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葛玉红 《学术交流》2004,(7):142-145
清末民初,风云变幻、新旧交替、西学东渐、新潮泛起,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当时的丧葬习俗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丧葬从简,迷信减少,出现了缠黑纱、鞠躬、开追悼会、奏乐、明器、殡仪馆、公墓等西式文明习俗。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广泛性,但它在中国近代丧葬习俗演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近代丧葬习俗发生变革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韩恒 《社会》2002,(9):24-28
本文是对发生在豫南某农村一起丧葬事件的叙说 ,之所以选择这一丧葬事件进行叙说 ,是因为这一丧葬行为并不是一起偶然的事件 ,而是当地普遍采用的丧葬行为。在这一丧葬事件中 ,死者家属一方面不舍丢弃传统的土葬习俗 ,另一方面又面对现行火葬政策的压力 ,在这双重压力下 ,死者家属最后选择了夜里“偷埋”的丧葬行为。在此 ,传统的民间习俗与现代的国家权力相遇了。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事件过程的叙说 ,透视出转型期的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农民、基层政权、国家的关系 ,或者说传统习俗与现代国家法规的关系等。1 在此 ,我们不妨把…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走向”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东渐” ,即佛教不断地向东传播。起源于印度的佛教 ,的确是先传到中国 ,后传到日本 ,这句话如果表明了某种历史发展规律 ,佛教就会越过太平洋 ,传到美国。历史也的确是这样发展的 ,正如人们大谈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那样 ,如今人们又在议论美国佛教了。历史还证明 ,佛教完全可以很好地同其传播地的精神习俗融合 ,在该地区完成佛教的独特发展。印度佛教如此 ,中国佛教如此 ,日本佛教如此 ,美国的佛教也同样如此。其实 ,佛教不仅仅是向东方传播 ,也在向西方传播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讲…  相似文献   

4.
吕凤棠 《浙江学刊》2002,116(2):145-152
宋代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天堂地狱等学说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恫吓和欺骗 ,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在统治者的倡导下 ,佛教在民间极为流行。本文对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黄向阳 《社科纵横》2008,23(5):134-135
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为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实现佛教的中国化,佛家从格义到自创,都对佛教的义理进行了中国化改造,用中国化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佛教思想,在完成佛教义理中国化的同时,也为佛教在修行方式和政治上实现中国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3):145-147
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宋之间佛教更是在我国成为了主要的宗教。在中国佛教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种派别、宗派。禅、净二宗是中国佛教传播过程中影响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宗派。然而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民众基础的宗派就是流传范围更大、影响力更大的净土宗。随着净土宗这一宗派研究的不断深入,渐渐形成了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条发展线。相较昙鸾法师和善导法师,专家学者对道绰法师的思想研究较少,然而道绰思想却是昙鸾思想的继承和善导思想的启蒙,作为中间的连接体,在净土宗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道绰思想在净土宗中的承上启下为主要研究思路,对这一宗派的研究思想做出一些浅要的梳理归纳。  相似文献   

7.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时期,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佛教经大夏 (阿富汗 )、安息 (伊朗 ),最后传入中国,并迅速在民间兴盛起来,经过从东汉到唐朝四百年的历史,佛教终于成为中国三大教之一。尽管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但在历史上很快便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殡葬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死亡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前,在传统的殡葬文化中,人们一直信仰的是灵魂不死,关心的是逝者的灵魂,但对逝者生活的世界及灵魂的归宿几…  相似文献   

8.
商代时期的丧葬习俗,主要表现在隆丧、厚葬。它在中国古代厚葬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厚葬史上出现的第一次高潮。本文将对商代时期厚葬的成因及内容予以论述。厚葬原因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厚葬一直占有着主导地位。厚葬,是一种习俗,一种现象,是丧葬礼制的具体表现,也是当时统治者通过倡导隆丧厚葬达到他们统治人民的目的。  商代统治者尊鬼敬神,以鬼神之名施政。有《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里所指的“鬼”与当时人们的灵魂信仰有关,表明商代统治者对鬼神是十分迷信和虔诚的…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浙江古代佛教学者几乎遍及中国所有的佛教学派和宗派,许多著名的佛教学者都属浙籍。他们对中国佛教宗派的开创与传承、佛教经典的翻译、注疏与创作、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促进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中国古代文化和扩大中国佛教的国际影响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上海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作者认为,上海佛教发展的特点是:古代上海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不占重要地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代上海佛教除了寺院经济、佛教信仰和佛教仪札有所变化,弘传佛教的中心已由寺院转向新兴的佛教团体外,上海佛教不仅处于全国佛教的领导地位和发展中心,而且在整理古代文化、培养佛学人才和举办慈善事业等方面都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颉,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岂页),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晚明佛教丛林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加以圆顿整合的参究念佛禅,并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转向,既是明末禅学中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特色。另外明末佛教丛林同时还存在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的思想转向,从而走向对佛教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实现禅、教、净的合流。明末佛教丛林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的二大思想转向,既是中国佛教圆融思想充分展开的理论结果,又是明佛教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表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中国佛教世俗化进程的逻辑完成。晚明丛林对净土信仰全面皈依,表明佛教修持方法的有效性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修行的信仰问题,从而说明晚明中国佛教具有从智慧走向信仰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92年以来,定远县在抓好各项民政工作的同时,把殡葬改革工作,作为行政事务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冲破了千年丧葬习俗,推动了殡葬改革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火化率上升快。1993年上升15%;1994年上升59%;1995年上升313%,首次突破了全县死亡火化千具大关,跨入全省先进县。  相似文献   

15.
1947年2月,斯里兰卡人民获得独立。长达数百年的殖民枷锁终于被斯里兰卡人民砸碎,民族赢得彻底解放,为恢复和发展传统的宗教文化提供了契机和保证,佛教民族主义思想与活动大规模展开。斯里兰卡的民间与政府、僧界与俗界都对佛教在现代世界复兴倾注了热情,特别是民间在世界上首先致力于复兴运动的开发,起了一个先锋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17.
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的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为推崇中国天台思  相似文献   

18.
(三)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立足于前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背景,结合佛教的具体情况,我认为,从思想文化的渊源关系来考察,佛教的产生主要受如下一些因素的影响。第一、释迦族部族宗教的影响释迦牟尼出身于释迦族聚居的迦毗罗卫国,在释迦族部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因此,研究释迦族部族文化对释迦牟尼及其创教努力的影响,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例如,释迦族曾有许多人加入了释迦牟尼的佛教僧团,其中有释迦牟尼的堂兄弟——提  相似文献   

19.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祆教神祇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纳。在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祆教中国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化后祆教逐渐被同化,并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20.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逐步融合实现中国化发展至顶峰,而后渐渐衰败.作为独立的文化系统,其思想价值体系必然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价值体系存在矛盾冲突.佛教思想家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实现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在不放弃根据的思想和价值原则的前提下,必须附和儒家思想,论证二者之间的共通性.儒家思想的伦理化特征,使二者伦理思想的共通成为必然,因此佛教伦理积极融会儒家伦理,实现自身伦理思想的中国化转变,准确地说是儒家化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