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东军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南部建立的一支殖民军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吞并我国东北,灭亡中国的工具。一九三一年,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接着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并积极准备进攻苏联,严重威胁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东军是日本的战略总预备队,它们妄想凭藉我国东北和朝鲜的有利的战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 ,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快对西藏的渗透步伐 ,曾派遣特务潜入西藏。抗战时期 ,第一位成功潜入西藏的是关东军特务野元甚藏 ,他在西藏潜藏了一年半左右 ,刺探情报 ,窥测时机。本文利用相关资料对其秘密入藏活动进行了考察 ,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历史上日本侵略者对我国西藏进行渗透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苏联的远东地区一直是怀有野心的,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后,对苏联展开了积极的情报搜集工作。为此,关东军制定了详细的情报搜集计划,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搜集工作。大量的中国人被日军派往苏联境内搜集情报,成为日苏军事角力的牺牲品。但改变不了关东军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关东军军马防疫厂即关东军第一〇〇部队,作为一支秘密细菌战部队存在了约十年之久,它与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性质相似、关系密切,是日本细菌战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日本天皇、参谋本部、陆军省、关东军、各级兽医学校及马疫研究处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体现了日本从上至下有预谋、有组织地进行细菌战,可视为国家犯罪。该部队所从事的细菌实验鲜为人知,由于相关文献、档案付诸阙如,对该部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旨在梳理一〇〇部队的历史沿革、组织编制、部队规模、实验任务、覆灭消亡。通过解析、研读史料,证明该部队积极准备对苏联进行细菌战,为此进行多次大规模动植物细菌实验,亦秘密开展人体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东军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东北的产物。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就妄图“并吞朝鲜中国及西伯利亚等地,而建大陆帝国”。甲午战争,满清政府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将其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了一步。早就觊觎我国东北的沙俄,导演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的丑剧。日本也明白,“俄国有使满洲东北部直至南部海岸由其控制的企图。”但迫于形势,到口的“肥肉”只得吐出。对此,日本统治集团并不甘心。当时明治天皇说:“不要急于夺取半岛。在这次战争中,了解了地理和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计划的重要步骤之一,为实现这项阴谋,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军事部署。一、关东军对事变的策划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野心日益扩大,企图通过推行“大陆政策”,逐步实现其武力吞并“满洲”,进而吞并中国,以至称霸世界的梦想。1928年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就是一次准备出兵占领东北的尝试,但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反日运动的高涨,日本政府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日本政治集团内部对侵略中国东北计划上的分岐,英、美帝国主义对日本的揭露和掣肘,加上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7.
序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国东北作为它南下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和北上图谋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为了构筑对苏进攻的战略态势,做好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关东军在当时的“满”苏国境战略要地设置了十余处国境阵地,并建立了14个国境守备队。日本战败投降后,这些军事设施遗迹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永久霸占中国东北和企图北犯苏联的历史见证。 一、日本关东军“满”苏国境阵地构筑的历史背景及其概况 从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奉行通过朝鲜向中国东北扩张的侵略政策。 “九·一八”事变本质上,不仅是日本实施其大陆政策,以武力吞并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而且具有极其鲜明的反苏战略意图,即意味日俄继续在东北亚的战略对抗。特别是在日本关东军卵翼下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将东北纳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防卫圈,确立了日本在东北亚的反苏战略态势。以“对付北方敌人”自居的日本关东军立即向“满”苏国境地区渗透,在中苏边界上形成了日苏双方军事上的直接对峙。 为防备日本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苏战争,苏联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置于远东地区,投资近80亿卢布,在加快远东经济发展的同时,加速向这一地区移民并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和平区西塔相睦东里一号,有一座在绿树掩映下庄严、肃穆的墓地,这就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为纪念在出兵东北解放沈阳的战斗中牺牲的苏联红军将士们而修建的陵园。陵园占地面为五千六百三十余平方米。纪念碑座东朝西,高约三米,花岗岩构件;  相似文献   

9.
关东发糕     
刘锴 《社区》2012,(20):44
东北的"饽饽"是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美食。在东北的"饽饽"系列中,有一个重要的"成员"一直受到食客们的青睐,这便是东北独一无二的民间美食——关东发糕。东北大平原盛产玉米。精选籽粒饱满的玉米磨成面,过箩筛出粗麸,将筛出的细面掺入白糖、蛋清、酵母和适量  相似文献   

10.
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前,上海等地已出现印有种种灾祸谣言的传单。关东大地震的发生加剧了谣言的传播。面对谣言的蔓延,地方政府采取颁布禁令、收缴传单等方式加以管理,加强地震等自然现象的科普宣传也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同时进行。谣言实际上是民众对自然力量认知匮乏的体现,也与科学知识普及率低有关。回顾百年前的灾害谣言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仍有一定的历史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论关东文化     
探讨区域文化,应对在一定区域内活动的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作综合的考察。关东文化应是以汉族为主体,包括东北其他少数民族在内,自“关东”一词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并在清末定型的一种区域文化。本文对关东文化的具体特点作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军队俘虏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苏联与日本达成的某项秘密协议。日本人以溥仪为筹码,跟苏联做了私下交易,所以才莫名其妙地让溥仪去了沈阳。  相似文献   

14.
余力 《社区》2012,(18):43-43
出了山海关,进入东北三省地界,冬长夏短,春秋季节则可以忽略不计。一年到头,就是一个字:冷。寒冷的地方,就需要相互拥抱彼此温暖,即使做菜也不例外。因此,东北的菜,多是两两搭配,一起下锅,大火狂炖,在滚烫中消弭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达到零距离。关东炖菜遂成了一种特色。提起诸如“猪肉炖粉条”之类来,也是名声在外,如雷贯耳。  相似文献   

15.
余力 《社区》2012,(12):43
出了山海关,进入东北三省地界,冬长夏短,春秋季节则可以忽略不计。一年到头,就是一个字:冷。寒冷的地方,就需要相互拥抱彼此温暖,即使做菜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古代军记物语具有浓厚的"史论"特色,其立论依据主要是《尚书》《史记》《帝范》《白氏文集》等类汉籍,从语言、意象、主题等角度皆可看到汉籍的影响。这些影响从形式上表现为对源自汉籍的故事、诗文、人名、地名、典故等的引用及改变。这些内容有的是直接译自汉籍,有的则是引自日本古人对汉籍的阐释性著述,如《和汉朗咏注》《唐物语》等。军记创作者将这些汉籍因素分解后融入主线故事叙述中,以阐述"天下兴亡之理""大义名分之论""忠君爱民之道"等主题思想。汉籍因素极大地丰富了军记物语的思想内涵,也在特殊的文化语境下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制改革与战时大本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时大本营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天皇亲自主持的战时最高统帅机构。它不仅在甲午战争时期,而且在此后的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一直发挥着对外侵略的核心作用。新世纪,对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加强我军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军记物语在历史叙事中引入了大量的中国历史人物。军记物语作者经常先讲异朝大国的先例,再提本朝日本的人物事迹。有的中国历史人物故事被作者用来衬托作品主线人物的心境,但更多的中国历史人物被当作一种典范来评判本朝人物行为是否正当。作者也根据其创作指向对中国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加工,中国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日本文学漫长的流布过程中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19.
1923年日本关东地区突发的强烈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灾区惨况的消息传入中国后,社会各界积极援助日本,其中也包括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对地震灾区的款物赈济.虽然时人对其行为褒贬不一,但张作霖、张学良对日本关东震灾的人道救护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0.
真相     
“这次语文考试,第一名是毛小梅!”张老师环视四周后说道。 可是,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起来。 “也不知这毛小梅有什么来头,怎么每次都拿第一名呢?” “我也正纳闷呢,为什么她总能拿第一名,莫非是林老师给她开小灶?” “我觉得不可能,林老师一向都十分公正,一定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