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顺序错不得     
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锦句     
《人生与伴侣》2014,(8):54-54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她终于开口了,"只不过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但我一直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她说,"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英】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人类面临三个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启蒙运动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急速发展,传统秩序逐步解体,启蒙用工具理性的方法把人整合起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用交换体系来维持的。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在这种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缺乏真正的社会性联系,他从两个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从制度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才能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另一个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人和人之间建立真正的社会关系还需要人有一种内在的社会性,这种内在的社会性就是人的普遍意识。从根本上来说,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人类才不会为争夺财富发生斗争,才有可能真正地团结起来,但是在现有条件下,私有制和合理化的管理方式是经济发展和维持秩序的必要方法,由此,现代社会中要解决社会整合的问题,就必须一方面从民主制度建设入手,另一方面从人的精神解放入手,从而限制私有制和合理化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梁漱溟——试论农村革命与乡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不是专门论述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的交往、友谊和斗争的,尽管他俩的关系可追溯到1918年,其间在延安又有数日通宵达旦的长谈。本文也不想全面评述他们两位思想家在理论和观念的差异;一位是马列主义者,一位是新儒家,这本身就有显著差别。不过,毛泽东和梁漱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对中国农村有深刻的见解,认为它是解决中国一切矛盾的起点和基础,都身体力行,着手过实践,以期用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改造中国农村、改造旧中国。那么,彼此之间有哪些差异,以及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这就是本文要叙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物"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物"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的生命家园,人和"物"之间有一种原始的本原关系.但随着对象性思维的发展,人与"物"的天然关系被破坏了,人和"物"无家可归.因此,他们提出要看护"物",维护"物"的圆满自足,让"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在世俗的功利活动中,"物"的物性消失不见了,只有在艺术作品中,"物"才能得到看护,才能成为"纯粹之物",秉有它的全部光辉与尊严,拥有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伦理是梁漱溟一生主流思想中的“航标性”话题,其内涵有三个要点:一是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二是伦理为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互间之情谊关系;三是新的伦理重点转移到团体与个人关系之间.家庭伦理生活的价值显然被梁漱溟无限放大了,我们只能在严格分明家庭生活与公共生活界限的情况下认取其家庭伦理中美妙而有限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论维度,注重人类怎样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改变自然界,它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体论维度,它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开展形式、程度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彼此交织,这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不断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透过辩证思维来把握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为我们透察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特性寻觅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摘要]民国时期梁漱溟对中国政治出路的思考有着前后不一的态度。清末民初,他热衷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民国十一年至十六年,他逐渐认识到西洋政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梁漱溟政治态度转向的原因首先在于民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现实与改造政治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使然;其次是他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认识到政治的背后有更深的因素在,那就是一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和社会构造,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不同是中国仿行西方政治制度不成功的根本窒碍。梁漱溟作为一个有敏锐触角的思想家,在对中国政治出路问题上所做的令人钦佩的艰辛探索,具有独到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和梁漱溟均把农民问题作为了找寻国家出路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毛泽东服从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考量农民问题,梁漱溟基于中国社会基础的再造考量农民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毛泽东主张的方案取得了成功,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却没有什么成效。他们为解决农民问题而进行的努力,虽然结局不同,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认知中都内含了革命性和现代性两方面的因素。他们探索的思路和方案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其中梁漱溟的探索尽管就确立建国基础而言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但就其解决农民问题本身而言还是有价值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他们的思路中汲取营养,以求有助于解决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社会学亟待展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此作一简要的论述和介绍。一、人际关系的构成“人际关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所有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学讲的人际关系则主要是指人和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包括个体与  相似文献   

11.
<正>手被视为人的“第二张脸”。如何让自己的“第二张脸”水灵很重要,也很有讲究。北方冬季,干燥多风,要让自己的“第二张脸”保持水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解决体内不缺水问题。是否“缺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洗完脸后总觉得干巴巴的,经常会出现紧绷感。用手轻触脸部时,没有湿润感,且缺乏弹性。洗完脸或澡后皮肤有发痒的感觉,有干燥脱皮现象……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就需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与读书     
<正>生命与读书,这个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问题。先讲讲为什么要读书。第一,读书不是因为要做个有知识的人才读书,或者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很有修养才读书。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我们来到这个  相似文献   

13.
历经二十多年的艰苦求索,李泽厚同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许多新颖之见,精到之论,使人颇受启发。 一、美学的对象及范围:审美关系“轴心”说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制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对抗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决,并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决”,而且,当这“历史之迷”“解决”之后,“自然科学将使自己从属于人的科学,正如人的科学将从属于自然科学,成为同一科学”。马克思在1844年说的这“历史之迷”是指什么?“同一科  相似文献   

14.
一、对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马克思在批判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同时,运用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根据,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必然性。1844年,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见解,集中于如下一段话之中:“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以下引证此书只注页码。)这是当时的马克思对于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总提要,也是他的共产主义理论最基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一个社区如果能让所在地区的居民最终享有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安宁幸福的感觉,人和社会的问题就都不大了。经济和金钱并不能解决人和社会的所有问题,在社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而其核心的理念,即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一些难缠的人,我们往往只能慨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其实,员工真的就是鸟啊!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无非就是说形形色色的人,也就是每个人都不一样。作为HR,我们确实要有这样的观念,在对待员工的问题上,要记得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要针对他们的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以辩证法为方法论,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所阐发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对劳动在人与自然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详细考察、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精辟论述和对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途径的系统阐释。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认清当代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表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处理好人和人之间在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利益关系,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环境保护双重胜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的新儒学主张“返回到事实”去解释儒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将儒学从符号形式还原为现实生活, 其二是从道德规范还原为人的心理,这是一次意义的重构,也是一种方法论的创建。梁漱溟将孔学定义为生命之学,标志着一次“范式”转化过程的开端。用生命范式诠释儒学,在原始儒学与宋明儒学之间建立了一条通道,使儒学可以摆脱汉代以来制度化、形式化的束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梁漱溟由此开创了新儒学的进路。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是我们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遗产,他的一些设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富有启发意义.在探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旨和当今学术界对梁漱溟研究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四个启示:从农村着手进行现代化建设;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号召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允许各种具体方案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是20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孙中山和梁漱溟本着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出发点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自己的阐发和论述,形成了各自系统的民生思想.本文从思想产生由来和具体内容分析入手,对他们如何看待资本问题、土地分配问题、阶级问题以及发展工农业问题等方面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比较.对民生问题不同的思考,导致孙中山毫不犹豫地把发展工商业作为"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认为真正的民生主义既要发展大工业,又要预防和避开资本主义,而梁漱溟则选择了从农村立足,优先发展农业,走合作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