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虽然已逾百年,但我们从东亚近代史的历史研究视野看,甲午战争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甲午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世界的国际秩序,也改变了日本人对国家、天皇的认识,影响了日本整个近代社会.同时,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五十年战争的开始,也是"大日本帝国体制"从开始到发展、到崩溃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东亚近代化历程中的杰出人物”中日共同研讨会述评贾蕙萱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经过半年多精心筹备,于1995年12月4日至7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东亚近代化历程中的杰出人物”中日共同研讨会。与以往研讨东亚近代化问题多从传统文化、政...  相似文献   

4.
东亚正面临中日与东盟共同构筑区域新型经济秩序的历史转折期。东盟与中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从贸易效应来看,中国与东盟贸易的规模效应超过日本,但在贸易结构上尚属于低层次阶段;从投资规模效应来看,日本落后于中国,但中国投资的产业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落后;从经济贡献度来看,中国对东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较明显。在以东盟为伙伴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日各有优势和劣势,没有中日的合作,就不会有真正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推进以中日和东盟为三角支柱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形成,而日本应摈弃传统大国的优越感,携手中国和东盟共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红  刘洪钟 《日本学刊》2023,(2):99-127
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秩序变革、新冠疫情以及东亚经济再平衡调整,都成为东亚供应链调整的重要驱动因素。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的两个主要大国均加快了供应链调整步伐,在增强本国供应链效率性、完备性的同时,通过向东盟转移以确保供应链安全性的趋势日益显著。中日供应链的调整不仅有助于东亚“三角形”供应链的形成,更有助于推动两国供应链合作的转型,两国供应链合作重心将由以中国市场为主向深化第三方市场合作以及提升中日市场合作层次并重转移。与此同时,中日供应链合作依然面临来自美国因素、日本因素以及其他东亚域外因素干扰的挑战。对此,中国需要加大开放力度,继续夯实和强化中国在东亚供应链中的枢纽作用,并努力持续深化中日供应链合作,以确保东亚区域整个供应链的有序重构与转型。  相似文献   

6.
王中田 《日本学刊》2001,(6):152-153
由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的“变动期的东亚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 0 0 1年 9月 8— 1 0日在南开大学举行 ,来自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国内的代表 7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出席会议并做了主题报告 ,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在开幕式致辞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所长山崎正亲、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也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着东亚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从历史到现实 ,从微观到宏观 ,在学术上探讨东亚区域内的文化交融与发展变迁 ,以及东亚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过程 ,交流研…  相似文献   

7.
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社会文学会联合举办、清华大学东亚文化讲座协办的‘九一八’事变80年:思考中日关系中的社会、文化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9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中日双方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崔世广主持。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和日本社会文学会代表理事大和田茂先后致辞。东京大学教授小森阳一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韩东育做了基调报告。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东亚新格局与中日美关系国际研讨会设定了三个议题,集中研讨中日美三边关系以及与之关联的东亚格局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内容包括:从中美日的角度对日本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对未来中日美三边关系的基本态势进行分析和展望,对东亚合作与新格局的建构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辛石 《日本研究》2005,(2):94-94
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契机,为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展示近年来研究“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学术成果,展望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未来前景,推动中日民间交流及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中日学术交流和中日友好事业,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将于2005年10月中旬,在沈阳联合举办“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论文结集公开出版。对研讨会有学术兴趣的专家、学者,可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联系,我所将奉上会议邀请函。电话:62202254,传真:62202253,电子信箱:japans…  相似文献   

10.
冲绳问题的复杂因素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绳问题的复杂性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即被吞并被牺牲的历史记忆和战后至今的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冲绳问题的本质是日本的国家定位以及如何实现国家定位的问题。日本近代帝国主义扩张道路给冲绳留下了历史伤痕,战后冲绳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日美军事同盟下的基地而转化为复杂敏感的政治问题。冲绳问题背后所讲述的是近现代东亚国际秩序的变迁以及日本在这个变迁中的国家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东亚经济的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8月7日~10日,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日本史学会和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东亚经济的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中国学者约20人,日本学者8人,韩国学者5人。...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东亚国际体制的演变与日本的对外局部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打破了华夷体制规定的东亚原有国际秩序 ,欧美列强蜂拥而至 ,争相攫取各种殖民权益 ,东亚国际秩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紊乱局面。日本在经受“黑船来航”的冲击 ,很快走上维新道路的同时 ,拟定了追随欧美列强向东亚邻国扩张的政策。本文拟从东亚国际体制着手 ,探讨日本扩张政策的初步展开及阶段性变化。一、东亚国际秩序的混乱与日本  东亚国际秩序在古代受华夷体制的规范 ,一直相对稳定。所谓华夷体制 ,核心内容是由周围各国及尚未形成国家的地区向中华帝国朝贡修好并接受中华帝国的册封 ,中华帝国则向朝贡及受封者提供安全保证。应…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由于种种原因落后于欧洲和北美地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经济大国,其合作程度对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受历史认识、领土争端和台湾等问题的影响,特别是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同,两国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没有能够进行有效合作。本文分析了中日两国目前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理论探讨中日两国最终走向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日本在亚太地区面临的经济挑战及其对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孙承冷战结束后亚太经济有两大明显变化,即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美摩擦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变化对日本提出的挑战和日本如何对应,将决定日本今后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一、东亚经济快速发展对日本的挑战东亚...  相似文献   

15.
访日纪实──记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和对小郡、柳川市的访问钱明今年4月8日至14日我随王凤贤院长和吴光研究员赴日本福冈出席“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并干会后应小郡市日中友好协会和柳川市政府之邀,访问了小郡市和柳川市。四月的日本,正是春意盎然、樱花盛开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古代史和东亚区域历史之间存在的诸多内在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界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将中国、日本和朝鲜历史进行整体把握的"东亚世界论"。在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与此前历史不同的阶段性及独特性特征,学界需要对应地从各方面进行专题性的回顾与总结。在平成时代,作为研究东亚区域史的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东亚世界论"继续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时代性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总结。这一工作除了对东亚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之外,由此还能够了解到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对华思潮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日本能成为东亚的市场提供者吗?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丛涛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日盛,日本不得不寻退路以求自保;同时,东亚各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彻底改变了东亚在国际经济舞台中无足轻重的地位;东亚各国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日本人的认识观具有多重性。日本文明与天皇制及东亚儒教文化、西 方文明和本土的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同于大陆国家中国和半岛国家韩国的日本 岛国文化特征。日本也因此形成了不同于中韩两国历史认识的日本人认识的特质。本文从 上述日本文化特质出发,分析了日本人对天皇制、日本战犯远东国际审判和靖国神社等历史 认识问题的层次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琉球王国两属地位的确立,东亚地区中、日两强相争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明朝政府海洋意识淡薄,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萨摩藩入侵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特别是对待琉球王国两属外交的容忍,纵容了日本对琉球群岛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最终导致近代日本对琉球王国强行吞并。可以说,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王国的军事征服,预示了明王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东京财团联合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东亚新格局与中日美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日本众议院前议长河野洋平、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日本东京财团理事长加藤秀树、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中日美三国的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他们基于各自立场展开了热烈、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从点到面地讨论了中日美关系的未来及其对东亚新格局构建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特将与会部分领导及嘉宾的讲话和学者发言摘要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