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奥克肖特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为了突破近代以来西方理性主义的认识论路径.在哲学基础上,奥克肖特政治思想同时受到英国观念论和霍布斯的巨大影响.在政治哲学上,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两分对研究奥克肖特来说是不适用的,奥克肖特政治思想的特征是"自由的保守"与"保守的自由"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迈克尔·奥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政治观的批判是奥克肖特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他认为,理性主义政治拒绝一切传统,是意识形态的政治,是完美的和一式的政治;而且政治离不开传统,政治本质上是实践的,是来自于传统暗示的修补的政治。奥克肖特的政治观是柏克保守主义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人们的生存时空基础、思维方式和交往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当前互联网社会预示着新轴心时代已经到来,它具有不同于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新特点:以"后物欲"和认知盈余为前提,促进精英与大众相融合,创生人类统一文化,指向互联互通基础上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及地域统一体基础上精神统一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奥克肖特对近代理性主义政治特征的分析是建立在对理性主义者一般特征和气质的分析基础上的,奥克肖特认为,理性主义者崇尚确定性,在思想倾向上是怀疑的、乐观的,他们不忽视经验但缺乏经验积累的意识.理性主义政治是理性至上的政治,是反传统、工程化、完美的和一式的政治,是意识形态和"抄本"的政治.理性主义政治是导致近代政治危机的根源,由此我们应该重视政治传统和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5.
奥克肖特是当代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他详尽地梳理了欧洲近代以来的三种主要道德及其政治形式,他明显地反对集体主义道德而支持个人主义道德.奥克肖特的理论曾经是撒切尔政府的施政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众媒介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它又在传播文化、提高人类文明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现在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大众媒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大众媒介及其对人类文明、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介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以来,理性主义的兴起逐渐渗透到政治领域,继而对政治的探索转向一种确定性与急行军的桎梏,难以摆脱对确定性的追求,陷入反传统与单一性政治的牢笼,使精神家园变得干涸和荒芜。在奥克肖特看来,政治哲学的使命之一就是建构对话政治,达成临时性的权宜之计,告别对真理的执着,从传统中寻求理念与价值的多元。奥克肖特的传统观是对当今理性主义建构的确定性的有力回应,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重塑精神家园提供了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界的奥克肖特政治思想研究总体上仍处于介绍和解读的阶段,深入性的研究还很少见。虽然西方学界要好于汉语学界,但是中西方学界对于奥克肖特提出的"暗示"的概念以及"政治是追求暗示"的洞见,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政治是世界各国的主流政治,尽管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却总是难以摆脱以一种意识形态抵制另一种意识形态的怪圈。奥克肖特冲破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从保守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对意识形态的弊端加以剖析,并对"法治"内涵进行全新阐释,力图以此消解意识形态。他反对将"自由"和"法治"意识形态化,并强调政治哲学应该和现实政治保持距离,时刻保持谦逊低调的学术姿态。按照奥克肖特的法治理想,当代政治生活应当尊重传统、推动多元、树立实质的法治权威以及防范政府权力独大。  相似文献   

10.
文学性主要应该以文学文本的价值分析和层次定位为主,以个体性的体现程度为基点,所以与以人为本的政治具有相通之处.因而,在现实的创作和研究中关注并强调人的问题,关注和强调作家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既可以使得文学性得以突出,也可以使得政治性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齐格蒙特·鲍曼在其《被围困的社会》一书中指出:当今社会正在遭受全球政治和生活政治的围困。本文对流动的、不确定的生活政治领域中的消费社会进行初步探析,试图阐释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给普通个体的生活在生产与消费、占有和存在、幸福的探求、驱动消费的因素、整体性和个体性等领域带来的一系列的变革,以此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崭新的人类状况。并试图结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状,探析应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儒家相信,人类的存在是由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公共生活联系起来的,公共生活是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古代的儒家以“德”为“治”,以道德为处理公共问题的基本方式。儒家的“德治”思想体现着道德对政治的观照,它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超越出对人们个体性的内心关注,外化为社会的同一性规范。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与政治不是同步发展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二者的递次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不具备独立的行为能力,考察它的价值体离不开“人”的因素。人“政治动物”的属性赋予科学技术以物化了的政治力并使其上升为意识形态,对国内和国际政治持续发生着作用,对整个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也许是政治发展的最大变量。  相似文献   

14.
罗素通过分析人的愿望和冲突等心理行为,对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什么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善和正当的政府行为以及通往人类幸福之路等政治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回答,从而开辟了对政治伦理探索的行为动力学途径.罗素的政治伦理思想在现代西方政治伦理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现代西方各种政治思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莱布尼茨哲学的“个体性原则”——“单子论”从总体上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对哲学上强调人的个体性和能动性、政治上重视人的自由、经济上认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等,都不乏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立场、实践地位和理论研究视角的不同,人们对政治有不同的理解,古希腊时代,政治就是参加城邦的活动。近代,政治是一种权力活动。奥克肖特认为,政治是一种"暗示"。他们所理解的政治实践的含义都有所偏颇。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内含政治价值与政治理性的统一。这对于我们建设民主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促使社会生活民主化、有序化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强调,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于个体性的形成,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经济摆脱国家政治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与独立精神的形成,对于建设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是意义重大的问题。作者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现状、途径等角度阐述了观点。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对实践理性的阐释,是要解决古典的群体性伦理规范与现代的个体性原则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黑格尔认为,实践理性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快乐与必然性、本心的规律与自大狂、德行与世界进程,而各阶段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机制在于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产生出真正的个体性,即在自身中自觉到了普遍性环节的个体性,这是黑格尔解决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立足点.如果黑格尔的论证是正确的,那么他对于当代中国思想的启示在于:既然只有建立真正的个体性原则、而不是简单地回到古代的伦理规范,才是解决现代人安身立命问题的起点,由是,当前最重要和急迫的任务就是透彻地反思与拷问传统伦理.  相似文献   

19.
现代影像技术将人类辅助记忆的工具提升到了构架与还原的高度。文章分析了影像技术与人类记忆形式的关系,指出记忆本质并未因此改变,只有实践才能使人类记忆真正具备个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是李长之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李长之的人格理想和民族文化理想,而且在整体上可以看出李长之精神上和文化选择的变化。从李长之身上的这种变化看,虽然其使用的是极具个性的个体性话语,但在本质上与现代所谓的个体性并没有根本的联系。在这些个体性话语中所体现的是不同于政治道路的审美化的民族文化建设道路。民国文人因政治活动而遭遇的精神压力或主动选择政治文化只是对实现民族文化不同道路的选择。所有的冲突都是在自晚清以来中国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