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保成 《求是学刊》2007,34(5):124-129
通过"二十五史"中"七史"《选举志》了解科举制的基本演变趋势,弄清科举制研究中的某些问题,是科举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根据"七史"《选举志》的内容和相关记载,指出各志篇卷虽不尽同,但都因循《旧五代史.选举志》之例分为"贡举"、"铨选"两大基本部分;重点考察了科举科目由繁而简、学校越益重要的演变趋势;深入讨论了一些有过争议的问题,如科举与察举、科举制定义、进士科创建时间、进士科利弊与废置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官学选士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国学选士与稷下养土、汉代太学射策课选与鸿都门学文学取士、宋代熙丰舍选与明清监生出仕等基本阶段;而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官学取士与其他选士制度的关系类型也各不相同,西周以国学选士为主体汉代太学射策课选与察举诸科并行,隋唐以降则官学课试与科举铨选逐渐结合;同时,随着中国古代官学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古代官学选±又表现出国学选士、太学射策、熙丰舍选、伎术人流、监生出仕等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3.
谈王符量才授任明选考功的用人思想杨春毅王符(约公元80—167年)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生活在东汉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阶段。他写的《潜夫论》,是一部讥评时政得失、揭露社会弊瑞、提出治国改良方案,“指评时短,讨物情”的政论书。东汉中叶以来,豪门世族把持察举...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人称戏剧为"戏曲"或者"戏",而不管是"戏"还是"曲",其中都含有一定的娱乐和愉悦意念,所谓"戏者戏也",就是对这种戏剧观念最简捷明了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其书     
正董其昌的一生,虽然始终不忘仕途,但也是偶尔逮到朝野清明的时候才出仕,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家乡潜心于书画。最初,董其昌练习书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科举时代,字写得好不好是衡量一个文人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入得其门,董其昌就被书法艺术的妙处所吸引了。学书法,必从临帖开始,董其昌当然也不例外,对古代名家墨迹,他临摹学习得十分认真。他在《画禅室随笔》曾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  相似文献   

6.
唐代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家族。根据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资料记载,孙逖家族六世凡21人科举及第,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科举家族。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孙逖科举家族的形成提供了时代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众多家族子弟的成人成才为孙逖科举家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孙氏家族成员特定的社会联系和人脉关系则对孙逖科举家族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的学术出现了从"尊德性"到"道问学"的新的转向,其表现之一,即是明清之际的大儒们重建学统的努力.黄宗羲冲破时代的"囚缚",将他的批判深入到对制度变革的要求,并从科举"时艺"中走出来,返求之六经,并以"切于民生日用"为去取标准来重建儒学的品格.他认为"儒者之学"是"经纬天地"之学,主张"通今致用"、"学贵适用",反对科举之学、口耳之学,摒斥"锢人性命"的章句、时义、批尾之学.他主张道在六经,其复兴古代六艺之学及其多元人才观的表现之一,是他对"绝学"的提倡.他重视"学脉",从某种程度上重建书院讲学治世的精神,重视学校对世态人心的塑造作用,主张"学之盛衰,关乎师友",力倡"自得"精神与学术争鸣.黄宗羲的这些主张,体现了重视主体性重建的务实、平等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自唐代以来,科举制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局限性,尤其到了明、清,主要以八股文取士,终于变得百弊丛生。不过,我们对科举制必须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既要看到它腐败的一面,也要看到它远较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为优的一面。特别当这项制度渐趋完善,考试尚以诗赋、策论兼及经义取士的北宋,其积极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在以往,很少有人谈及科举制在选拔人才中的作用,更讳言它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什么联系,人们一旦论及科举,多半将其末流弊端拿来概以全貌,似乎科举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骗人的制度。所谓的宋太祖殿试,竟叫考生打架抢夺状元云云,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作为证明北宋科举腐败的典型而被广为引用。  相似文献   

9.
周仁成  曹顺庆 《求是学刊》2013,40(1):119-126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必然要求对之进行学科考古学的研究,然而"学科"一词本为舶来品,其双重含义已经预示了中国古代文论成为学科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科学的"规驯"。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大学制度的学科设置考察发现,中国古代文论首先通过官方教育机构对西方自然科学的译介而渐渐拥有了学科建制,这一过程直到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文心雕龙》得到完成。"五四"前后,诉诸科学与逻辑而发生的"白话文运动",从语言上斩断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之根,使之成为"国故"归入历史档案。接下来进行的"整理国故"运动与"科玄之争"确立起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科学研究的"立法"依据,以至完成"二次规驯"。最终通过郭绍虞与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所确立的内容与体系,完成了科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改造,使之成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福柯对古代哲学的研究首先是着眼于古代对性快感的道德质疑及其与基督教伦理实践之间的差异,此主题是1984年出版的《性史》第二卷《快感的运用》和第三卷《自我的关注》的主要内容。在法兰西学院1982—1984年的课程讲座《对自我与他人的治理》和《真理的勇气》中,福柯脱离了这一主题,将理论触角延伸至对整个古代哲学的挖掘深耕。以"关心自己"和"直言"为主线,这两次课程讲座从另一个侧面对西方思想史进行了全景式的勾勒,其探讨的内容涉及西方思想史的各个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1.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它对后世文官选拔制度及其民族心理影响深远.仔细考察察举制与现行干部选拔制度,可以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改革开放后蓬勃兴起的竞争上岗也带有察举制的残余.因此,我们今天认真研究察举制的内容,检讨其得失,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可以为当今干部选拔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编后语     
本卷栏目的特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国家与社会、近代华北社会经济、家族与社会、医疗社会史等栏目,发表了我们长期以来重视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以海洋与社会、科举与社会、法制与社会、思想·制度与社会文化为主题,登载了我们以往较少发表类型的稿件。这些新老栏目的论文,各具特色。有的勇于提出新见解,如民间学者沈登苗先生与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教授商榷,利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明代科举题名录的精华《登科录》,就何教授《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明清社会史》中对明代前期科举流动率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孙德林 《社科纵横》2014,(3):119-122
针对古代形而上学在古代中国存在的形态问题,对《道德经》中道的内涵与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追求道与现实世界的合一是古代形而上学存在的基本形态,而重"思"及"顿悟"则是它的主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代实际上也实行过"官邸制"。古代做官有"回避制度",不允许官员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避免亲友邻里请托徇情。官员异地做官,朝廷就不能不考虑异地仕宦一家老小的住房问题。自秦汉以来,国家开始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即"官舍"(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官邸,拥有使用权,不拥有产权),并逐渐趋向制度化。东汉王充《论衡·诘术篇》称:"府廷之内,吏舍比属"(汉时"吏"之概念包含"官"义),可见,当时官  相似文献   

15.
高莹 《求是学刊》2014,(2):113-119
宫中立市、列肆贩卖之戏,为汉魏以来宫廷戏的一个独特品类。东汉灵帝开启先河,南齐东昏侯、唐中宗等串戏为乐,历代传演,升级新变后更具亵戏色彩。作为标本,"列肆贩卖"戏由剧目而至剧类,可补古代戏剧形态认识之缺失。  相似文献   

16.
田东奎 《唐都学刊》2005,21(1):88-91
中国古代典籍关于巫术的记载 ,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周礼》 ,而对巫术犯罪的记载则可上溯到秦汉。明清时期 ,继承秦汉以来巫术犯罪立法的经验 ,形成了系统的控制巫术犯罪的法律 ;此时期对巫术犯罪的惩罚力度也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刘晓东 《求是学刊》2007,34(5):130-136
明代科举体制的相对完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科举竞争压力、内外廉考官权力的不对等与试文的程式化等内在弊端。随着晚明科举流通机制的日渐壅滞,这些弊端也日渐显露,导致了舞弊、权力寻租及揣摩等科场风变的泛生。科举取士公正与公平性的削弱,使基层士人之科举生存环境渐趋恶化,并促动了士人科举心态由"中和恬退"向"燥竞"与"游离"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著名川剧作家、被人誉为“巴山鬼才”的魏明伦, 近年来在单位却受到不公的待遇,以致出现了“我在海内外大受欢迎,与在小单位大受苛待的强烈反差,是值得研究的‘魏明伦现象’。”两年前,魏明伦调到了四川省川剧院,随后他就为剧院献上了一部《变脸》,使该院一举打了个翻身仗。遗憾的是,“魏明伦却在生活中遭遇到了‘变脸’”。“先是《变脸》赴京演出时,故意不通知他随团赴京”;“《变脸》一戏今年春节应邀赴台岛巡演,59人的组团名单中,魏明伦又被排斥在外”;“连《变脸》一戏的稿费,他也分文未得。”(见《城市早报》199…  相似文献   

19.
赵毓龙  胡胜 《求是学刊》2014,41(6):142-147
在"西游"演化史上,"鬼子母"与"西游"故事的牵缠一直没有终止过,然而因其未被百回本《西游记》整合、吸纳,这一故事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从唐代佛典到宋元队戏、南戏、杂剧,以至清代宫廷大戏《升平宝筏》,都清晰可见其向"西游"故事聚合的轨迹。该故事与"西游"故事的两度聚合,第一次发生在唐五代,以"斋僧"为标签,第二次发生在宋元,以"揭钵"为标签,这与鬼子母形象于当时民间的存在形态是相适应的。而在第二次聚合中,它又与铁扇公主故事发生扭结、重叠。鬼子母这一形象的衍变,是我们考察原生"西游"故事向故事主干及彼此间聚合活动时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0.
正戏里戏外,他已经习惯以夸张的表面情绪来掩饰心底的紧张与不安,这让观众总是看到一个嘻嘻哈哈不知疲倦的靓仔蓝。"汪涵的主持多棒啊!笔笔唱得多好啊!吴奇隆、游鸿明多帅啊!一场演出就像生活的缩影,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紧张是来源于自卑吧……"王祖蓝许是这两年在内地"霸屏"最彻底的男艺人。从最早在《百变大咖秀》中模仿"葫芦娃""容嬷嬷",《金星秀》里模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