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静心     
<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的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禅房之中。禅师指着桌上放着的一瓶水,微笑着说:"你看这只花瓶,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  相似文献   

2.
《可乐》2007,(11)
一个年轻人很想成功。听说寒山寺的老禅师是位智者,替不少人解开了难题,他前去请教。年轻人见到老禅师,开门见山地说:"大师,我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请您告诉我,一个人怎样才能走进成功?"  相似文献   

3.
为了发现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流浪乞讨救助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流浪乞讨救助特殊性研究"这个课题。在具有代表性的西宁市城东区东稍门至湟光一带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针对流浪乞讨对象,运用访谈法。通过问题分析希望能为西部民族地区流浪乞讨救助问题的特殊性研究和今后的相关救助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有位老禅师经常告诫他的四个弟子:没有师命,任何事不可为。一天,师徒五人动身到一个很远的城镇去。老禅师在乘坐的牛车上很快睡着了,牛车摇曳,老禅师的头巾在一摇一摆中脱落了,但禅师浑然不觉。当禅师醒来,摸摸光秃秃的脑壳,追问弟子情况时,弟子如实告知:没有师命,任何事不可为。  相似文献   

5.
温乃鹏 《老友》2014,(11):1-1
正武则天崇尚佛教,在请120多岁的慧安禅师来宫中给她讲课时,见慧安禅师鹤发童颜,神采奕奕,便问其多大年龄了。慧安禅师说:"我不记得了。"武则天非常惊讶:"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人怎么能忘记自己的年龄呢?"  相似文献   

6.
齐国有个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因为没有谋生的手段,他每天只有靠在城里乞讨度日,生活十分困窘。刚好在此时,有个马医因为活计太多,忙不过来,需要找一个帮手。这个乞丐便主动找上门去,请求在马厩里给马医打打杂工,以此换取一日三餐。可是,有人却取笑他说“:马医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而你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就去给马医打杂,当下手,这不是你莫大的耻辱吗?”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依我看,天下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靠乞讨度日。过去,我为了活命,连讨饭都不感到羞耻;如今能帮马医干活,用自己的劳动养…  相似文献   

7.
悟禅     
各尚之勇一个小村落里的几个年轻人非常喜欢调皮捣蛋,特别喜欢晚上装鬼吓人。一天,云居禅师要去村子另一边的洞穴坐禅。那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了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相似文献   

8.
心里的顽石     
刘世河 《社区》2012,(35):23-23
一日,道信与法融两位高僧在一起谈法论道时。突然闯进一只老虎。这只老虎是法融禅师饲养的,他自然不怕。道信禅师其实也并不怕,可是他却故意装出一副很害怕的样子。法融禅师于是就笑着说:“你还有这个在吗?”道信禅师知道他指的是“恐惧感”。禅。讲的是“平常心”,无论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还是恐惧。都应泰然处之。而道信竟然还存在恐惧之心,这在法融看来,他修行的道行实在是太低了。于是法融就撇下道信,一个人很不屑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9.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是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圜悟克勤禅师书写的一幅墨宝,后经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禅师传给其弟子日本明庵荣西禅师;荣西又传给其第47世一休宗纯及其弟子村田朱光禅师。这幅墨宝现在还保存在日本大德寺酬恩庵。他们体悟到了"茶禅一味"的理趣,并充分发挥了它的茶道精神。  相似文献   

10.
佚名 《老友》2008,(10):49-49
大文豪苏东坡在江北瓜洲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常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一日,苏轼自觉修行有得,撰诗一首,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  相似文献   

11.
相由心生     
王爱军 《社区》2013,(5):19-20
裴度年轻时很有才,可长相有点对不起观众,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对不起。有一天,他在路上与一行禅师走了个对面,禅师看了他一眼.慈悲之心顿起,拦住他说:“恕老衲直言,从相上看,你的嘴角纵纹延伸人口,恐怕有饿死的横祸,你当努力修行,或可免灾。”裴度心想.人长得什么样是爹妈给的,有什么办法,于是向禅师道谢,并没往心里去。  相似文献   

12.
尘缘     
有一个年轻人,穷困潦倒,他感到尘世灰暗至极,便产生了轻生的恶念。一个朋友指点他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希望他能从禅师那儿得到一些点拨。年轻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条大河边,寻找到了那位禅师,并把内心全部的苦痛倾诉一番。  相似文献   

13.
中国禅宗继承印度空观学派的观点,认为一切现象都没有"自性",因此把一切现象包括自然万物都看"空",但这种"空"并非"无记空",而是"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自然万物虽然没有"自性",但禅师们却可以"即烦恼而菩提",通过自然万物而得契真如,因此自然万物对禅师而言实际上也是达到"涅槃"境界的一种"机缘"。这种机缘具有绝对的个体性、不可重复性和顿然性,禅师们通过机缘达到的境界,既是一种禅的境界,也是一种审美的境界,禅师们的自然审美因而得以产生。禅师们为了表达对禅的领悟,或者接引学人弟子而不得不作的"绕路说禅",从客观上则成为了禅师们得契真如、了悟禅境后自由自在、无所依傍的心灵跃动,以及对这种心灵跃动的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14.
范琪 《老友》2009,(5):11-11
一代伟人毛泽东,始终站在广大劳苦群众的立场上,体贴关心劳苦群众,就连劳苦群众中最"低贱"的生活——乞讨,他也亲身体验过。  相似文献   

15.
不要拂拭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的拭去,默默的承受!”  相似文献   

16.
荐福承古(承古)为北宋早期的一位云门系禅师,他在云门文偃禅师逝世后近百年而承嗣之,这在中国禅宗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一件事情,后世颇有效仿者。当时及后世丛林对此毁之誉之,争讼纷纭。承古承嗣云门之事,反映了宋初禅风的巨变,即崇尚文字之风使禅宗的修行和传承"失真"。由此导致两种传承方式的并行:一是"依凭文记",一是"直指人心"。承古的壮举,足以显示他是禅门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7.
禅师的道理     
《北方人》2007,(4)
有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小孩苦恼,都已经十六岁了,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禅师,请求这位禅师帮他训练他的小孩。  相似文献   

18.
仇恨与宽容     
普济的寺难题里有,一都个会年去近向百这岁位的老老禅禅师师请,教许。多人有什么解不某天,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来到普济寺,他想向老禅师请教“为什么自己从来都没有开心过”。此人正要踏进老禅师打坐念经的禅房,却发现自己脚边有个像袋子似的东西,虽然块头很小,可是看起来却是气鼓鼓的。他感到很奇怪,就抬起脚来,猛地向那东西踩去,可是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迅速地膨胀起来。这个人一看到这种景象,犟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他随手抄起放在禅房门口的一根木棒向那个和他一样“气鼓鼓”的东西使劲儿砸去,到最后,那东西已经膨胀得将整条通往…  相似文献   

19.
清初遗民僧今种(屈大均)在番禺员岗村雷峰海云寺出家,拜函里为师;后又到南京天界寺转礼道盛禅师,受菩萨戒.他所以转换门庭,是因为与天然及其法嗣有矛盾.而矛盾产生的根源,又在于他与函呈等人只是政治上的同道,而不是思想上的同志.这位"僧服儒心"的袈裟遗民还俗后,曾大张旗鼓地辟佛.他这样做,在思想根源上来说是因为受到了其所持的儒家本位主义立场的影响,他与大汕和尚的交恶,可能也强化了其辟佛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几片绿叶     
智信禅师是位四处行脚的云水僧,有一天上午,他路经罗浮山下的一个集镇,当他走到一家批发荔枝的摊位前时,善良的摊主捧给智信禅师一大捧鲜美的荔枝。智信禅师也没客气,欣然接受了,颔首一笑,吃着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