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萍 《学术交流》2006,(12):19-21
白银时代俄罗斯哲学是西方文明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冲突的产物。传统的民族精神与现实困境促成这一时期哲学具有典型的宗教性质和人道主义特点,具体内容上表现为关注人的存在、人的精神、人的自由和人的神性;思维方式上注重直觉和信仰,强调理性与信仰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徐魁峰  任民 《社科纵横》2006,21(12):20-21
一个国家要进入法治状态,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必不可少。邓小平在弘扬与培育民族法治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过摒弃传统的“人治”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导向,树立与法治战略要求相一致的法治观念;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民族法治精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通过加强对公民法治意识教育、法律文化的建设来培育民族法治精神;通过提出依法办事,树立法律最高权威的思想,帮助人们提高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一个人,也要有自己的奋斗精神。一个大学生,应该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精神。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信仰、世界观、追求的目标不同,但总有一种精神力量在鼓舞着人们,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理想。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没有理想的人,缺少精神支柱的撑托,他的生活将是碌碌无为,前途暗淡无光。人生在世,只能是混混了事。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  相似文献   

4.
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孕育于民族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的升华.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适应时代的呼唤,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纳外来文化中新的时代内容,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通过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保持和发扬,只有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创造性的转化才能获得,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它是在日本固有信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外来文化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民族宗教.神道教首先是一个历史产物,按其发展阶段,可以大致分为自发的原始神道、神佛接触的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现代神道四个阶段.同时,神道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日本历史上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神道教是大和民族成长的要求,是日本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神道教是构建近代日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神道教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摒弃政教合一,回归神道本性的现代神道教是现代日本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柱之一.探讨神道教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对于正确认识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民族心理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9,(8):136-140
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为了更好地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我们自制问卷,选取了全国7个地区不同层次的12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相关情况的调研。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大学生自身对信仰的认知、高校现行信仰教育的模式以及多元文化思潮密切相关,这不仅需要我们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法,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协调,共同优化信仰教育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好,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好,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保持一个党员的崇高信仰,这是无条件的,最基本的,而且是彻底的。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能讲任何条件,必须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忠诚和信仰,是一个党员干部的灵魂。如果没有对党的忠诚与信仰,党的事业发展就没有干部基础和思想基础。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  相似文献   

8.
任映红  郭柳显 《探求》2024,(1):40-48+87
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能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构筑起精神谱系,原因有三: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和高尚品格的凝炼形塑、百年征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精神特质的时代表达;其思想内涵主要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爱国主义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的进取奉献等。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迫切需要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动能转换:一是通过价值引领和制度化建构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通过分众引导和社会化建构凝聚为社会共识;三是通过榜样引领和创造性实践内化成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读了几本有关印度历史文化的书 ,如澳大利亚知名学者 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印度著名史学家 D.D.高善必著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以及印度学者 C.巴德里纳特著的《达摩——印度和世界的秩序》等。在阅读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达摩”这一观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性以及在印度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不了解它 ,恐怕很难深刻地理解印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 ,并没有“宗教”和“世俗”之分 ,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父母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 ,他们把这种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10.
传统节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内蕴,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展现着伟大的精神。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这种精神,具有维系覆盖范围内群体的团结、稳定和发展的社会整合功能、明确的价值取向、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概莫能外。耳熟能详的汉唐精神、五四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无一不诠释着、闪耀着特定时代的精神光芒,团结、激励、指引着当时的人们去实现他们的“中国梦”。习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他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相似文献   

12.
吴韩青 《社科纵横》2012,(1):170-17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球化所引发的人们生存方式的变迁、不同文化的渗透、国家治理的改革,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冲击。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外环境、主要内容和实践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5,(4)
妈祖信仰始于宋代,最重大的转机出现在元代。元代海运漕粮的成功使皇帝册封妈祖为"天妃",并和"护国"联系起来,从此妈祖成为中国人维护海权的精神旗帜。妈祖信仰促进了国家航运事业的兴起;轰轰烈烈的航运事业也将湄洲岛的妈祖信仰传播到了沿海、沿河,甚至内陆之地和世界各地,为妈祖信仰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勇 《南海学刊》2024,(1):11-20
党的精神之源即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相伴相生,以信念信仰、宗旨目标、斗争精神、政治立场四个内涵建构内在机理,以历史、文化、理论、实践四个维度反映发展逻辑,以精神形态的方式构筑了党的精神谱系。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既要突出内涵聚焦又要凸显外延拓展。内涵聚焦就是要从伟大建党精神内在逻辑和核心内容出发,在实践中挖掘其精神伟力;外延拓展就是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路径与拓展民族精神内涵、勠力于“四个伟大”的奋斗实践结合起来,以党的精神为引领,为民族复兴、国家振兴和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信仰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晓红 《浙江学刊》2001,(3):172-174
邓小平明确指出信仰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要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坚持精神信仰和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对人民群众的信仰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信仰水平.他强调,信仰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相似文献   

16.
李豪  冯秀珍 《创新》2010,4(5):53-5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总结出来为大多数本民族成员所接受的思想意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功能,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价值目标、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巨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神道是在日本民族固有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行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期间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理论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并存的几个阶段。神道在日本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国  相似文献   

18.
徐秦法 《学术交流》2006,2(10):35-38
信仰作为人的最高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对社会伦理关系具有一定的维系和整合作用,是人类管理活动的原动力。科学的信仰能够为管理活动提供智力支持、文化条件、精神动力,进而对管理体制、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管理职能等产生积极影响,推动管理目标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科学的信仰,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凝聚和激发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才能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o"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涌现,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此,笔者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杜敏  常新 《社科纵横》2009,24(3):157-159
"国学热"这种现象表现了中国国力日强,国民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但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改革期内在的文化信仰的缺失。社会在转型,文化信仰缺失的人们迷茫、浮躁、唯利是图。在国学热的契机下,以国学思想的精华来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素质,维护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