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浅析民主党政府的政治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伯玉 《日本学刊》2012,(4):80-94,159
在冷战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新形势下,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自民党日益面临国内外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制度改革和政治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民主党执政后大力推进的政治改革,实质上仍处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制度改革与模式转型的延长线上。其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实现"从官僚主导的政治向政治主导的政治"的转变,同自民党政府的改革理念并无本质区别。在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改革措施以及目标取向等方面,两者有所差异。民主党政治改革的目标是确立以首相为中心的内阁主导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2.
日本首相官邸主导政治是日本议会内阁制改革的一环,日本议会内阁制从"55年体制"的"共识型",向冷战后的"简单多数决定型"转变。日本通过改革选举制度和内阁制度,完成这个转变。安倍上台后,推行首相官邸主导政治,通过考察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安保法案制定过程,可以管窥日本"简单多数决定型"议会内阁制和日本首相官邸主导政治的实质。安倍政权在制定安保法案受到自民党内势力制约,也受到执政联盟伙伴公明党的制约。安倍政权制定安保法案过程中,压制自民党内反对势力,也牵制公明党。安倍顺利通过安保法案有制度原因,也有日本社会全体保守化等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的国会制度采用两院制,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是国民主权下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两院均由普选产生,犹如国之双目反映国民公意。参议院作为"再考之府",对众议院以"民主多数决"原则下形成的法案,进行再审议,抑制盲目多数与政党偏私,在制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然而,在"55年体制"时期由于自民党独占国会众参两院的多数议席,在党内事前审查制度下参议院一度沦为"众议院的附属品"丧失机能。平成时代以降,随着"55年体制"的瓦解与政治改革的推行,参议院的政治作用日益凸显,其运转经历了三个阶段:平成前期参议院的多党化格局与协商政治;平成中期参议院的执政党化重组与联立政权;平成后期参议院的在野党化与政权更迭。现今在安倍一强独大政治之下,作为"再考之府"的参议院正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述的 1 955年体制是指 1 955年形成的以自民、社会两党对抗为基本内容的战后日本政治体制。所谓政治体制 ,一般是指各个政治主体在政治过程中的权力和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从这一定义来看 ,1 955年体制不仅包括政党政治 ,也包括行政官僚构成的政府、以财界为首的各种利益集团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所探讨的是 1 955年体制形成的制度性背景及其两个政治层面上的基本特征 ,即保守势力支配下的竞争性政党政治与行政官僚主导决策过程。一、1 955年体制形成的制度性背景众所周知 ,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占领军在日本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四、自民党在决策体系中的作用战后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执政党的政策以法案形式经国会通过后便成为政府的政策。30年来,自民党一直在日本国会中占有多数议席,是执政党。1983年12月,自民党虽因议席减少与新自由俱乐部联合组阁,但它仍是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对政策的制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自民党的国会议员占据了内阁及国会的几乎所有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政治、行政等领域的改革使首相官邸成为决策过程的中心,其制度性背景是自民党总裁拥有国会议员候选人的公认权和政治资金的分配权、行政官僚权限弱化使首相权限增强、小选区制度造成的在野党弱化等.其中也有政治家个人的因素,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首相官邸主导型决策过程模式最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7.
行政主导模式是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最大特点.本文在梳理行政主导模式确认历程和背后原因的基础上,从历史、法律和政治三个角度对行政主导模式的具体内容和问题进行审视,对行政主导体制下特首沦为弱势的情形和原因做出分析,指出应该坚持并发展行政主导模式,化解行政主导与弱势特首之间的张力,助力解决香港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进程中,民主党形成了"由官僚主导转向政治主导"的政策理念。民主党上台执政以后,鸠山内阁设置了国家战略室和行政刷新会议,并通过"事业甄别"与"国会立法"的方式来实施政官关系改革。在此过程中,民主党政权对运营机制做出了相应调整,但也显现了弊端。展望未来,民主党政权实施的政官关系改革具有历史延续性,改革成效将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并关联到民主党执政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进程中,民主党形成了"由官僚主导转向政治主导"的政策理念。民主党上台执政以后,鸠山内阁设置了国家战略室和行政刷新会议,并通过"事业甄别"与"国会立法"的方式来实施政官关系改革。在此过程中,民主党政权对运营机制做出了相应调整,但也显现了弊端。展望未来,民主党政权实施的政官关系改革具有历史延续性,改革成效将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并关联到民主党执政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论明治初期日本政治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明治初期日本政治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武寅明治初期,从新政府颁布《政体书》,实行太政官制,到1885年改太政官制为内阁制,在这18年里,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得极为频繁。改革的内容,一方面是行政机构与行政权力的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则是立法机构与...  相似文献   

11.
福田康夫2007年9月23日毫无悬念地当选为自民党第22任总裁,25日被国会推举为第91任首相并旋即组建新内阁。至此,因安信晋三首相9月12日突然辞职造成的政治真空得以填补,中断的临时国会恢复运转,一度陷入"山重水复"困境的日本政局似又转为"柳暗花明"。2006年曾以高龄为由退出自民党总裁竞选、本以为再也无望问鼎首  相似文献   

12.
危机与政治体制变革是日本政治发展过程中一条重要的历史和逻辑线索,日本政治体制正是在应对严重危机的过程中实现了根本性质的变革。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政治家、官僚与利益集团三方的应对博弈过程,最集中地反映了日本政治体制的现状,同时也体现了三方力量消长对日本政治体制变革的根本性影响。对于日本政治体制变革的主导者民主党来说,大地震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又形成了挑战。总体上来看大地震对日本政治体制变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加快日本政治体制变革的进程,同时官僚主导将逐渐被政治主导所代替,政治家、官僚与利益集团三位一体的政治同盟也将面临深层次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当前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冲突事件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政治统治的统一性和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中国的社会秩序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中国目前的社会稳定是"刚性稳定",这种稳定以垄断政治权力为制度特征,以绝对管治秩序为表象,以国家暴力为基础,以控制社会意识和社会组织为手段.它缺乏制度弹性和韧度,忽视了内在的整合和发展转型的适应性要求.压力型体制下的各级政府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公平,忽视社会基本规则的建设和维护,从而导致政治合法性的快速流失.政治软权力的匮乏迫使当权者在面对社会力量的冲击时越来越依赖国家暴力.其结果是,政治体制用来维护自身生存和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支付成本的能力并不一定同步提高.从长远来看,一旦政治体制的维护成本超过其支付能力,就可能出现社会无序和冲突失控,"刚性稳定"就可能演变为"社会动荡".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社会动荡,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司法、行政和政治改革,把社会冲突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使"刚性稳定"逐步转变成"韧性稳定".具有现实紧迫性和政治可行性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建立县级政治分权;等等.  相似文献   

14.
老牌保守党自民党"一党独大",得益于"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中"小选区"优势的制度保障。近来,自民党在国会大选中实力大增,历史修正主义及修宪意图凸显。社民党等革新政党的议席急剧减少,基本失去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制约力。新型保守政党民主党的政策"自民党化",公明党的执政党化,加之维新会和次世代党等右翼政党的崛起,日本政坛的"总体保守化"势在必然。从内因来看,日本现行选举制度客观上使得传统革新政党及在野小党弱化,保守政党壮大,日本政党政治生态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趋于常态化。  相似文献   

15.
第三产业急速发展以及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造成各种利益集团的组织规模及其政治动员能力的降低。同时日本正在进入工作与生活逐渐个性化的后工业化社会,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其追求的亚文化具有"轻视或无视实证性、客观性"的"反知性主义"特征,他们是安倍政府的支持群体。泡沫经济崩溃后实施的一系列政治、行政改革强化了首相以及首相官邸的权力,特别是内阁人事局的设立,进一步使行政机构高级官僚受制于官邸。诸多"安倍经济学"基础上的政策实施及其效果,以及在野党的弱化,也是安倍长期执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白智立 《日本学刊》2012,(4):64-79,158,159
比较公共行政视角下的战后日本行政体制具有明显的特征:以国民主权为基点的现代行政体制的民主性;国会制定和健全行政法律,使行政体制的法制性得以增强;以民主性、效率性为目标的行政体制变革性;在国家目标设定上体现出的中央政府行政官僚组织的主导性、能动性以及优越性。省厅体制改革打破了官僚制组织所具有的强烈自律性或稳定性结构。地方分权改革措施具有了提升地方政府决策和执行的自律性,改变地方政府以往作为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角色定位,以及向日本宪法所倡导的作为完全自治单位的地方政府回归的积极作用,创造了变革长期以来的中央优越集权体制、统治结构和战后行政体制的基本契机。  相似文献   

17.
高洪 《日本学刊》2006,(6):44-54
2006年9月自民党新总裁安倍晋三组建起新的联合政府,开始了战后出生的政治家领导日本的新时代。政治属性上以战略派为主要特征的安倍政权产生,标志着“1955年体制”余波的消亡,日本的权力中心和决策机制不断向首相官邸集中,“脱离战后”意义上的政治体制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自民党新老政治家之间的权力交替,新政治势力开始按照日本的国家战略利益需要,一面推进修改宪法等基本国策,一面调整自民、公明两党联合政府的经济政策。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政治资金的视角,概述了“1955年体制”形成与崩溃的原因,并着重对冷战后日本政治资金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新的制度框架下,政治捐款的减少与政党交付金的导入,是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治资金收入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同时,在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过程中,现存的政治资金制度仍是有利于执政的自民党的,但政治资金制度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非法行为,必然导致朝野政党间的抗争不时加剧。  相似文献   

19.
刘红 《日本研究》2012,(3):48-54
"1955年体制"下日本形成了由官僚和族议员主导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决策体制。对这种决策体制的改革在小泉内阁时期达到巅峰,其后却出现了倒退。2009年8月政权由自民党向民主党更迭,民主党誓言要打破自明治维新以来确立的根深蒂固的官僚制度,铲除自民党政治的基础———政官商的"铁三角关系",加快由官僚主导向政治主导的转变。然而,历经鸠山、菅直人以及野田三届民主党内阁之后,民主党政权下的政治决策体制改革究竟取得哪些进展?尚存哪些问题?今后前景如何?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的日本政局可谓动荡激烈。在一年前的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一举夺得308个议席,不仅在众议院实现了从自民党绝对稳定多数向民主党绝对稳定多数的大逆转,而且在日本开了两大保守政党之间通过选举实现政权轮替的先河。但仅在十个月之后,踌躇满志的民主党就在参议院选举中惨遭重创,失去了在参议院中已保持数年的多数优势,从而使民主党联合政权不得不直面应对"扭曲国会"的困局。于是,在民主党参议院败选的背后藏有哪些玄机、"扭曲国会"下的民主党联合政权在内外政策上将做哪些调整等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对此,本刊特约请李薇、张伯玉、高洪、林晓光、冯昭奎、吕耀东、吴怀中等学者撰文发表看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