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看到作文考题,我想起这首歌。半年来,每当听到这歌声,我心里总有惶惶的感觉。歌声让我想起父母,想起一包泥土。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  相似文献   

2.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离巢的儿女们心中念叨着这支歌,带上自己的爱人、孩子,忽啦啦一大片,不纣而同地飞回到老人身边。然而,盛况之下,老年人对此却反映不———  相似文献   

3.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有一个地方,叫心灵的港湾;有一片天地,有两个人为你苦苦撑着;有两个人,每天期盼着你回家的身影!时间不等人,趁年轻,多回家看看吧! 我们呱呱坠地,学会站立,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跌倒,第一次咿呀呢喃着叫爸爸妈妈,第一次背上书包上学,第一次谈恋爱,第一次工作,第一次……我们有过太多的第一次,陪伴我们走过这些第一次的,正是一生辛苦操劳的父母.他们不求回报,只求我们能够安好如初!  相似文献   

4.
王馨娜 《社区》2010,(24):8-9
在有些时候,儿女虽未“远游”,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在不经意间就和原来在父母身边的生活拉开了距离,事实上“常回家看看父母”是对做儿女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潮词点击     
海红 《山西老年》2013,(10):41-41
节庆式孝亲是指奔波在外的儿女,往往在节庆时才能匆匆回家尽孝,在城市工作的人们,也往往在节庆时才会表达自己对父母长辈的关爱。在高负荷超速运行的社会中,节庆式孝亲让"常回家看看"这句极为平常的话,蕴含着几多无奈。  相似文献   

6.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一种行为已经不能够用道德来约束,即已经触及到了道德的底线时,这种行为才需要通过法律来加以约束。使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常回家看看”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现已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满足了多少老人的心愿,也让多少人拍手叫好。但不乏有质疑者认为这有法律入侵道德的嫌疑,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本文着重介绍”常回家看看”有无必要性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常回家看看”道德入法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解决困境的几点微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振 《老友》2014,(4):54-54
正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条规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常回家看看"。随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常回家看看"就不可避免地以民事案件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案例:储某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育有一双儿女。2009年3月,储某夫妇与两个子女签订了一份协议。在协议中,双方约定因储某夫妇住的老房子被卖,今  相似文献   

8.
张竞 《社区》2011,(6):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子女  相似文献   

9.
刘威 《社区》2012,(21):42
我在社区工作已经整整两年了。这两年里,我因为工作忙,经常周末加班,很少回婆家和娘家看望,对家人心怀愧疚。特别是2011年春节的时候,父亲在送我的路上说的一番话,让我止不住流下眼泪。父亲说:"我们年龄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你要常回家来看看我们!"  相似文献   

10.
每月纵览     
近日,内地拟对子女常回家看看立法,这确实是个令人五味杂陈的消息。本应是儿女对父母最基本的孝道,如今需上升至法律高度来要求和约束。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1.
顾骏 《社区》2013,(21):28-29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现在不再是随口唱唱,而是已经成为固家对公民的法律要求。从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页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相似文献   

12.
小非 《华人时刊》2011,(3):10-12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赡养老人,并不仅仅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3.
张竞 《社区》2011,(9):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  相似文献   

14.
道德和法律在调整范围和价值追求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叠。在我国现阶段道德滑坡、约束能力不断弱化的背景下,提高公民道德水平,重塑社会道德体系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道德法律化作为其中一个有效途径,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入法便是道德法律化的一个例证。然而无论道德或是法律的调整作用都不是万能的,道德法律化也有其局限性,"常回家看看"入法也存在一定的操作困境;需要在此基础上,界定道德法律化的合理限度,并对提高"常回家看看"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提出合理化的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赵阳林 《山西老年》2008,(11):44-44
一曲"常回家看看"唱红了大江南北。表达了两代人的殷殷深情,亦是对"飞"出家庭的青年人的劝告。但,常回家看看是不够的,更应该常回家干干。"孝顺"是孝字后边跟着顺,就是要"顺"父母意。那么何谓顺父母意?耄耋之年的老人,生活能力很弱,需子女侍奉左右,  相似文献   

16.
误区一:"常回家看看"不是子女的义务案例:王老太有一儿三女,均已成家立业。一直不定期地给她赡养费,有时还会带老两口到公园里  相似文献   

17.
临汾钢铁公司新建了7栋住宅楼,涂上了7种颜色,称之为“七彩小区”。在新落成的小区内,人们传颂着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敬老故事。看看小区内来来往往的住户们,有的是父母挣钱为儿女买的房子,有的是夫妻积攒多年为自个儿置的新房。现在,老人攒钱给子女们办婚事、买房子,好像已是天  相似文献   

18.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年7月1日施行,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原本属于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道德问题,随着新法的修订,如今变成了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对此大家纷纷热议,但我们不应过于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值得深思的是,"常回家看看"的简单需求,何以成了许多老年人的"热门呼声"?归根到底,说明人们在对老年人的应尽责任上,做得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山区,有一条秀丽的云溪河。云溪河畔,并列着两个民风淳朴的小山村,一个叫热泉村,一个叫花园村。在花园村,有一个叫胡冬旺的普通农民,用爱心呵护5个家庭,孝敬9个长辈,养育了8个"儿女",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20.
小非 《老友》2011,(4):46-47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呢?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的那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有些子女甚至对老人不理不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即便想要维权,也总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