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婧雅 《江汉论坛》2023,(1):106-118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我国首次采用西方测绘方法,在全国范围实测后绘制的有地理坐标的地图,在我国地图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考虑其数学要素和地理要素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对该图湖广地区进行分层数字化,可形成以该图完成年代为时间界面的、覆盖目前湖北湖南两省范围的基础历史地理信息和地名数据库,为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应用提供基础;可以考察清代一系列地图地理要素的流传过程,进而分析湖广地区的国家管控过程和地域发展历程,可望破解以往一些历史政区研究的学术难题。自清代中后期,湖广地区总图和湖北湖南省图基本都渊源于《皇舆全览图》,光绪年间湖北湖南两省新一轮地图测绘与舆图绘制也继承了《皇舆全览图》的测绘技术及绘图方法,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吸收《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十三排图》长处、参照李兆洛《皇朝一统舆地全图》基础上绘制的湖北本省舆图。《皇舆全览图》对湖广地区方志地图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先进测绘技术的运用基本上到清朝后期才体现到方志地图上。  相似文献   

2.
清康熙五十一年,乌拉总管穆克登奉旨测绘中朝边界,曾在所认鸭绿、土门江源分水岭建立一座审视碑。从《皇舆全览图》反映的穆克登勘界结果以及中朝相关原始文献看,该碑最初位置只能在长白山,不可能在小白山。  相似文献   

3.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广被人口,关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三句中的“斜阳草树”四字,诸选注本向来忽略不注。在一些赏析之作里,如陶尔夫先生的《宋词百首译释》释为“夕阳映照荒草古树”,喻朝刚先生《唐宋词鉴赏辞典》中释为“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均将“草树”二字理解为并列关系,即“草”和“树”。近来阅明代王世贞《州四部稿》,其卷一三七“黄大痴《江山胜览图》”条载:王右丞诗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黄子久《江山胜览图》,是画家极秀笔,却入诗三昧。吾尝挟短筇…  相似文献   

4.
澳门土生葡人汉学家玛吉士所撰《新释地理备考》,是鸦片战争后第一部由外人撰写的西方地理学著述,也是晚清最著名的两种清人地理著述《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证了明与北方游牧民族对河套地区的争夺,探讨了明失去河套之地的内在原因及其影响,指出河套地区的失去是明代国力下降的一个明显标志。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21,(4)
谶纬文献具有一定文学性,这早在《文心雕龙》中已经被论及。如果从文学视角审视谶纬文本时,有部分作品与地理博物体小说的文体特征非常吻合,即具有地理、博物、志异的特点,而且呈现这些特点的篇目在整个作品中占多数,符合判定地理博物体小说的数量原则。这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河图"类谶纬书中,如《河图括地象》《括地图》《河图始开图》《龙鱼河图》《河图玉版》《遁甲开山图》《白泽图》等都可以看作汉代地理博物体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7.
盖志毅  刘慧 《阴山学刊》2010,23(2):73-80
目前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严重退化,土地大面积沙化,农业耗水甚多,水质下降。而在古代,河套地区有着很好的生态环境。本原的河套文明应是草原文明——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河套文明是一个未能实现草农结合,而是逐步被农耕化的过程。解决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复归本原的河套文明,同时应加入现代因素,建立新的农业系统,发展草地农业系统。  相似文献   

8.
地方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记载某一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纵横各方面的情况和资料的一种著述体裁;是对地方情况进行综合性反映的百科全书;是撰述历史借以取材的资料宝库之一。它和史虽然体裁各异,但却是相辅相成不可缺一的两个方面。这正如前人所说:“志者,志也。所以佐史也。”“今日信志,即可备他年信史。”(康熙《河南通志》序)地方志的起源很早。如果从战国时所写的《禹贡》这一记载江、河流域的人文地理志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汉初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当为现存最早的初期图经,不过当时还侧重在地理方面。到东汉袁康等所撰的《越绝书》,就多记及人  相似文献   

9.
《五岳真形图》旧题“三天太上道君”撰,伴随此的还有王母授书于汉武帝及鲁女生山中求书的神话,此虽为道士的粉饰之词,但反映了他们对此书的重视。据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指出,此书似出自帛和(仲理)之手。今本《神仙传》卷七亦持此说。但是《崇文总目》道书类及《通志略》却说是“葛洪撰”。《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一《鲍靓传》则  相似文献   

10.
明代天方国使臣来华始于宣德八年(1433),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共有20余次。其中既有天方国国王派遣的官方使臣,也有以天方国国王名义来访的假冒使臣。天方国常贡之物马和玉石正是明廷所需要的。这是两国能维持长久往来的重要原因。明人对天方国风土人情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大明一统志》和费信《星槎胜览》等书的记载,到过天方国即默加的马欢所撰《瀛涯胜览》流传不广,明人对天方国的认识除"克尔白"确定外,大多是混杂模糊的。成化以后明朝使臣不再出使土鲁番以西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人对天方国等地真实情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元史》中有一件争论了二百余年的公案,即:罗罗斯地区是否实设过都元帅府.此事的起因是,《元史·地理志》中写明,元代罗罗斯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是“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但在《元史》的《兵志》和《百官志》等记载中却不是都元帅府,而是“罗罗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加上正式记载这个都元帅府全称的只有《元史·地理志》一处,而明确记载这个兼管军万户府的全称的,在《元史》和元代的其它记载中却有多处,因此,围绕着罗罗斯是否设立都元帅府的问题,就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河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汉代 ,汉武帝在元朔二年 (前 1 2 7)反击匈奴、取得河套之后 ,在这里设置郡县、建筑城池 ,迁民实边 ,实行军事屯田 ,安置归附匈奴 ,兴修水利工程 ,开始了河套的开发。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大多以民间力量自发为主 ,国家直接参与较少 ,而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 ,则完全是国家支配下的政府行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 ,由中央政府全力以赴、深入持久地全面介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发 ,这是第一次 ,也是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一次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有始览》与相关篇目存在互见关系.这种互见关系承自先秦时期论著的经传结构,《有始览》起着经的提摄作用.其在编撰时坚持了篇幅大体一致的原则,对寓言故事和议论性语言进行了平衡处理.一面扩展议论性语言,一面将寓言故事简省为互见关系,避免了重文过多,也避免了篇幅过短.  相似文献   

14.
西夏地区古盐产资源考辨——兼论若干宁甘古盐池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是10至13世纪崛起于贺兰山、祁连山麓及河西走廊地区的西羌党项民族国家。其极盛时期的疆域,西抵敦煌之西,与西州回鹘接壤;北逾居延海;东至河套及窟野河,与辽、宋为邻;西南曾据有青海东部,密迩吐蕃。羌夏地区之盐,自古就闻名远近。从《周礼》中专供王膳的“饴盐”,到《吕氏春秋》和《七励》中的“大夏之香盐”;从《广志》和《凉记》,到《名医别录》等书关于“戎盐”的记述。史籍中著录羌夏盐品之多,历代累不绝书。不论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馈赠南朝  相似文献   

15.
从清初到民国前期,河套地区的移民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移民的发轫时期,时间段为清初到乾嘉时期(1644———1820)。第二阶段为移民的快速发展时期,时间段为道光以迄清末(1821———1911)。第三阶段为移民的反复发展时期,时间段为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从清代到民国前期的200余年间,大量的内地人口源源不断地迁移到地处塞外的河套地区,对河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移民的与日俱增,土地的大量开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套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移民在大规模开渠辟地,改变气候的同时,也使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西套阿拉善蒙古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套之名,由其位于河套之西而来。“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兰善山,皆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圣武记》卷三) 西套蒙古族,原属新疆乌鲁木齐的和硕特和青海和硕特部落。“游牧河西套,称西套厄鲁特。” 西套额鲁特,其“始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七传至阿克萨噶勒泰”(《清史稿》藩部五)。元时为斡亦刺,后发展为明代瓦刺,清代的厄鲁特或卫拉特。明末,瓦刺分四大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部,“号四卫拉特,统称额鲁特”(《西域图志》卷首一)。四部之间虽“分牧而据”“部自为长”,却“以伊犁为会宗地”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设有盟主,以调解四大部之间的纠纷。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担任盟主的是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 十七世纪初期,游牧于伊犁地区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邻近部落发动掠夺战争,迫使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五万余帐,离开塔尔巴哈台,于1630年左右逐步移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地区一般是指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全部、巴彦淖尔盟的后套及宁夏、陕北的一部分地区。秦汉时称河南地、新秦中,明代后又称河套。十五世纪中叶,蒙古阿罗出、毛里孩等部入居河套。接着,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鄂尔多斯部也驻牧于河套地区。以后则称这一地区为鄂尔多斯,或以地形冠名为鄂尔多斯高原。公元八世纪以后,党项族来到了鄂尔多斯南部地区,以夏州(今伊克昭盟乌审旗南、陕西靖边县北)为根据地,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终于建立了雄据于西北地区的强大的西夏王朝。作为最早根据地的鄂尔多斯地区,在西夏的历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雍正《广东通志·澳门图》是中国古地图中第一幅以描绘画形式详细绘澳门地理及建筑的澳门地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文对图中出现的澳门地名及澳门建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澳门城市建设发展及军事设施的建置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图中涉及的澳门华人庙宇的起源问题,更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是汉匈军事争夺的焦点,为中原王朝控制后,则成为经济开发的新区。这里曾经是汉军北征的基地,也是民族交往的走廊。讨论当时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对于认识秦汉时期的军事史、民族史、经济史、文化史,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科斯教授在《企业的性质》与《社会成本问题》中引入了交易成本概念,不但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而且促成了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生。不过,这两篇文章其实都是强调交易成本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尽管科斯受图能的地理边界方法影响,但他最终还是构造一个跟交通成本性质不一样的交易成本概念去解释企业和市场的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