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国际和地区经济政治形势变化,沉寂多年的东亚货币合作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机,对过去合作经历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未来合作的顺利展开。通过借鉴货币政治学相关研究并使用金融资产交易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全面考察东亚货币合作后发现:美元体系带来的货币困境、制度困境与结构困境共同促成了东亚国家对于货币合作的强烈需求;在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历史赋予了"10+3"主导、大国竞争、"东盟方式"等三大特点,其中中日竞争与合作是东亚货币合作内生驱动力的关键,在合作制度层面与金融一体化层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未来中日两国需高瞻远瞩,妥善解决政治分歧,在"互联互通"理念下协同推进东亚区域货币与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2.
东亚正面临中日与东盟共同构筑区域新型经济秩序的历史转折期。东盟与中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从贸易效应来看,中国与东盟贸易的规模效应超过日本,但在贸易结构上尚属于低层次阶段;从投资规模效应来看,日本落后于中国,但中国投资的产业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落后;从经济贡献度来看,中国对东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较明显。在以东盟为伙伴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日各有优势和劣势,没有中日的合作,就不会有真正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推进以中日和东盟为三角支柱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形成,而日本应摈弃传统大国的优越感,携手中国和东盟共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对“万历援朝”战争的考察、梳理,可以为进一步探究东亚朝贡体系提供微观意义上的理解素材与分析框架. “万历援朝”战争在国际关系意义上是明王朝为维护其治下东亚封贡体系政治秩序而进行的一次战争,这里既有中朝两国对集体安全原则的政治实践,同样,交战双方战略行为的政治动因、东亚封贡体系的制度及价值内涵也反映在战时外交、地缘政治和文化认同等一系列国际关系概念中.因此,国际关系理解途径能够完成对历史研究的学术补充,此次战争所蕴含的东亚封贡体系内在机理(如等级制、礼制、文德)与大国权力博弈要素亦能在这样的视野下完成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以亚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进步,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结构在21世纪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相伴的是国际关系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中心发生从西向东的转移,标志着"近代历史的终结"和"亚洲世纪"的到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催生了"美国式的和平",琉球-冲绳的历史地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特殊意义,战后日本和平宪法、象征天皇制、旧金山对日媾和、冲绳军事基地、日美安保条约等一系列历史事件都随着当时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这种调整的影响极为深远,直至今天。由于在前一历史时代的国际关系背景下形成的琉球-冲绳的东亚军事要塞,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在过去的20多年,东亚区域一体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亚洲贸易生产共同体、东亚FTA网、开发建设共同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亚洲文化社会共同体等多个领域的共同体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重大的阻碍因素。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应对战略,跨越亚洲合作的"严冬"、迎来共同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5.
《学问》2013,(2)
近代以来东北疆界的变化,直接关系到19世纪末以来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与大国势力博奕,进而成为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的主要外部影响,大都来自于俄、日、朝等东亚国家,而东北地区也正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成为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列强势力最为集中因而最具国际性或东亚性的一个热点区域。到20世纪上半叶,东北地区历史与当时的东亚史才呈现出了全面的密切关联与互动的趋势,东亚因素实际上成为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历史变化的最直接外因。中国东北是从19世纪末的近代历史时期以来,才成为东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开始逐步具有东亚性并成为近代东亚地区最具有"东亚性"的一个区域。从克服一国中心主义的全球史乃至东亚史视角而言,中国东北近代史既是东亚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2月18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举办了题为"东亚:现代性的挑战"的首届青年东方学家学术研讨会。超过30位来自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的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包括来自海参崴、雅库茨克、图拉、哈尔科夫和北京的青年东方学家。会议听取并讨论了27篇论文,这些论文探讨了东亚国家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地区合作问题。会议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四个组。政治组讨论了俄中合作、东亚地区地缘政治架构的变化问题,以及中国和日本外交政策的各个方面。会议特别指出,俄中关系在政治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同时,经贸、人文和军事技术等领域  相似文献   

7.
冲绳问题的复杂因素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绳问题的复杂性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即被吞并被牺牲的历史记忆和战后至今的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冲绳问题的本质是日本的国家定位以及如何实现国家定位的问题。日本近代帝国主义扩张道路给冲绳留下了历史伤痕,战后冲绳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日美军事同盟下的基地而转化为复杂敏感的政治问题。冲绳问题背后所讲述的是近现代东亚国际秩序的变迁以及日本在这个变迁中的国家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5,(5)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将"雄飞海外"的野心迅速付诸实施,围绕朝鲜半岛而展开的中日厮杀,不仅改变了东亚传统的政治格局,而且使日本在东西文化交互中找到了新的契机——创造出一种具有日本内涵的且优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新文化,引领东亚世界来对抗西方文化,内藤湖南将之视为是"日本的天职"。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它反应了崛起中的日本"文化扩张"欲望。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由于种种原因落后于欧洲和北美地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经济大国,其合作程度对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受历史认识、领土争端和台湾等问题的影响,特别是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同,两国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没有能够进行有效合作。本文分析了中日两国目前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理论探讨中日两国最终走向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程蕴 《日本学刊》2016,(4):25-43
冷战后日本的国家角色经历了由"民生大国"向"正常国家"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主导东亚政治格局的两个重要双边互动结构——美日和中日,限定了日本所应扮演国家角色的内容,同时也制约了日本的对外行为。面对双重互动结构所形成的中美两国的对日不同角色期望,日本政府分别以角色交替和角色转换的手法来化解自身所承担角色的内在冲突,缓解了东亚地区局势的内在紧张。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日本政府明显背离了中国对它的角色期望,开始以一个现状改变者的面目出现。这种改变打破了东亚国家间原有的共同期望,加剧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感。安倍外交依旧处于"角色试扮演"的阶段,东亚国际政治格局并未像他所设想的那样完成角色的重新分配。日本最终只能回到安倍执政之前所确定的国家角色中去。  相似文献   

11.
1894年明治政府以国运相赌,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这场侵略战争摧毁了东亚传统国际秩序,成为日本武力崛起、扭曲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拐点,东亚国际格局面目全非。甲午战争破坏了中朝日三国三足鼎立以维护东亚和平安全的框架,日本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古代史和东亚区域历史之间存在的诸多内在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界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将中国、日本和朝鲜历史进行整体把握的"东亚世界论"。在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与此前历史不同的阶段性及独特性特征,学界需要对应地从各方面进行专题性的回顾与总结。在平成时代,作为研究东亚区域史的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东亚世界论"继续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时代性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总结。这一工作除了对东亚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之外,由此还能够了解到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对华思潮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年来,中韩日三国围绕那场战争的记忆存在差异。差异化的战争记忆背后是不同的历史认识,对于历史记忆的重构具有各自不同的导向性。在中韩日三国的战争记忆重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种由一元化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的趋势或过程。尤其是日本社会受害与加害二重性的战争记忆构造和不断修正历史认识的政治倾向,造成三国在战争记忆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战争记忆作为"历史遗产"成为阻碍三国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塑造真实的战争记忆是构建三国"共享的记忆"的前提和基础,构建东亚社会在战争记忆上共同的"记忆的场"是推动实现历史和解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8月15日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维系东亚和平与安全早已成为各国共识。但是,近年来因为日本 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使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恶化。为了纪念抗日战争 胜利60周年,进一步从学术层面探讨东亚区域安全以及中日新关系,2005年6月18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太平洋学报杂志社共同举办了"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 会"。来自北京和天津的专家们以及韩国和日本的在京访问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 达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共同看法。本刊七、八两期刊登部分中外专家学者文章和观 点,有些文章观点不尽一致甚至相左,但却从一个侧面对问题与现状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日本问题,在新形势下构建健康、和谐的新型中日关系具有一定的参 考作用。(欢迎评论,E-mail:pj55@tom.com)  相似文献   

15.
从体系变迁和实际互动两个层面,对长达200多年美国与东亚关系的历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经过四个阶段的互动,从异质体系的碰撞逐步转变为同质体系的互构,从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逐步转变为双核竞争。美国在东亚国际关系中刻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门户开放"还是双边同盟体系,都将长期影响美国与东亚关系的演变。美国与东亚的关系,到了一个需要深度调试的节点。如何使这种调试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太平洋沿岸各国需要以一种更为平等、包容的方式共同探索和谐共处的未来。而在国与国的互动过程中,中美日三国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共识。经济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其中占据"压舱石"的基础地位、扮演"推进器"的重要角色,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理应涵盖经济关系。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经济关系,一要契合新时代世界经济新变局,包括新兴市场整体快速崛起、大国实力对比显著变化、全球经济治理赤字严重和地缘经济布局重大调整等主要趋向;二要契合新时代区域合作新棋局,即在欧美区域合作遭遇反动的背景下,东亚区域呈后来居上之势,中日作为东亚第一和第二经济大国,理应在推进东亚合作、再创区域合作的"东亚奇迹"层面携手共进;三要契合新时代中国开放新格局,包括"一带一路"统领大局、双向投资均衡格局、进出贸易并重布局、东西海陆联动全局和参与全球治理新局等重大趋向;四要契合新时代日本开放新布局,包括从贸易立国到投资立国、从对外投资到引进外资、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从多边体系到区域框架、从美国中心到多元拓展等重大态势;五要契合新时代中日关系新开局,为此要进一步夯实政治互信的经济互利基础,顺应实力对比关系与相互依存地位的巨大变化,当前尤其要消解疫情冲击并引领疫后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中日关系与东亚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地区大国的双边关系出现严重困难时,中日双边政治关系的演变会如何影响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和前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日本各自参与东亚合作的轨迹看,中日双边摩擦并没有影响二者为东南亚地区利益而合作,在可预见的将来,恰恰因为中日双边政治关系的困难,中国和日本都会更多地考虑东盟国家的利益和外交需要,以求为各自创造更有利于自身发展和在地区国际关系变化中更加主动的地区环境。  相似文献   

18.
日本安倍内阁成立后,日本政治在政治右倾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内阁成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言论,力图修改和平宪法,修订《防卫计划大纲》,成为"正常国家"。其形成的原因有:东亚区域权力结构的变化,美国对日本政治右倾化一定程度上的纵容,日本国内新民族主义兴起,日本选举制度的改革,安倍本人政治保守主义色彩。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世界、亚洲和中国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应直面应对,并做出有效的反制,同时敦促日本反省侵略历史。  相似文献   

19.
陈志 《日本研究》2009,(2):59-63
东南亚国家是战后日本开展外交最早、影响最大、根基最巩固的地区之一。日本根据自身对外战略的转移与东南亚地区形势和地位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东南亚的外交战略,显示了其政策上的连续性。为了主导东亚一体化进程,加快政治大国步伐,以夺取地区政治经济主导权,成为了日本外交战略演变的根本动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东南亚地区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平衡,日本在推动东亚合作一体化进程,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深化与经济盟友关系,加强与中韩等东亚大国的合作,提高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水平等方面,势必成为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外交战略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20.
于培娟 《社科纵横》2014,(1):162-165
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客观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典型成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汲取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以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两个视角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对于国际化视野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