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锦州市太和区新民乡中心小学是中国象棋特色学校。每逢课余,师生们便摆开棋盘,捉对厮杀。看,学校举办的中国象棋赛上,全校学生楚河汉界展才艺,搏杀中,他们的童年更加快乐。  相似文献   

2.
“戴高帽”     
高凤平 《中华魂》2014,(2):47-47
正不少人喜欢戴高帽子,现代人是这样,古代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这与高帽子的来历有很大关系。"高帽",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有着高顶的帽子,比如高山冠、高翅帽等。在我国古代,帽子的高低,就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古代皇帝、高官戴的帽子都是高帽。就拿东汉来说吧,当时制定的祭祀冠服就明确规定皇帝戴九寸通天冠,太子、王侯戴七寸远游冠,宫廷儒生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进贤冠。后来各朝代虽然规定有不同,但帽子的高低与装饰,仍然与官职等级密切相关,这时候的高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难忘帅大姐     
帅孟奇,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我党组织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顾问。20世纪50年代我就知道她。那时,很多年轻人深情地称她"帅妈妈""帅奶奶",更有人亲切地称她"帅大姐"。不幸的是,1968年,帅大姐被诬指为"叛徒""特务""内奸"而挨斗、受审。  相似文献   

4.
"他是个瘦高个,长得很帅""他指挥时手势有板有眼,动作标准潇洒""他值勤时对路人态度很和蔼"……最近,上海的一位"80"后交警——陈栋成了不少网民热议的话题,关于他的报道被网络转载了数百次,人们还把他推崇为上海"最帅交警"。很多人成了他的"粉丝",有人把自己MSN上的名字改为"赞一赞北京西路胶州路路口的‘帅交警’",还有人特地跑到他值勤的路口来目睹"最帅交誓"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中国汉代为了统一思想,加强封建统治,由皇帝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白虎会议",以讨论经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在讨论中,<诗经>的有关问题就成为主要内容.公元18世纪朝鲜李朝正祖时期,由正祖亲自主持进行了有关中国古代经学的"讲义",而<诗经>也就是主要内容.中朝古代<诗经>的研究存在可比性,其相同性反映了两国封建文化的相同之处,其相异之点,来源于两国文化的不同,也反映出古代朝鲜力图在文化上学习、借鉴和创新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皇帝面前的每个大臣,几乎都知道"明哲"才能"保身",也大都想明哲保身免于被逆向淘汰,然而明什么"哲"才能保身?就未必每个人都有到位的悟性。就拿被当代历史剧热捧的纪晓岚来说,这个被当代编导誉为"智慧化身"的大清国家图书馆馆长,一度在皇帝面前摆不正位置,被皇帝大骂一顿后,方才对号入座,找到了"哲"之所在,遂固宠三十余年,成为朝堂之下的不倒翁。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哲学地位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好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只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没有创立"唯物主义辩证法",甚至认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受到传统哲学把"两个对子"作为哲学评价标准的...  相似文献   

8.
<正>减肥没有一张放之四海皆准的方子,中医谈减肥尤其讲究辨证施治,不同原因造成的肥胖,有不同的调理方法。气虚型肥胖用黄芪。古人总结:"其人肥白,多属气虚"。这是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弱,血液无法充分上达到脸部,所以这类肥胖者的特征是白胖。而且,由于血行迟缓,还常常伴随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等不适感。观其舌,大多表现为舌体胖大、淡红、边缘有齿痕。  相似文献   

9.
有个太监跟慈禧下象棋,下得忘乎所以,忘了自己的奴才身份,兴头上大叫一声:"我吃了老佛爷的马。"这老佛爷名为佛,实为魔,当即摔了棋盘,对一句:"我砍了你奴才的头。"吃了棋盘上领导一只马,领导就要你血淋淋的脑壳。玩棋的太监和玩政治  相似文献   

10.
汉代典籍与新出土文献,多见有"宦皇帝"、"官皇帝"、"宦皇帝而知名者"的记载."宦皇帝"与"官皇帝"的意思一致."宦皇帝"是封建政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有宦者,有士人,也有官吏."宦皇帝而知名者"则拥有比一般"宦皇帝者"或内、外朝官员更大的特权."宦皇帝"、"宦皇帝而知名者"与皇权或封建王朝内、外朝的关系,涉及到汉初上下、尊卑等礼仪与政治秩序的建立问题.贾谊<新书>提出的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成为汉初诸子共同关注的焦点和"话语主题".他们不断从儒家等经典文献寻求解决方案,"或叙经典,或明政术",成为当时著书立说的基本主题.这就使汉初诸子文学在撰写与编纂过程中表现出"母题共性"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引述清朝通事传教士马国贤、巴多明及英使马戛尔尼及其随员文带分别记录的俄国伊斯梅洛夫、葡萄牙麦德乐、英国马戛尔尼三位使节觐见礼仪,认为朝见礼仪与递交国书礼仪虽有关联,却是两种礼仪,三使节觐见的三跪九叩首礼不变(英使或许是行三跪九鞠躬礼),递交国书礼仪,由大臣转呈皇帝更改为使节直接将国书递交皇帝。由此得知三国使节争取平等国地位,获得部分成功。康雍乾三帝改变接受外国使臣呈递国书礼仪,是国内外政治局势造成的,是不得已的举措。康熙帝为遏制俄国支持北疆准噶尔而对其让步;雍正帝在继位合法性等社会舆论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借外使祝贺登基改变形象;乾隆帝为维持"十全老人"形象令接见英使有个喜剧结局。三使节礼仪之争的史事表明:"来者不善",英使提出占据两个小岛的要求;递交国书仪礼之争实质是使节代表其国家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皇帝权威挑战;不识18世纪世界形势的中国统治者,在守旧观念主导下,将使中国不可避免地陷入颓势地位,巨大的危险将至。  相似文献   

12.
为优孟一辩     
整日生活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是很寂寞难耐的,于是身边就集中了一批艺人。他们出入宫廷,承欢君侧,被称为皇帝的弄臣,一直没有什么好名声。优孟就是其中的一员,有一个成语叫"衣冠优孟",说的就是优孟虽衣冠楚楚,其实是装模作样的小丑而已。  相似文献   

13.
正当全国人民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深入开展对《水浒》评论的时候,我们听到有一种说法:"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也总比不反贪官要好的."这种说法对吗?不对.有这种看法的同志,说明对《水浒》所宣扬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一思想口号的实质还没有认识清楚,还没有识破它的反动性和欺骗性.首先我们应当认识,《水浒》所标榜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不是农民革命的口号.因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推翻以皇帝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所以,我国历史上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  相似文献   

14.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体现了不同阶级身份之人在法律地位和权利上的差别,使他们不平等地位合法地公开化。准确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须从亲亲和尊尊的角度出发,得出"礼下庶人,庶人有礼;刑上大夫,大夫用刑",以及礼与刑的等级性与阶级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必须彻底抛弃等级观和阶级观,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15.
甘泉是西汉的北部军事要塞,也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北部边界。武帝元狩四年是西汉甘泉由军事战略要地转为国家祭祀中心的分水岭。泰畤的建立是甘泉中心地位确立的标志,但甘泉取代雍地成为郊天之所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武帝在甘泉设置九天巫与其对它方神祇的新奇和对匈奴的政治笼络有关。西汉前中期的国家祭祀较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以皇帝个人信仰为旨归,因而不论是雍地郊祀"五帝",还是甘泉郊祀"太一",其实质都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一点在成帝、王莽时的郊祀改革中才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6.
408年拜占庭皇帝阿卡第临终之际把未来的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托孤给萨珊波斯帝国国王耶兹迪格德一世是两国关系史上的美谈。但是525年波斯国王科巴德希望把幼子科斯劳托付给拜占庭皇帝查士丁一世却未能成行。两次托孤事件有着复杂的背景,是各自国内问题和两国关系各种因素的集中表现。选择彼此的对手作为托孤对象更反映出在古代晚期拜占庭人眼中波斯人是"蛮族"中的"文明人",突显出两国关系中相对平等的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往往对正史与实录两部史书混淆不清,其实正史指"二十四史",是记录中国封建王朝一朝的历史史书,而"实录"则是记录封建王朝每一皇帝一生言行的记录本。二者的区别一个是纪传体史书,一个是编年体史书。两部史书在其体例、内容上截然不同,对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元代,湖广行省汉阳府城南"大别山"之麓的"郎官湖″,是"鄂、汉"地区"标志"性的名胜,由唐朝诗人李白命名.邻湖的"凤栖别墅",住着缘战争北迁的文学"巨擘"安南人黎崱.在他"旅居"生活的50余年里,就在这有着纪念意义的地方,撰写了垂名于世的<安南志略>一书,修复了岸边的"太白祠",并乘北上觐见皇帝和宾客光临之际征求留题诗文,从而留下了"外籍"人士在中国的一段佳话.入明以后,黎氏子裔"突然"消失.而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的"郎官湖",仍然吸引着朱氏文士的到访和缅怀.  相似文献   

19.
唐朝武臣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代宗皇帝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有一天,小两口发生口角,气头上的郭暧对公主说:"你倚仗你老子是皇帝就想欺负我吗?告诉你,我老子根本就没瞧得起皇帝,给个皇帝还不做呢!"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存在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译者处于文化的边缘地位。本杰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纯语言"观,"纯语言"观解构了翻译的"忠实"神话,重构了译者的地位。德曼和德里达对《译者的任务》作过不同的阐释,德曼的解释是:译者可以使原文"再生",译文的失败来自语言功能的失败;德里达揭示了译者是原文的"保护者"的观点。翻译是一个译者在不同时空下进行语言转换的行为,译者不是一个无助的完全被动的工具,译者不可能做到绝对地"忠实",译者的使命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互补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