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岁时节日的形成及特点李惠芳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与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有关。原始信仰是岁时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祈望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传统节日具有三大特点: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浓厚的伦理观念和...  相似文献   

2.
文化不仅表达着人类对自然的所有认知,而且还作为一种稳定性的认知框架,规制着人类的行为,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结构和关系。传统岁时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不仅反映了人类建构对自然的认知框架的过程,而且还反映了古时特定的社会框架和经济结构。本文在广泛收集贵州世居民族传统岁时节日的基础上,从岁时节日反映古时自然节气和时间记忆方式、原始崇拜和宗教禁忌观念、农耕经济形态、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等四个方面对其多重文化意义进行了概括分析。  相似文献   

3.
谭扬汉 《源流》2013,(2):60-61
2012年11月27日是农历十月十四日,肇庆市怀集县一些乡村家家户户宰鸡鸭、椿糍粑,邀亲请友吃节庆丰收,有的农家还送糍粑和鸡鸭给亲戚,乡村处处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早在前几天,怀集一些地方也在过"十月十"节、"十月十三"节,形式和寓意与"十月十四"节相同,都是邀请没过这个节日的亲友来家中吃节或"送节",以庆贺晚造丰收。这些传统的"十月节"古已有之,年年传承。如同"十月节"这样的民俗节日,怀集县每个月至少有一个节日,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既是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关键途径。山西省的传统节日,依岁时时序分布的特征较为明显,蕴含着中原百姓深厚的家国情怀、根脉意识、生态观念与奋进精神。但随着现代化跃迁与城市化加速,传统岁时节日的社会功能有所减退。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赋予山西传统岁时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地方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文化、历史、艺术、心理等视角出发,阐述了土家族节日的种类、聚戏习俗和土家族节日民俗环境对民间小戏的影响,揭示了土家族民间小戏与岁时节日习俗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土家族岁时节日习俗对土家族民间小戏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贵州世居民族岁时节日数量繁多、姿态各异。30年来,有关这些岁时节日文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至今仍未有人对之进行归纳、总结。本文从类型、特点、内涵、功能、变迁与开发等方面对贵州世居民族岁时节日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指出了贵州节日民俗文化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所谓节日朝贺,就是在重要节日来临之际,诸侯百官向天子,以及天子家庭内部晚辈向长辈进行庆贺。明代发展了一套更加完备的节日朝贺制度。文章拟根据《明实录》、万历《明会典》、《礼部志稿》和《明史》等史籍的相关记载,对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特点和功能作一探讨,以期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农耕经济、君主专制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以人本主义为基础,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轴心,以宗法伦理为内核,以"人治"为特性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具体表现是: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礼刑并用,重礼轻法;重人治,轻法治;皇权至上,以言代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经几千年积淀而成,至今都在非常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腊日至伏日期间的湖北岁时习俗极富驱疫、保健的内涵,彰显着鲜明的辟病观念,其核心是尽可能地避免、减少瘟疫的发生。通过辟瘟饮食、送瘟活动、瘟神信仰三个方面,既能发现历史的层累、习俗的传承与发扬,亦能看到湖北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互动,体现出多元复合型的文化特征。明中叶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辟瘟与送瘟”习俗不仅反映了一种岁时辟病观念,还是湖北民众扩大社会活动空间的方式,如以女性为主体的“游百病”,内容与形式愈加丰富的龙舟会、乡傩活动,多元化的地方瘟神信仰等。而与此同时,文化嬗变及社会空间扩张引发的寻衅斗殴、靡费钱财、伤风败俗等问题,也反成为官府加强地方管控、乡绅施展教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艾墨 《社区》2008,(3):47-49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每看到这四句词,耳边就会有清朗的童声在回响。这首二十四节气的儿歌,小学课堂里每个孩子都曾熟练背诵。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然而生活在现代的中国城市里,关乎四时风物,有时只能停留在想像中……  相似文献   

11.
冯雪峰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家。他对文艺的本体构成和文艺社会作用的强调不同于关注文艺政治功能的文艺家,也不同于注重文艺政治效益的政治家。他的文艺思想直接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以及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实践,具有与众不同的现实性品格。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冯雪峰文艺思想形成过值得重视的理性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稳健风范。  相似文献   

12.
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节日无不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文章主要通过阐述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过程,分析其演化的特点来揭示节日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德治思想无疑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历代统治者从巩固政权的需要出发,不断强化道德在意识形态中的作用,重视道德教化和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德轻罚.传统德治思想的这种特点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纽带,政治与伦理高度统一的集权社会.家国一体,政权与族权结合,使得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被纳入到封建纲常伦理关系之中,使中国的政治文化从德治走向人治.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体育与节日文化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和节日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体育、节日、产业互动发展的方向,探索建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和节日文化研究体系的科学化思路。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期间,中国政局风云变幻。1916年6月6日,仅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接着,黎元洪继任民国总统,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北京政局。 是年7月,国内报刊纷纷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先民为自己的生命节序所设定的一系列过渡点,在这些过渡节点中,奇数重叠节日的布局最为明显.奇数重叠节日于新年节日中从初一到初七的小循环及至全年节日之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至九月九的展开,与中国传统学术之"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的宇宙象数生成思想有着某种神秘的一致.人们通过奇数重叠节日来模拟天地化生万物以至于人的过程,并年复一年地体悟着生命由"再生"的准备向回归、新生、繁衍、成长、婚配和欣然于老成过渡,完善着生命演进的心绪,引导生命走向终极的平和.  相似文献   

17.
18.
20年代起步,中经30年代前后期两次大发展,至40年代基本形成的陕西近代交通网,具有鲜明的政治交通、军事交通的特点,但改变陕西社会封闭落后面貌的经济意义却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五年八月,我国各族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最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两党的合作,没有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对日作战,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武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时候,回顾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探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会有岁稔时     
晋玲 《山西老年》2009,(12):1-1
几天前,一位年届七旬的读者饶有风趣地与我谈起了今年的收获。他说,从未学过书画的他今年在老年大学学起了国画,几个月下来居然有了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