了其战斗性和热力。转向的发生在于左翼文学外在的生存环境和左翼文学阵营内部的变动。这表明左翼文学与当时中共所进行的激烈斗争保持相当的距离,从另一方面也表明30年代左翼文学并不能被笼统地视为服务于党的政治实践的党派性文学,对30年代左翼文学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