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伯君 《创新》2007,1(6):73-79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越多",逆城市化"分解这些资源和产业的趋势就越强。成都"城乡一体化",科学地利用了城市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的规律和力量,其实践意义就是解决了长期困绕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和"大城市病"问题,具有在全国推广的普适性;其理论价值丰富了城市化。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为我们研究城市发展规律创造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推进广州城乡结合部管理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彩屏 《探求》2001,(6):60-62
加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广州城市化进程,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城乡结合部这一特殊地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提出了加强城乡结合部管理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现代化和郊区城市化的过程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郊区城市化要打破二元结构 ,缩小城郊之间的差别 ,实现城乡融合 ,协调发展。目前 ,北京郊区还不足以通过农村的经济积累为城市化迅速发展支付必要的成本 ,各省富裕劳动力向沿海地区流动也对本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就业转移产生影响。因此 ,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 ,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作为东方后进国家工业革命一个成功的典型,其原始积累与工业革命同步,城市化也因此呈现出比较典型的显著特征。一是城乡对立、劳资对立、工农对立、官民对立关系突出;二是历程短,程度不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伴有大量浮动人口和人口倒流现象;三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日本超先发展起来的大城市拥有相当规模的国营大企业、矿山和军事工业,这在近代各国城市发展中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化、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的统一,其进展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农村过剩人口增长速度和城乡人口增长率的差距。世界城市化始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工业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1920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因而,应深入研究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病问题和城乡二元对立问题是两个横亘在中国前进之路上的巨大障碍,桎梏着中国的和谐发展.传统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机械碎化思维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上暴露了它的无能.从一种建设性后现代有机整体思维出发,提出了破局之道,认为城市问题与城乡对立问题是相互关联的一体两面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只在城市范围解决城市问题.同样,农村的问题也不能只在农村范围解决.要运用同体思维,树立城乡一盘棋思想,将城市化问题和城乡对立问题当作一篇大文章来做,发展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并茂的有根城市化.这种有根的城市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视城市和乡村为一个多元共生的有机整体,强调工业与农业的相互滋养,推重城乡之间的互补并茂.对于我们走出城乡二元对立的深谷,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种有根的城市化不失为一种健康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城乡二元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城市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化过程存在着城市化网络体系均衡发展问题,城市化网络体系的变动的原因是报酬递增所引起的,城市规模就是根据其边际收益的大小而变化的.建立引力均衡模型,提出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没有恒定性的最优城市规模范围的观点.聚集规模的不同,城市由小到大,其边际收益逐级加大,要素从规模边际收益相对低的聚集点向规模收益相对高的聚集点流动.应建立城市发展从分散的乡村到集中的城市、从封闭的农村和城市到开放的互联的城市网络结构转型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从本质上看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为追求更高收益而在城乡间重新配置要素的过程。只要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没有人为的障碍 ,城市化就能和工业化、经济发展相适应 ;城市化滞后是政府对城市化过程直接干预的结果。同样在当前加快城市化过程中 ,政府不适当的直接干预 ,不但不能解决城市化滞后问题 ,反而会导致“虚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 ,政府主要作用是制度创新和规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政府发展战略的视角,研究中国城市化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结果发现,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造成城市部门就业需求的相对下降,进而延缓城市化进程,农村居民不能有效地向城市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以技术选择指数作为政府对资本密集性部门政策倾斜程度的度量指标,利用197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还发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规律。  相似文献   

11.
王鹤 《学习与探索》2012,(9):153-156
罗马军队不仅是建立和平定西部行省的重要工具,同时还在西部行省的城市化和罗马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罗马军队是帝国西部行省城市化建设的人力、技术资源储备库;军营、堡垒和要塞是帝国西部行省城市兴起的催化剂;军营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许多罗马城市是从以前的罗马军营发展而来的;大量老兵殖民地的建立也为西部行省提供了城市生活的样板。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内需不足、失业困境、资本过剩等结构性难题的症结所在,城乡矛盾循环累计形成了自我强化的恶性机制,多年实施的城市偏向的城乡发展政策受到了严峻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成为城乡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了化解城乡矛盾,破解宏观经济难题,必须摒弃城市偏向的政策取向,全面推行两阶段农村发展新政:第一阶段实施农村优先的新不平衡发展政策;第二阶段执行城乡一体化的平衡发展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和农村欠账得以弥补,农村经济得以恢复竞争力,最终保证城乡一体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李宪建 《社科纵横》2007,22(11):60-62
区域产业的发展和人口因素的变化是城市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城市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区域产业和人口因素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由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环境、城乡建设实践的严重偏差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等共同决定的。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对城市化浪潮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从集中到扩散的技术城市化、从文化到文明的人文城市化及从人口膨胀到人口萎缩的周期性城市化浪潮。这揭示了城市化问题的复杂性,也生成了人们对城市化的恐惧感,诸如生存性恐惧、正当性恐惧、价值性恐惧和同质性恐惧。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化都会不断遭遇风险、危机、质疑和批评,但是城市化也是一个不断激活和打开生活空间的过程,城市形态映射社会权力、城市环境呼唤生态伦理、城市治理拼贴出城市秩序。追求城市生活的可能性是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城市策略是成就“希望空间”的基础路径。城市文明的融合叙事、微观叙事和多元叙事是不断突破城市化自我限度的方式,也是不断重构城市创造力的共同策略。因此,人们对栖居空间的美好向往一直充满着现实的希望,即“城市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交错区是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界限不断模糊、交叉、融合的典型景观区域,是受城市辐射影响及功能扩展延续较为深刻的区域,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文章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以西安城乡交错区内的城乡空间结构融合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和揭示城乡交错区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二元空间结构协调失衡的内在原因,并以此为分析依据,提出空间结构有机整合、各类用地有机整合的城乡交错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与产业空间优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空间扩展上最大的进步,是快速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主导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制度的力量、政策的引导、产业的推动,将城市的主城区、郊区以及郊县纳入到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之中。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共进,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走上土地、资源节约之路。  相似文献   

17.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困难的思考--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晔琴 《社会》2002,(9):17-18
“他们踟躅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衣服俗艳廉价 ,眼神狂躁迷茫。城市如此的近 ,却又如此的远。他们是流动人口第二代 ,一个在城市化过程与城乡分割体制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日益扩大的城市边缘特殊人群。”———摘自《关注流动人口第二代》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是伴随着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人口的增加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 ,是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也是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未来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炎欣  赵鹏 《社科纵横》2008,23(2):78-79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进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教育、交通、环境、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公共服务的有效提高是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顺利地推进城市化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要发展.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先导作用的城市教育必须凸显其核心作用.探讨基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教育结构,不仅对城市及其辐射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郭艳华 《探求》2013,(4):10-17
新型城市化是广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当前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已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面临着二元结构和体制严重制约和束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差距扩大、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与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农村改革发展滞后、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主要挑战。基于城乡和谐发展的广州新型城市化实现路径应突出"一个核心、两大重点、三大支撑"。其中,"一个核心"即提升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两大重点"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大支撑"即产业发展互补、空间发展融合、社会发展和谐。  相似文献   

20.
浙江"十二五"发展应突出城市化的引领带动作用,走以城市带农村、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以增加市民减少农民为主导的"增城减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为此,要顺应未来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变化,以城市群为主形态加快推进城市化,以信息化为粘合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以综合治理"城市病"为重点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创新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为重点深化城乡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