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虎 《老友》2011,(12)
从前有个弓箭手,名叫张弓,他箭技高超,能百步穿杨,但他有个毛病,好自吹自擂。一次,他正在习射,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众人连连叫好,张弓十分得意,当即挥笔写了一上联: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大家看不明白,更对不上来。张弓见了更加趾高气扬:哈,我张某人不但箭法好,无人敢比,出的对子也无人能对,堪称绝对!恰在这时,走进一个卖弓的人,听罢张弓  相似文献   

2.
阿虎 《老友》2011,(12):45-45
从前有个弓箭手,名叫张弓,他箭技高超,能百步穿杨,但他有个毛病,好自吹自擂。一次,他正在习射,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众人连连叫好,张弓十分得意,当即挥笔写了一上联:  相似文献   

3.
阿虎 《山西老年》2011,(11):32-32,61
从前有个弓箭手,名叫张弓,他箭技高超,能百步穿杨,但他有个好自吹自擂的毛病。一次,他正在习射,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众人连连叫好,张弓十分得意,当即挥笔写了一上联:  相似文献   

4.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封建王朝。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其当时的高度文明甚至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令人瞩目的一大世界强国。正所谓“国大而政大”,提到唐朝的辉煌,就不能不提及一代杰出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他的“为君之道”,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推崇。唐太宗为君之道的一大亮色就是能够虚心纳谏,在这方面堪称封建帝王的典范。虽贵为君主,但深知自己绝非完人,唐太宗曾对大臣萧王禹说过:“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得到好弓几十张,自以为再不会有更好的弓了,近来拿…  相似文献   

5.
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错别字大王对小刚说:"一人(亻)身背一张弓,两只箭儿穿当中(弗),有人问我名和姓,我是和尚老祖宗。"他说完昂首挺胸,大摇大摆迈开四方步。小刚听完,知道错别字大王在打一个字谜,仿效他的样式  相似文献   

6.
披阅《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方南生先生点校本。偶有一愚之见,随手记之,今誊清如下,愿公诸同好,并就正于方先生。 1、《忠志》2:“太宗虬须,尝戏张弓挂矢,好用四羽大笥,长常箭一扶,射洞门阖”。 案:“张弓挂矢”指虬须之状,为一事;“好用四羽大笥……”指箭法高强,为又一事。并非张弓挂矢时用四羽大笴。故当点作:“尝戏张弓挂矢”。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里,人们可以多次的看到,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帝王,没有不是比较好地做到了知人善任的。今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著名皇帝唐太宗,他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即位伊始,就明白对侍臣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雅致治”他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政治家。他所统治的时期出现了封建盛世──贞观之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坚持忠直、博学的择人标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思想,他反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一思想,贯穿到他一生的政治生活。唐太宗时,统治集团人才济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相似文献   

9.
张弓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提出,修辞的原则是:“结合现实语境,注意交际效果。”并且进一步指出:所谓“语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上下文。“注意交际效果,考虑群众反映”,包括材料要用群众所熟悉的;内容要准确.新颖、平易;形式要生动通俗;对群众要有说服、感染、鼓舞、鼓动等作用。(该书第2、10页)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怎样的修辞才算比较好的修辞,才能取得良好的语言效果?张弓先生这里的出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文字学第五届年会发言中,一位专家谈到他论文中“之”字有关的金文形体说:象植物滋生之形。他的说法不但有金文形体为据,也和《说文解字》:“之,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之为足。”一致。古文字“之”和“止”原是一字。另有同志在发言中不同意上说,据甲骨文、金文“之”皆作脚趾形,提出异议。究竟谁是谁非?为什么产生这类分歧呢?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我在探索“弱”字的形义来源时,也曾遇到类似的困惑。王国维据两弓相比的形体释为弜是弓檠的柲的本字评既衔跛凳谴淼?指出殷代“图画文字”的弜,“都画两张弓,有的是很清楚的弛弓的样子,根本看不到弓柲、弓檠的形象?笨蠢础皬x”的古文字确有两支弓并列表示并比、比较、比赛的一种形义来源,和另一种缚弓于弓檠,代表正弓器的“柲”的  相似文献   

11.
造父跟老师泰豆开始学习驾车时,侍奉老师十分恭敬谦卑,礼仪极其周到,但是泰豆三年之内什么本领也没有教给他。造父于是更加恭敬地侍奉老师,泰豆这才告诉他说:"古人说,做弓的好工匠,一定要先学习编簸箕;擅长冶炼的人,一定要先学习做皮衣。你想学驾车,就先学我走路,如果你能和我走得一样快,那才有可能掌握好缰绳,也才能驾驭好马车。"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史学界对唐太宗的研究较前深入了一步。我们认为,在肯定唐太宗的进步作用时,还应分析唐太宗的思想特点。唐太宗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基本特点是:旧的土族门阀制度已经崩溃,腐朽的士族势力不断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不断增长,但士族的势力仍大于庶族的势力。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而又出身于关陇士族高门的唐太宗,其头脑中既有旧的门阀观念,又有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思想;而在主观上,他本人力图克服旧观念的束缚,按  相似文献   

13.
作家张一弓有一个英雄情结, 张一弓作品中的英雄专题在发生“有主题”变奏; 这是我阅读一弓小说特别是近作的两点感受。 读一弓的小说,常会感觉到他的心灵一定被某种东西强烈地占据了,在不同的表现对象身上,常会发现一个相近或相似的精灵——英雄的精灵。 张一弓几乎创造了一个英雄系列:李铜钟、张铁梁、商山兰、赵镢头、郭亮、春妞、宋福旺、猎人……  相似文献   

14.
文史长廊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议大夫,是唐“贞观之治”的核心人物。在辅佐唐太宗治国时,他抱着“耻君不及尧舜”的心情,17年如一日地“随事谏正”,直言主讳,对唐太宗治理好国政,建立强盛的国家起了很大作用。唐太宗曾称他是“一面镜子”。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57岁的魏征由于操劳过度,体弱多病,向李世民恳切地请求辞职。他提出了三个理由和愿望:一、年老多病,精力不胜所任;二、退位让贤,以顺应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三、愿当有衔无职的散官,“拾遗补阙”,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魏征退位以后,仍继续关心朝政,进谏如流。其中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他退休后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海纳 《中华魂》2012,(1):30
越是成功的人,越说自己浅薄;越是伟大的人,越说自己平凡。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主持研究的超级稻,亩产已经达到926.6公斤,但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他仍把自己比作"种子"、"小学生"和"运动员"。袁隆平的第一个比喻:"我是一粒种子"。他说:"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枝粗果硕。"种子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力量。但要做一粒好种子,就必须埋入泥土,深入基层。想当初,袁隆平也是可以留在城里的。因为他出  相似文献   

16.
张明夫妇在城里开了间鞋店,便把下半年上六年级的儿子张弓转到城里读书。张弓个头儿矮,眼睛还有点儿近视。班主任黄老师偏偏把张弓的座位安排在最后。张弓老说前面的高个子挡住他,看不着黑板上的字,黄老师权当没听见。张明便劝儿子:“我们是从农村来的,你就忍着点。高个子挡着了,就斜着身子看。”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张举世无双的紫檀木弓。他爱不释手,但又觉得它不够华美。于是,他请来了一位能工巧匠,在弓上刻上了一幅美丽的行猎图和遍布全弓的漂亮花纹。至此,他才感觉弓至极完美。可是当他搭弓引箭时,弓却突然断了。正是弓的外在的美丽让它失去了一柄良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李世民乃一开明君主,在他统治时期形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唐太宗实行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人才观是至关重要的e本文从其重人、选人、用人、容人以及人员的管理诸方面探析唐太宗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9.
张弓先生《现代汉语修辞学》出版至今已超半个世纪,但仍具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这与张弓先生在修辞学研究方面有强烈的锐意创新意识有关。由张弓先生修辞学研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中国修辞学要想继续前行,在理论上有新建树,就必须有"突破旧框架,建立新体系"的意识,在研究思路上要"找准目标,定向突破",在方法上要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臻至这三种境界,中国修辞学研究才会再创新局面,再有经典之作问世。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在中国教育界耳熟能详的格言,虽然过于简单地将"好校长"与"好学校"划了等号,但我们从中能够体会到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然而,在临访之前,记者能查找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