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通过能力大幅提升,泊位结构得到改善,整体竞争优势增强,已经成为本省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下面对"十二五"期间山东省沿海港口的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西藏学前教师队伍自“十一五”以来,无论是从数量角度,还是从学历、职称结构角度考量,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如此,学前教师的现状与快速发展的西藏学前教育实际仍不相适应,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西藏区情重点分析了其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政府、高校、幼儿园等角度提出了解决西藏学前教师队伍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时期,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的成长性如何,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对于河南省确定"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和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因素有积极的参考价值.运用工业化与周期理论和投入产出方法,可以对河南省经济增速及其在全国的位次进行初评分析,并预测,"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年均经济增速将不低于11%.不过,河南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实现中原崛起,仅有11%的年均增长将会遇到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陕西等省的挑战,而要不扩大河南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河南则要保持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3%以上.通过河南省市场需求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诱发作用的定量分析,可以预测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各产业的成长性,并进一步验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4.
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反映了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变化,它决定了竞争力优势在产业间的转移以及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本文分别从产业层面和行业层面分析了"十五"期间福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动和发展趋势,并对主导产业的产业规模及效益进行分析,对十一五期间优化福建省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是中西部地区一次规模巨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紧迫的、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家",从"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影响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两个角度,探讨这两大方面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东部和中西部来说,都是新课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有着极为独特的战略地位,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状况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整体进步、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安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一五"期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地区相比发展仍显缓慢,社会稳定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7.
以贺州为个案 ,青年教师继续社会化主要包括学历社会化、新教师社会化、学校促进青年教师继续社会化、继续教育、教师流失等几方面 ,青年教师继续社会化不仅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成熟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曾俊霞 《兰州学刊》2012,(2):154-158
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是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工作付出多、工资回报少、社会地位低。基于对北京市17所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总体的工作满意度评价低,流动意愿强。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教师个体因素和学校是否批准等学校因素都对教师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为保障和提高流动儿童所受教育质量,应在全面提高教师进入打工子弟学校"门槛"的同时给予同等的教师待遇,政府应将现有资源更加有效地利用到学生和教师身上。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是我国资源富集地区"富饶而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资源税制是我国"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中的关键节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的2016年资源税改革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重要契机。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新一轮资源税改革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作用,需要在资源税地方化和资源税功能定位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疏通资源利益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资源税管道,逐步将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新的资源形式纳入征税范围。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发展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但减缓二氧化碳排放不能通过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应将重点放在降低能源强度、增加低碳能源消费上。我国将合理利用资源、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十一五"规划也提出了"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的总体目标。因此,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较大,各地能源利用水平、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不同的特点,从地区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实现不同地区相应的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低碳化目标,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仅对我国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南方论刊》2012,(6):122-123
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溪涌小学占地面积6230平方米,建筑面积4407平方米。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146名学生,16名教师(包括行政人员),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8人,100%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学历达标率100%。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教学设施完善,教学管理规范,教育教学工作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要求.为了能够对国家、地区或部门资源利用效率总体状况进行监测和综合评价,本文对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提出的综合表征节约型社会的节约指数进行改进,提出了资源绩效指数(RPI),并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自然资源利用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首次提出了包含非期望投入和非期望产出的扩展型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综合纳入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指标,基于国家和各省份五年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构建了节能减排效率的综合指数和分项指数,对各省份"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效率进行综合测评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三个五年规划期间各省份节能减排效率持续上升,东部省份效率得分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效率差距比较稳定。评价期间各省份节能效率的差距和变化都不明显,但各省份减排效率的差距和变化比较明显,而且是影响节能减排综合效率指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探究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一定宏观环境下的产业发展选择,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安徽地区工业的整体升级.提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本文创新性地建立了盈利能力、规模总量和社会贡献三大指标体系,并采用数学模型,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对比,对"十五"期间安徽省工业37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全面、准确地选择了安徽省"十五"期间的十大优势行业,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安徽省"十一五"工业行业的发展环境,依据国家产业政策,采用内外评析因素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客观评析了安徽省"十一五"工业行业的发展态势,指出"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工业优势(重点)行业的发展应遵循"5211选择",并进一步指出"5211"重点行业"十一五"期间的路径选择.本文是广大中小企业和政府进行产业发展和产业选择决策的好帮手、好参谋.  相似文献   

15.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崛起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崛起的首要条件。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考察对象,经分析研究认为:寻找差别,立足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制定和实施"以特制胜"发展战略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迅速崛起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推进中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第一,"十五"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仍具有良好的条件一是中国有巨大的和不断扩展的市场;二是中国有持续的高储蓄率;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已大为改观;四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素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是资源瓶颈制约的问题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与此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试论构建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新体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成为我国“十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构建适应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对整体提升西部地区教师素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而为开发西部培养高素质人才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构建新体系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环发矛盾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西部地区的资源供给、环境容量能否支撑"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在比较研究承载力内涵、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承载体—承载强度—承载对象"的概念模型,选择18个指标,用修正的矢量模法和熵值法,得出西部地区的承载强度和可承载性,并认为形成合理的开发时序、优化资源环境配置能力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是中央提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城镇化"本质的主要体现,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既具有重要意义和一定的现实基础,也面临诸如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岗位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资金缺口巨大和城乡二元体制阻滞严重、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必须通过产业发展机制、成本分担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社会治理体制等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城乡一体化促进机制,化解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大庆社会科学》2012,(3):159-159
刘云中、何建武撰文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的越势性转变,既有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也有政策干预的效果。这一转变可能会对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对于东部地区,其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需要加快产业转型,通过体制的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经济活力;而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伴随着经济较快增长以及经济总量的上升,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部分资源导向型产业的发展,将会增加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