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卓尔不凡的艺术想象力,更在于他观察社会文化现象的独特视角。叙事诗《鲁克丽丝受辱记》将人物的视觉思维作为切入点来表现当时社会文化思维模式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禁锢,具有丰富的认知心理学阐释空间。在当时语境下,视觉至上的心理模式蒙蔽了世人的双眼,对于事实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眼见为实;视觉与身份建构,特别是女性的身份认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以《鲁克丽丝受辱记》人物的视觉认知来阐释其所承载的文化心理,可以深入认知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意象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围绕莎士比亚早期作品———长诗《鲁克丽斯受辱记》 ,谈谈文学意象的分析及其意义。《鲁克丽斯受辱记》中的文学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火焰的意象 ;(2 )红色 (玫瑰 )与白色 (百合 )的象征意象 ;(3)光明与黑暗的对比意象 ;(4 )战争与屠杀的军事意象 ;(5 )动物与自然界的意象。它们起着揭示主题、表达情感、诉诸感官等作用 ,有助于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对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董尼》的研究一直都非常薄弱,所以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探讨.《维纳斯与阿董尼》通过褪去了神性的维纳斯的人间之恋,张扬了人性,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在"爱"与"美"中表现出来,将爱与自然联系起来,并赋予真的人性以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紫钗记》和《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系列反封建传统的新女性形象,从人性和人的价值角度探寻女性的处境和命运,为女性提出了作为“人”的生命欲求,呼唤人性的解放。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是他们人文关怀的最伟大、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徐天秀 《东方论坛》2016,(5):116-120
《记丁玲》正文本之外,还有《〈记丁玲女士〉跋》等对文本意义有建构功能的副文本.在《记丁玲》副文本中,有沈从文对创作的主观意图的说明和阐释,即《记丁玲》在文本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的"细事"与传主"人性"的一面;在文体选择上,运用小说笔法与夹杂议论.这种叙事侧重和文体选择,反映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以作品表现"人性"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戏剧《阿史那》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翻译加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这是民国以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莎剧。《阿史那》文本的改编体现出互文性特点。《阿史那》在重写了《奥赛罗》内容,重置了情节的基础上,将中国故事置于该剧的悲剧精神之中,其中既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性的叩问,又有对权力、阴谋、野心的影射、担忧与批判。《阿史那》对《奥赛罗》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的改写,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互文性中国化式的莎氏悲剧。  相似文献   

7.
关于宋元南戏产生的年代,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人们判断南戏产生时间的依据,主要是以下两条资料:一条是明代祝允明在《猥谈》中记的,他说: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 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另一条是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记的,他说: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 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相似文献   

8.
《琵琶记》没有列入《荆(钗记)》《刘(智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之内,不少人为它叫屈。王骥德《曲律》(1610)已经说不清这个说法的由来,但是一个来源久远而被公认的说法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南词叙录》称《琵琶记》的前身《赵贞女蔡二郎》为“戏文之首”,但《琵琶  相似文献   

9.
孔子伦理学是何种类型的美德伦理学取决于如何解读孔子伦理学的人性与美德。不论是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还是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都追求道德行为者的某种完满状态,都认为人性有某种结构,可根据人性的结构考察道德行为者的完满状态是什么。不同的是,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所主张的人性结构偏理性,将美德的基础人性进行了理性主导下的功能式解读;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则认为人性结构重感情,将美德的基础人性解读为人性—本心—情感的模式。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追求的是理性主导下人生的完满,因为理性对完满的追求在任何文化和境遇中均相同。而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追求的是情感的完满,对情感完满的追求受到文化和境遇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对孔子伦理学进行幸福主义与情感主义解读,分别会面临非美德化与非普遍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道光《思南府续志》中的贞女、节妇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这些贞女、节妇在守节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同时结合清代其他典籍分析道光《思南府续志》中贞女节妇守节行为的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月夜》历来被学界看作是诗人向妻子表达思念的深情之作。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此诗,从诗中的“叙述视角”、“居处意象”、“身体语言”等方面寻微探幽,挖掘出潜藏在文本中的男性主义立场。该诗是诗人转换叙述视角后表达隐忍欲望的一首类“闺怨”诗。  相似文献   

12.
吴宓提出了情理兼到、情智双修的诗歌精神观。他的思想资源来自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的诗学经验。吴宓诗歌精神观潜藏的人性因素是他和新诗派在诗歌精神上的分歧所在,前者偏重道德约束,后者偏重欲望驱动。其实,诗歌本身就是人的体验,是人性通向美的过程的体现,是超越和弥合情与理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人性预设是人们对人性所持的各种显在和隐性的态度和观念,它是德育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思想前提.要想对某种德育价值取向有深层把握和全景透视,人性预设是一种优先的观察点和视角.我国德育所具有的精英化价值取向,其主流的人性预设是"性善论".从内容维度来看,从性善论出发的理想主义的道德规范导致了诸多负面问题,逻辑地也成为精英化德育自身的问题,使其无助于培养有道德的人,削弱了德育应有的社会作用.从性质维度上看,其"道德人性论"的性质使人以道德完善作为人生意义的实现的途径,由此使道德理想主义的追求绝对化.导致德育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德育对人生意义的承担功能也给人文教育的定位带来困难,加剧了后者的萎缩和边缘化,不利于学校教育整体的优化协调.这昭示着,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它所存在的问题是自身难以克服的.科学合理的德育价值选择必须对性善论的人性预设持审慎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4.
分析当前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困境和道德异化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在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巨大变革的情况下,传统道德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已经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同时,新的伦理体系的建立也依赖于新的价值基础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回到"人本身"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因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自由、自觉、创新,既是人的类特性,也就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价值基础。因而,"美德就是人本身"这一命题,将突出体现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乐府研究的"音乐视角"取决于乐府艺术、乐府文学的"音乐性"。"音乐视角"的研究目的在于从音乐的角度揭示乐府文本形态的成因。"音乐视角"既包括与曲调的产生、特点、流传相关的内部音乐要素,也包括宫廷音乐建设、音乐消费风尚、音乐观念等外部音乐文化因素。乐府音乐与文学的一般关联体现在六个方面,涵盖了从乐府文学创作机制、创作过程到流传演变等各个环节。乐府"音乐视角"的学术总结,有益于"乐府学"的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拟通过以新批评理论的若干原则,分析长久以来饱受争议的史诗《失乐园》中读者的道德困境及原因,通过逐一解决不同的分歧,得出这一道德困境的由来源于作者创作时设下的伏笔,以此向读者揭示一个道理,即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唯有提升自己道德修养,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并通过自由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才能达到上帝造人时预想的至真至善。  相似文献   

17.
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需要消费与欲望消费是两种不同的消费概念。与需要消费相比 ,欲望消费既无经济合理性也无道德正当性 ,并且是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欲望消费根源于启蒙运动宣扬的人性观 ,其直接后果导致了“公有地的悲剧”和炫耀性消费 ,使自然资源成为任意挥霍的对象。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遏制欲望消费 ,而遏制欲望消费的途径是塑造热爱自然的人性。热爱自然的人性将“节俭”视为人的美德 ,将欲望消费视为恶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其一生的著作中很少把道德与教育放在一起连用,但事实上他曾进行过从道德哲学进入道德教育的尝试。其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包括肯定一个人类的性状和一个道德感受性;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包括道德感受性的培养和动机的纯粹道德兴趣的激发;三是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的类似化学方法的“解剖式”认识和人类道德教育的“分工”。  相似文献   

20.
从人性刻画的角度切入文本,来研究迟子建童年母题创作的独特方式;指出在童年母题的人性刻画上,迟子建以传统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人性观为依据,通过挖掘普通大众的人性和审视易被人忽视的人性的两个方面,采用强化“善”和弱化“恶”的手法,展现其创作中独特审美理解和温情的唯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