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善国家赔偿制度可以对现行国家赔偿法进行修补,更好的选择是制定一部新的国家赔偿法.制定新的国家赔偿法,应当协调国家赔偿和国家补偿制度,强调通过国家赔偿救济公民权益的意义,这就需要:对国家赔偿的范围作慎重考虑,适当扩大国家赔偿范围;对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作全面检讨,确立违法归责为原则、结果归责为例外的归责体系;认真对待由国家侵权产生的精神损害问题,确立国家侵权精神赔偿制度;着重于完善国家赔偿的相关程序和机制,维护赔偿程序的正当性和保障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刑事诉讼中公权力的滥用而言,刑事不作为是一种隐蔽的权力不当行使的行为,属于"懒政"的一种。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并不亚于刑事滥作为导致的危害。刑事不作为包括不履行法定职责、拒绝履行法定职责以及履行职责严重不当三种情形。我国《国家赔偿法》及其他法规对于因刑事不作为导致国家赔偿的规定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实践中屡屡出现遭受刑事不作为危害的受害人合法权益受损且无从得到救济的现象。将刑事不作为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不仅具有迫切的必要性,而且存在操作上的可行性。我国的刑事不作为国家赔偿制度应当从规范刑事不作为的情形、明确刑事不作为国家赔偿的主体与客体、细化刑事不作为国家赔偿的举证责任与赔偿标准方面进行全面构建。  相似文献   

3.
《国家赔偿法》的出台,是我国立法史上的重大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对《国家赔偿法》应修改和补充,使国家赔偿的范围、方式和程序更加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国家机关的权力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权利的关系,以保证权力的正确实施和权利的依法实现。  相似文献   

4.
国家赔偿是属于私法性质还是属于公法性质,是关系到其他问题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在以前的论述中,学者们多从其公法性质的角度来进行考虑。但是,如果参考国外关于国家赔偿制度的立法,并对我国有关立法及理论做认真的思考,就不难发现,国家赔偿实际上属于私法性质,而非公法性质。将其正确定性为私法性质,对于正确确定国家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在国家赔偿过程中贯彻当事人的自主权,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正确确定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被害人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应是"国家责任说"加"命运说"。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有利于控制犯罪,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培养政府和公民的法制理论。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中,一些被害人在受到犯罪的侵害后,因未得到任何赔偿,从而使生活陷入困境之中.虽然侵害的结果是由犯罪人造成的,但是,国家对公民权益保护的欠缺也是其原因之一.因此,国家应给予被害人一定的补偿,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然而,目前我国尚无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专门立法.鉴于此,我国可以从基本理论入手,分析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的理论、立法及司法经验,建构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以更好地维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完善的国家赔偿制度是民主法治的标尺和安全阀,是国家对公民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和标志。国家赔偿费用管理是实现国家赔偿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赔偿请求人能否最终获得赔偿。本文旨在分析研究我国现行国家赔偿费用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于2012年10月对《国家赔偿法》的修订引起了法学界不小的关注。然而,作为国家赔偿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刑事司法赔偿领域之完善与细化目标未能实现。针对当下赔偿法领域存在的不足和空缺,结合理论与实务的指导与需求,从非刑事司法赔偿制度之认定、非刑事司法赔偿制度之归责原则、非刑事司法赔偿制度之不足以及非刑事司法赔偿制度之完善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和展开,以促进对"矫正正义"的"正义矫正"。  相似文献   

9.
国家赔偿标准过低是我国《国家赔偿法》的一大问题。应采用补偿性和惩罚性相结合的原则确立赔偿标准。本文从公民人身自由权、公民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精神损害赔偿4个方面对赔偿标准的提高进行了具体研究。通过和民事赔偿标准的比较,提出国家赔偿标准应具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结合适用法定标准,尽可能地对受害人的实际损失进行完全赔偿。同时,对有关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法治国家不仅要防止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而且在公民权利受到侵犯后,能及时给予被害人应有的救济。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实现刑事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对于提高打击和预防犯罪效能,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保护公民的精神权利不受侵害是我国法律的神圣职责,我国的民事法律对精神损害予以认可和支持,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却不允许受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我国目前精神损害赔偿存在受害人权益无法保证与加害人责任过重之间的矛盾。在司法实践中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需要了解被害人在案件中具体受到伤害的程度和加害人的情况。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需要对现行的司法解释做出相关修改,给予被害人程序选择的权利,建立健全国家赔偿制度,为被害人提供更加可靠、更加人性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依法取得国家赔偿,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据宪法享有的权利,也是人权保障的具体体现,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和近现代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反映。从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的规定看,我国侵权责任法基本是采取了违法责任原则的态度。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区分公务员的行为究竟是个人行为还是行使职权的行为,却出现了一些界限模糊的情况。在损害事实发生的情况下,公务员的行为,是否是行使职权的行为,直接决定了是否有必要进行国家赔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家公务员的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职权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问题一直未引起法学界的足够重视。刑事被害人最关心的物质损失补偿问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如得不到合理解决 ,将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因此 ,设立赔偿义务人足额赔偿制度、易服劳役执行措施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能有效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实现正义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实现法治的进程中 ,作为保障公民个人权利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国家赔偿法》的出台 ,无疑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刑事赔偿是国家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的刑事赔偿制度在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程序以及国家免责条款的规定上存在很大的缺失。完善刑事赔偿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刑事赔偿制度应成为公民人权的一座保护墙  相似文献   

15.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一部分 ,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 ,损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后 ,由行政机关给予赔偿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不同 ,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局限在具体行政行为与事实行为的赔偿中 ,将立法赔偿、公有、公共设施赔偿排除在国家赔偿的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6.
中国首例公民状告政府行政"立法"不作为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对于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不作为,公民可否提起国家赔偿诉讼?从保障人权和法治理念出发,应该赋予公民起诉权。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法国和日本的经验,修改国家赔偿法相关的条款,允许利害关系人对行政立法不作为通过诉讼途径进行救济并取得国家赔偿,以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并督促行政机关行使自己应该行使的职权。  相似文献   

17.
自1995年1月1日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已经颁布施行了十五个年头,2010年4月30日出台了最新的修正案.该法旨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现实中国家赔偿的发挥并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无法进入国家赔偿的程序轨道.其中一个决定性原因就在于其赔偿范围过于狭窄.  相似文献   

18.
国家侵权之精神损害赔偿假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赔偿法的出台开辟了国家侵权损害救济的新渠道,为国家机关违法行使权力设置了有效制约机制.但是,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规定尚不明确,这不利于公民精神权利的保护.人格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一项最基本的宪法权利,一切国家机关、个人、团体、组织都应当以宪法作为活动的根本准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人格权并造成损害的,国家同样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在国家赔偿法中强化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9.
比例原则是近现代世界各国公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刑事诉讼中,刑事强制措施作为对公民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和暂时剥夺的手段,一方面在打击犯罪、保障诉讼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触犯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应在刑事强制措施中引入比例原则,加强强制措施适用中的人权保障,以便将其适用中对人权的损害控制在最小程度,更进一步地规范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  相似文献   

20.
现行《国家赔偿法》颁布实施已经七年,为保护公民的人身及财产的合法权利起到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以法治国意识的增强,《国家赔偿法》在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如:保护的范围、赔偿的数额及程序等方面的不足日益显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尽快修改现行《国家赔偿法》,增加保护的方式,提高赔偿数额,重新设置赔偿程序,切实保证宪法赋予公民的人身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