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注释方法、文献考订及艺术评价外,李壁《王荆文公诗注》在评价王安石方面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王安石之变法,遭到南宋朝廷严厉清算,北宋亡国之罪亦被归咎于此;李壁从王安石变法的"本心"出发,对其忠纯为国的精神表示同情之理解。王安石之学术,理学家为争道统斥其为"异端邪说",进而全面批判王安石;李壁注虽也受理学思想影响,但却并不因此否定王安石的学术及其他。王安石之人格,南宋兴起了将其"小人化"的批评风潮;李壁则通过诗歌笺注为王安石辩诬,并高度赞誉了荆公的道德和品格。  相似文献   

2.
关山 《社科纵横》2010,25(11):109-111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是以儒家传统唯道德理性的思维方法为基础,对孟尝君的史实进行唯道德的片面评价,而非科学的历史评价,为了维持这种唯道德思想的统一性,文章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虚假前提等一系列借题发挥的诡辩方法,所以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它是一篇谬文。但是当从文学创造的角度和文章的谋篇的角度来看,《读孟尝君传》正是巧妙利用借题发挥的方式,抒发心中块垒的妙文。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使动?什么是意动?从道理上说,它并不难以理解,但具体分析一个句子,却往往意见分歧,难以统一。因此,对它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以为仔细揣摩主、宾语之间的动词(或其它实词活用的动词)在句中的意义,是正确分析使动、意动的关键。如: ①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齐策》) ③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同上)  相似文献   

4.
《周礼·地官·司徒》有两段关于婚姻行政管理的记载:一、“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毋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殓者。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二、“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相似文献   

5.
谢进东 《求是学刊》2014,(2):153-159
由"以士释史"所体现出来的钱穆之文化历史观,不仅源于他所持守的"士""是社会的主要中心"、领导"中国史之演进"以及"历史即文化"等观念,还缘起于他对晚清民国史学界"考订派"与"革新派"之弊端的批评与纠偏。钱穆"以士释史"的文化历史观的价值与意义在于,通过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士"来说明中国历史道路、社会性质和文化精神的独特性,以破除那些基于西方观念生硬解释本国历史的不当做法。但钱穆在"以士释史"时,简化了中国历史演进中事实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把"士"作为一个终极因素,夸大了"士",尤其是"士"的精神在国史演进中的解释力。以钱穆为代表的"文化史学"是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汤克勤 《学术交流》2012,(4):168-172
吴趼人作为布衣之士,自视为"中国一分子"。他拥有知识分子的独立自由品格和社会责任意识,又不可避免地留有传统士人的烙印。吴趼人唾弃八股士和"名士",主张"恢复我固有之道德",通过参与江南制造局的实业、主持各小报笔政、创作大量小说作品等途径,进行着士的近代转型。在普通士人向知识分子的近代转型中,吴趼人具有标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庆余 《唐都学刊》2009,25(3):21-25
私有土地和依附人口是汉代田庄形成、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田庄主通过国家的授田、赐田、继承、买卖或强取豪夺获得了大量土地,并依靠其控制的宗族、奴婢、宾客、徒附等依附人口建立起了自己的田庄。土地和人口的流动性使得以土地和人口为基础的田庄不能在某一个家族中长久地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一个大导演才能卓著,却身背强奸幼女的重案、骚扰女性的丑闻,你是否还会承认他的伟大?没错,我说的就是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却在近日被美国电影协会"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除名的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如果一个书法家才华横溢、影响万代,却是个十足的大奸大恶之徒,你是否会直接否定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的,我说的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奸相秦桧,和早已被书坛遗忘的书法大家蔡京。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在英国餐馆、酒吧等场所或者是节假日等期间,无酒精饮料或者低度葡萄酒等类别的销售总额超过了2亿英镑,比2016年上升3个百分点。无酒精的酒你喝过没?房间内人头攒动,木质的地板映衬着宾客们来来回回的脚步,吱吱作响。软木塞"砰"的一声从瓶口拔出的声音,带有着柠檬芳香的杜松子酒被倒入杯中,气泡在玻璃杯里跳舞,每个人都端着酒杯,细啜慢品。这一幕不禁会让人感觉到这些宾客都是些嗜酒如命的老酒鬼,一定会喝到  相似文献   

10.
正"崂山道士"闻名全国,许多人由"崂山道士"而知崂山,而知青岛。"崂山道士"之名大扬与蒲松龄的小说《崂山道士》广为流传分不开。小说中有崂山道士一壶酒七八人久饮仍喝不干,"剪纸如镜,粘壁间",成为月亮,一支筷子成为美女等等故事,但小说并非宣扬这些,而是批评想不劳而获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连年混战,政局动荡。为了达到强大自己并统一天下的目的,各诸侯国对人才的需要极度膨胀,而这一时期,以好客喜士而闻名的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为其所处诸侯国的人才储备与供应做了巨大贡献。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四公子的行径描述详细。在这里,分别从“四公子何以进入《史记》”“四公子之好客”“四公子之疏误…‘从生活环境窥探四公子的性格”和“太史公笔下的四公子”等方面浅显解析战国四公子之异同。  相似文献   

12.
秦文 《社科纵横》2010,25(6):131-132
王安石的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撰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认为人性不可以言善恶;富贵有常,应当顺性命之理而为之节;时运有兴废,主张不以时胜道;坚持教化黎民在于富民善民;校正风俗和安利黎民;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在历史编撰理论方面,主张实录、用历史主义标准论列历史人物等。总之,王安石在人与人性方面的论述卓绝前人,与近代价值观相合。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变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论著颇多。对其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在既考察变法理论,又重实践,既着眼当代,又极目后世的原则下,就王安石变法中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不过需先声明,本文仅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作琐细的考据与旁证博引的分析。 一、关于王安石罢相问题的思考 对于王安石罢相的原因,分析者大都仅从他的对立面着眼,认为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罢相。但是,如果我们再追问几句,王安石变法是否遭到整个大地主、大官僚这个阶级的反对?是不是这个阶级反对王安石的一切新法?何以理  相似文献   

14.
制造新闻其实是在“制造”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制造新闻并非现代社会才有,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之。齐国的孟尝君手下有一上等食客冯,自告奋勇帮主人到封地去收取债息,冯为了帮孟尝君提高政治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但没有向老百姓收取债息,反而一把火把债券烧了。孟姜导知道后非常生气。后采,孟尝基被国王贬富回到或地后,兰地自姓却热烈欢迎他,赞颂他的资能。此举不久传到的吝王石中,他大力惊慌,这样一个深受巨性爱戴的医司,若被敌国搞走,于己不利,于是派人接回,富县原职。王代社会的人们还没有商品意识下制造新闻的能力,不过罡在政…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如何,是精神文明的社会表现。而社会风尚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精神风貌的总和,它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在一定存在的基础上由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它是一种带群众性的社会风貌和社会力量。“京师,天下之本”。一个王朝的都城,其社会风尚对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王安石说:“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侈。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耐得翁也说:都城“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她们就是北宋的  相似文献   

16.
假如你将都市"懒骨头"定义为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委靡之徒,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在都市中迅速蔓延的"懒人一族",外表衣冠楚楚、容光焕发,内里崇尚简约、节时、省力,善于用金钱来换取精力和时间,而后者之于他们才是无价之宝。如何在忙的工作之余专享"懒人"般的高品质生活?来看看他们独处时的24HR作息,谜底自然揭晓。  相似文献   

17.
封建     
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矣,遂以为五德珍眚之运。然以余观之,则是废封建之罪也。秦未有天下,夷狄之为患于中国也,不过侵盗而已,至甚者杀幽王于骊山,奔襄王于汜邑。然幽王之祸,申侯召之;襄王之祸,子带为内应,其时之戎狄皆役属于申侯、子带,非自能为主者也。及秦灭六国,然后竭天下之力以筑长城,徒徒谪戍以充之。于是天下不胜其苦,起而亡泰。世皆曰:“秦之天下已安已治矣,其为此者非也”。不知秦不并力于胡,即秦不以胜、广亡,而胡之所以患秦者当不下于胜、广,彼秦王岂得已而为之乎? 是故汉之天下,非武帝远略破碎其种落,使十世之后不能复振,则怀、愍之祸不在易  相似文献   

18.
天资是修养积累起来的力量。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可谓是一个有才学之士,不论是赤壁大战中巧授连环计,还是未阳县任上日断百案,无不显示出庞统过人的才学。司马徽老先生曾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呵安天下。"此"凤雏"便是指庞统。然而,这些只强调了庞统有才学的一面,仔细分析庞统的人品与德性,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窃以为,庞  相似文献   

19.
正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一个普通人的性情,让热血青年残害他人的生命,沦为冷酷的恐怖分子?在文明更上一层楼的现代社会里,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引发的暴虐行为愈演愈烈,手段越来越残忍。ISIS极端势力的兴起和他们发动的一次次恐怖袭击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扭曲了一个人的人性,让其变成无视生命的刽子手呢?一个看起来非常正常的大学生为什么会突然退学,转而出现在一段视频里,以"圣战"之名冷血地残杀另一个与他一样鲜活的生命呢?这种邪恶是怎样从生理和心理上包裹住一个人,让他忘记对错、不分黑白的呢?  相似文献   

20.
《诗经·郑风·溱洧》两章诗中有五句重复出现的男女对话:“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圩且乐。”自汉迄今,治《诗》者大都把三、四、五句理解为诗中女子所说。仔细推敲起来,这种理解显然是欠妥的。不能正确地句读这几句诗,又势必不能完好地理解全诗的意境。先看汉代经学家郑玄是怎样为之作笺的:“女曰观乎,欲与士观于宽闲之处。士曰已观矣,未从之也。女情急故劝男,使往观于洧之外,言其土地信宽大又乐也,于是男则往也。”这里郑玄第一个定调认为“且往观乎”和“洧之外,洵圩且乐”都是女子的话,是为劝诱男子再往而说的。唐朝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女谓士曰观于宽闲之处乎?意愿与男俱行。士曰已观乎,止其欲观之事,未从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