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下汉族大中学生民族认同的现状及其差异。方法:采用《青年民族认同量表》对757名汉族大、中学生进行测量,并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结果:不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女性的民族认同情感均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情感和民族认同总分均显著高于中学生。结论:不论在性别维度还是生源地维度,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情感均高于中学生,其中城市学生的民族认同评分最高,提示大学校园中更应该加强民族知识教育,保证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情感向较为理智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跨文化认同中的日本因素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持续发展,有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认同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2 1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心在亚太,而亚太的经济中心又在东北亚。本文从跨文化认同这一概念入手,讨论了东北亚跨文化认同在地缘上、传统上的优势以及现实可能性,提出了克服东北亚跨文化认同面临的障碍的途径及其方法。东北亚跨文化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中日问题。因此讨论其中的日本因素及其应对是解决跨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跨文化认同的前景、问题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持续发展,有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认同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心在亚太,而亚太的经济中心又在东北亚。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推动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跨文化认同这一概念入手,讨论了东北亚跨文化认同在地缘上、传统上的优势以及现实可能性,提出了克服东北亚跨文化认同面临的障碍的途径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4.
金萍 《社科纵横》2014,(7):165-168
本文引入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视角和文化阐释理论,结合甘肃地域文化术语翻译中的有关案例,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知识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表明:地方性知识的生成具有特定的文化情境性。通过借助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情感诉求、文化认同、审美意识等文化符号在该情境话语体系中得到理解和识别。与此同时,这种地方性知识并不是静态实体,具有文化传播、表达自我的内在属性和文化特质。由于不同的地方性知识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方性知识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文化持有者"内部的眼界去观察、阐释才能获得对丰富异质因子的有效理解,从而实现不同地方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整合机制,发挥着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承载,通过民族性格认同,民族情感认同,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族群认同,完成了一次以国家认同为主题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3):117-121
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我国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民族地区养老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宁夏农村回族地区养老有政府、社区、家庭和自我以及亲戚多维社会支持网络。但是在观察与分析中笔者发现,多维支持网络缺乏整合,受经济、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和农村回族地区养老意识薄弱、养老力度欠缺、养老质量不高、精神养老缺失。大力发展经济,培育养老文化,建设适合回族地区的养老模式是农村回族地区养老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已成为跨越 2 1世纪不可回避的现实。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这个话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人类学对“文化”的解释 ,与早期社会学“现代性”阐释是我们理解全球化进程的两个不同视角 ,它提供了探讨全球性与民族性关系特定的分析框架。全球性最大的特征是开放性 ,其引起的最广泛的社会过程就是文化互动。文化互动的多重功能 ,反映出全球性与民族性互动中正功能、负功能并存的性质。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人格因素再次被反观、被在全球化中提升 ,跨文化素养、跨文化人格是当今民族人格的一个侧面和延伸 ;同时民族人格又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追求。全球化已完全改变了当代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个人的自我认同紧密相关。对个人来说 ,对民族化人格的认同也意味着重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问题严重性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回族所施行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主张回汉各民族平等;允许回族有自治的权利;帮助回族发展经济、文化,尊重回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的自由;团结回族的抗日统战政策;建立回族的武装和军队等。同时,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回民族政策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保磊  赵红灿 《社科纵横》2014,(10):108-111
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中互联网络和网络新媒体,给中国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冲击,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当前已有不少学者从文化认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状况和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如何处理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在网络社区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下一步开展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雍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4,(2):137-141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回族在伊斯兰文化、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民族文化人格的演变。以梁亦清为代表的穆斯林传统文化人格,梁君璧、韩子奇为代表的文化混血人格,梁冰玉、韩新月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人格等三种不同文化人格共同展现了回族的心灵史。《穆斯林的葬礼》以书写民族心灵史的方式构建了中国形象,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行走在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道路上的艰辛及民族精神,是一部致力于挖掘回族文化心理的史诗性著作,为我们思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5):117-122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世界局势总的发展趋势。各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日趋重要。基于文化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际是在冲突与融合中推进。当前,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则是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文化冲突的主因。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表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前所未有的侵蚀与危害。中国文化发展策略应该因势而动,加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彭方针 《社科纵横》2010,25(12):170-174
以文化语境理论为基础,批判跨文化语用翻译中语用对等的交际观,提出语用认同的跨文化交际准则及实现语用认同的语用顺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认同是“同一性”及身份的归属。在现实性上,文化认同往往与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政治认同则与国家认同如影随形。文化认同侧重的是民族成员不可退出的族属命运,政治认同则凸显了社会成员选择和判断的主观意旨。近代以降,悬浮在社会结构表层的政治因时代特征的变化而显现出不断加深的矛盾和困惑,政治认同的现实式微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鉴于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高度的互补性和相互促进性,以文化认同为支点切入共同体政治的实际,带动制度创新、进行利益调适、强化身份归属,对共同体政治认同的强化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心理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英 《学术交流》2006,(6):172-174
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代表的是本民族文化,即文化身份不同。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需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下谋求共同发展。根据跨文化心理学“人类心理统一性”的理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和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5.
邓伟龙  尹素娥 《创新》2012,6(3):106-110,128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吴建业 《社科纵横》2012,(5):119-120
政治认同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于维系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降低或节约统治成本、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看到,个体政治认同的实现还受到其他认同的影响,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有紧密关联,必须深入探讨政治认同与诸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了提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探索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认同的规律性问题。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政治、思想和情感等不同维度去认识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准确把握红色文化历史性和时代性、普遍性和独特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努力将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转化为理想信念、政治自信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民族意识与抗日战争满铁昌,顾克志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心态,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在社会关系与民族关系中的地位的意识,是对民族利益,本民族与其它民族相互关系的理解。它使得本民族的成员,在情感、思想和意向上发生认同”。①它的核心是每个民族成员都对...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技术、政治的开放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此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现代性技术所引发的传统连续性的中断、空间的压缩,也对各个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成为当今文化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文化认同的构建,不仅依赖于对经济、政治制度的宏观把控,同时也需要植根于民族内部,对具有重要奠基性作用的历史体验进行微观探究。文化记忆作为历史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他者性、重构性对民族内部凝聚性结构的形成和文化认同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记忆不仅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实现文化自信的桥梁,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回溯和反思的镜鉴。  相似文献   

20.
《消闲演义》是清末民国旗人报刊小说家程道一创作的一部以清代历史为题材的满族说部,该说部"以摄政王(多尔衮)始,以摄政王(载沣)终",全著约150余万字。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旗人的忠孝观念、语言认同、文化认同等的梳理,指出了旗人在形成本民族族群认同的同时,也伴随着中华民族这一更大范围的族群认同;同时文章就旗人大中华视域下五味杂陈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