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学术界开始重估中国传统经济,特别是明清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彭慕兰、弗兰克等为代表的美国加州学派力主"明清经济发展论",如彭慕兰<大歧变>一书认为中国在1800年前一直在领跑;弗兰克<白银资本>一书认为1840年前世界上白银产量的二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如此强大的白银吸收能力说明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几次重大变化,探讨了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巨大挑战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所需满足的几个前提条件,并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计划;加强与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类学”一词1940年就出现在赫斯科维茨的著作中,但一般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在四十年代的后几年由卡尔·波拉尼创建的。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这一研究领域有了较显著的发展。据认为,这种发展表现在这样几件事情上。一是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类学家正在增多,仅英国一国,现在刊登有关经济人类学论文的马克思主义杂志至少就有4种,即《辩证法人类学》、《经济与社会》,《人类学评论》和《农民研究》。二是工业化以前的(日本、中国、拉丁美洲、非洲)经济史的出版正在增多,如T.C.史密斯的《日本的农村起源》、费正清编的《中国世界的体制》等。这类经济  相似文献   

4.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中国在致力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一方面,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发展理念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新常态"也为解决一直以来困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难题提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我国民国时期的经济学家刘秉麟在1925年曾指出:"经济思想在今日最占势力者"有三个:一是亚当·斯密的个人主义;二是李斯特的国家主义;三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以来,一直到"冷战"开始时的一个世纪里,以李斯特为代表的民族主义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由主义经济学就一直是有关国家发展的相互竞争的三种主要学说。但是,从"冷战"开始,李斯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化的滞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以来,我国就业压力加大,农民收入水 平提高缓慢,农产品、工业品过剩,这些表面上的经济现象,实际上是我国人口城市化率增长放慢──城市化滞后的集中反映。 我国城市化滞后问题,已开始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但对我国城市化滞后的界定及滞后程度尚缺乏完整的介绍。这就需要将我国建国如年来达到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与世界水平及经济状况同我国相近的国家作一纵横比较,方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一)与世界城市化水平比较 (二)与世界城市化速度的比较 中国城市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 1950──1978年, …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说"不"到敞开怀抱,中国在接纳中接受了世界的认可。今天,援助与被援助——这样的国际救灾活动在人们眼中是合情合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如果将史书翻回32年前,却并非如此。在1949年以来的历史上,我们曾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而自豪,我们曾以"勒紧裤腰带,不靠外援,自力更生"而骄傲。  相似文献   

8.
彭慕兰在世界历史学界,他的研究理路、方法和观点,是和很多人不一致的.他长期致力于世界经济史,特别是中国经济史及环境史的研究,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华帝国晚期史和20世纪中国史.彭幕兰将东西方进行交互比较研究,即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来考察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起源,同时强调世界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从1800年前后的中西环境变迁中,彭幕兰教授看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破除了意识形态化的历史研究取向.通过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中心论"的批判,提出了中西比较的新课题;通过详细考察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作区域性的对比,并通过生态环境与工业革命起源研究来重新解释中国和西方历史发展的大分流.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重要判断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8年提出来的,并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一些非常积极的讨论。一、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理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变"的根本点,或者说导致变化的关键变量,在于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一)经济实力的变化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主要国家间的力量对比经过了不断变化,逐步累积起的量变开始转化成某种程度上的质变。国家力量对比可以通过很多指标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国发生的衰退倾向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美国的衰落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在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政治结构变化和政治衰退;其次,引发"特朗普革命"即政治生态混乱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美国长期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社会差距的扩大,金融资本主义下的赌博经济和美国作为军事大国的对外扩张。"文化是宿命的",正如这一名言所预示的那样,近二、三十年来新兴亚洲经历了快速的崛起,在这一过程中,儒教、佛教以及伊斯兰教等亚洲文明在传统的意义上得以复兴。亚洲固有的文化与从深层对其给予支持的亚洲文明,在几个世纪的沉默与衰退之后,开始成为地球新的宏大秩序的文化源泉。亚洲固有的文化和文明的复兴,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向当今的世界发出了历史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发展的初始条件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长期处在人类文明史的巅峰。然而数百年来她的步伐却停滞不前,由兴盛到衰落。到1800年前后,多数欧美国家在技术上都已相继超过了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她屡遭外来侵略,饱尝连绵内乱。日本在1850年前后的经济状况与中国大体相仿,但在以后的100年中,日本也把中国远远地撇在后面。到20世纪中叶,中国已处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列。与工业化国家发展初期相比,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很低的起点上艰难地起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使日本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由此日本政府开始真正认识到节约资源、能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从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各个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构筑"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以达到节约的目的,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节约体系,在各个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上公认的"节约型"社会最成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为了加强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已开始采取新的战略——跨国公司化和在新兴产业领域展开竞争。新战略虽在经济上会取得新的成就,但也将给日本的“行政指导”官僚体制和终身雇佣制带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冲击。 一、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新因素:① 训练—管理,② 自动化。 亚当·斯密在200年前说,训练出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人和完善他们的技能,需要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至于掌握有效的管理,所需时间更长。但近几十年来,情况已发生巨变。  相似文献   

14.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自2008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这次危机的发展是从次贷危机发展到债务危机,再发展到流动性危机,然后发展到信用危机。从范围上讲是从美国向世界各国扩散,从虚拟经济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造成了一次严重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5.
正他没能将印度打造成世界制造中心,一直以来精心维护的廉洁奉公典范的形象也遭到了空前的质疑。印度总理莫迪一直以来都是稳健的长者形象,但在过去的2018年,他虽说不上过得水深火热,但也没有达成让印度从"积极印度"转型为"激进印度"的新年目标。众所周知,莫迪是"印度制造"运动的发起者,目标是将印度打造成世界制造中心,确保全国经济稳定增长,摆脱对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但印度英文杂志《今日印度》的一篇文章指出,在莫迪发起"印度制造"的过去3年中,印度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不降反增,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却停滞不  相似文献   

16.
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后遗症主要有:世界经济受到冲击;一些国家财政出现巨额赤字;一些国家经济损失惨重;世界经济市场遭到破坏;一些国家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各国经济复苏缓慢.后危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有两种分析和判断:一种主张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原因是:从投资看,中国有投资减速的趋势;从消费看,2010年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从出口看,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恢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不大.另一种主张经济稳定发展.原因是:在制度方面,我国集中式的政治体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在出口方面,我国强劲增长,进口增速放缓,顺差大幅回升;从消费看,城镇居民家庭月消费增加;在外贸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复苏,2010年二季度对外贸易进一步回暖.各国经济在2009年深度衰退后呈现出复苏态势.基于此,我国应采取的政策取向为:调整结构;服务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7.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指出:就国家财富总量而论,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尤其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总量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说明中国在经济总体实力上,已经具备了实现"民富"的基础。"民富"集中表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于国内需求的繁荣。中国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充分挖掘市场的潜力,有效释放国内需求,是促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国富"到"民富"的战略选择。由此,扩大内需也成为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扩大内需的关键就是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解决国内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建立一个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制度演化对中日经济关系的意义——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而作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莽景石通过两国政府和民间的的努力,自从二十五年前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日经济交流使两国互惠互利,并逐步开始实现相对...  相似文献   

19.
<正> 150年前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英国资产阶级以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迟迟不愿开启的大门,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孙中山在谈到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家地位的变化时指出:“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①古老的中国在西力侵逼下,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以半殖民地的地位,开始自己近代化的历程。从世界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在战争爆发前  相似文献   

20.
多边贸易体制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曾经作为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最初倡导者的美国开始走向了自由贸易的对立面,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从根本上制约着自由贸易宗旨的落实。多边贸易体制的变化必然对亚太经贸一体化的未来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从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缘于对共同利益的追求,当存在经济动因和商业利益时,合作提供区域性经济类公共产品的动力就会更大。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与域内外经济体不断增长的经济联系决定了在构建亚太自由贸易区合作机制领域,中国将提供力所能及的区域性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