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自在之物”和“现象”是康德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没有“自在之物”,康德的哲学体系就建立不起来;同样,没有“现象”,也就没有康德的认识论。郑听先生在 《康德学述》一书中指出:康德的哲学是“严格的现象论”①。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认为,要正确掌握和评价《纯粹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康德美学述评》一书的导论,这次单独发表的是节选.前后次序上有变动。另外,在本书写作过程 中,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研究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及联邦共和国驻华使馆慨然惠 赠珍贵图书资料多种,谨此致谢。 一、康德美学的构成 哲学史上,一般都把康德哲学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两部分。但涉及到美学,很多人都认为上述分期是不适用的,似乎所谓康德美学就是《判断力批判》一书中的美学思想,也就是说只有批判期的美学。这是一个误会。康德美学的构成不仅同整个康德哲学一样,有前批判期和批判期之分,并且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3.
《认识自然科学之谜的哲学家──康德认识论研究》评介吉勇夫在广大读者读康德著作如同读“天书”的情况下,中央党校哲学史教授周桂莲同志,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写出的《认识自然科学之谜的哲学家──康德认识论研究》一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康德,作为德国哲...  相似文献   

4.
《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即审美判断力部分对自然美的推重和自然有机体在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中的导向作用)使我们关注于对自然概念的反思,而自然的源始概念与存在的概念是同义的.海德格尔从其存在学说出发对康德的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这为康德美学的存在论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康德的美学思考中,主导线索是他以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方式对存在(即自然)的思考,支配着他的美学运思的是“存在的闪耀为美”,即自然(的涌现)为美.这种理解为《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康德美学、《判断力批判》、康德哲学的系统性都带来新的理解,也给当代的环境和生存问题、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命题带来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圣经》对康德的影响极为深远,几乎贯穿康德思想的始终。对于早年的康德而言,《圣经》教义及其律法主要是借由敬虔教派( Pietism)通过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场合产生影响。康德虽说厌恶课堂上灌输的那种僵硬的敬虔理论,但对塑造着父母良好品性的宗教精神一直抱有好感,且终身念及此事。后期的康德宗教思想主要体现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在那里康德分别从“根本恶”、基督论( Christology)、教会学( Ecclesiology)以及末世论( Eschatology)四个维度细致阐释了他对基督教核心教义的理解,并给予了极具创发性的改造。对此问题的梳理,有助于了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是如何理解《圣经》的,进而加深后世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贺来 《求是学刊》2012,39(4):5-1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同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一书则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来源——作为现代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马克思从康德那里继承并推进了“实践”和“自由”两大主题,其哲学体系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康德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始于1755年,而其关于自然神学的考察则早在第一批判之前的《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和《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中就已经显现。在前一著作中,康德在阐述上帝与宇宙秩序生成的关系时,反对因“上帝之手”的干预而形成事物井然有序的现状这一自然神学立场,主张用自然规律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和运行问题。而在后一著作及同时期的诸多逻辑学讲义中,康德在承继前一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对事物“本质”“自然”等概念的分析,具体探讨了自然对象、自然规律及上帝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借助“可能性”这一概念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诚然,关于康德前批判哲学时期的神学立场,已有不少讨论,但“建构的万有在神论”(constitutive panentheism)这一概括无疑更为契合康德的思想主旨,而其批判哲学时期基于范导性原则之上的上帝理念,无疑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启蒙时代孕育了康德哲学的话,那么康德关于意义世界的目的论诠释,就是对这个时代的一个总结.在思维方式的革命中,康德确立了一个全新的价值维度,并以此为坐标,把"人是什么"的终极追问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布迪厄文化观念发展的文化语境 若想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观念,还需从他早年的生活谈起.他在后来对于个人成长经历的表述说明,他是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的.在《反思社会学导引》(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一书的某些段落中,布迪厄曾回顾说:他就像福楼拜(Flaubert)一样,由于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入寄宿学校,因此有能力客观地思考个人的经历(布迪厄、华康德,1992:205).  相似文献   

10.
一、康德的伦理学和苏联的道德责任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世纪初新康德主义派的马克思主义者想把康德的伦理学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结合起来的雄心壮志已经在六十年后Ja.A.米尔纳-伊里宁的著作中实现了。米尔纳-伊里宁是近年来在苏联促使人们对伦理学理论重新发生兴趣的最有创见、最值得注意的非正统道德哲学家之一。米尔纳一伊里宁在他题为《伦理学,还是真正人道的原则》的专著中,发展了道德责任理论。这一学说在许多方面来自康德的实践哲学,但也受到黑格尔(当然也有马  相似文献   

11.
吕宏波 《唐都学刊》2007,23(3):36-39
梳理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过程.康德最早受苏格兰启蒙时期"道德情感"理论的影响,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之一,但发展到后来康德坚决否定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准则的作用.康德将面对道德律所产生的"敬重"重新界定为"道德情感",它所产生的道德意向促使遵守道德法则,但绝不是建立道德法则的基础.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是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的结果,显现的是康德伦理学在应然与必然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自然目的论为出发点,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中,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非社会的社会性";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走向永久和平;而康德历史哲学的目的则是从自然到自由的人,从而得出了"人是目的"的结论.正是在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康德建立了他的历史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提起18世纪德国杰出的大哲学家康德,便会令人想起他的“哥白尼革命”。这一“革命”的巨大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来,其影响也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今天,面对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世界,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理解康德,理解他的深刻和失败。 然而,在理解的同时,误解也象影子一样始终缠绕着康德,罗素就是一例。这位赫赫有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在他的《人类的知识》一书的引论中写道:“从康德到现代,也许更确切点说从贝克莱到现在,哲学家当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我认为是错误的倾向,那就是让对于世界的描述不适当地受到从人类知识的倾向得…  相似文献   

14.
康德对于当代世界的重要意义在于,现代性文化的基本原则在其哲学中得到了最初的或许也是最明确的表达.这些原则包括批判性反思、世俗化、多元性等.虽然其先验哲学的理性奠基的理想、表象-意义分析理论等已不再适用,但就我们仍然处于康德所定义的文化语境来说,当今时代的哲学思考注定无法绕过康德.  相似文献   

15.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史上和美学史上的贡献不会诠释穷尽.由于后学在他那里各取所需并片面解释、发挥,遮蔽其思想本意.致使真正的康德已面目全非:主观--客观、形式--表现、存在--思维、审美--伦理.如此阐释也带来了积极作用,因为这体现了一个矛盾的康德,但如果对这些矛盾做理性层面的剖析,会发现康德美学中的辩证性.康德以后,美学的学术潮流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方向走向相反的方向,或为主观,或为客观;或为本质,或为现象;或为生命本身,或为精神理性.然而,对于一种不可能有确定概念的美本身,这只能是一种貌似科学与真理的时代呼声,它的命运终究是非确定的,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矛盾充斥的<判断力批判>即是一个明证.尽管康德本人认为只有鉴赏力本身的幻象才能产生辩证法,也即审美的"二律背反"才是辩证法,但实质上他的矛盾体本身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特质,从其中能很好的体现美本身的多样性.从一个多维的侧面能证明美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16.
莫放春 《社科纵横》2005,20(6):176-177
普罗泰戈拉的“尺度”理论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实现了一场以“人”为中心的革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惊人相似”。但在一些具体内容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论点精撷     
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康德先验伦理学张盾在《学术月刊》2 0 0 3年第 6期撰文指出 :对康德伦理学的挑战 ,集中于两个问题 :在生活世界中 ,先验的道德秩序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 ,它们是生活本身固有的 ,还是由理性建构出来的 ?在这些问题上 ,康德以后的哲学家大多反对康德观点。他们认为道德规律不可能是先验的和绝对真纯的 ,因为如果道德规律是真纯的 ,就要求普遍适用而没有例外情况。但正是在这一点上 ,康德的著名道德原理“你的行为准则应该能够同时成为一条普遍规律”是不完备的。此外 ,正是启蒙运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像康德那样的先验学说失败…  相似文献   

18.
约翰·哥特弗里德·赫尔德尔(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德国古典哲学家、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狂飙突进运动”的引路人。他曾是康德的学生,后来成为康德的论敌,他从极其接近于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同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二元论进行了激烈争论。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曾在欧洲各国精神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赫尔德尔的美学思想,已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1983年3月27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美学书简》中,曾建议“研究赫尔德尔”。  相似文献   

19.
法国冈城大学哲学教授L.费里专门从事康德哲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发表过数部有关方面的论著。他的第一部论著:《政治哲学》(法国大学出版社)发表于1984年,1985年他与A.勒诺合著发表《68思想》,并因此而闻名法国。近年来,他又连续发表两部颇有影响的论著:《唯美人》(格拉塞出版社,1990)和《新生态秩序》(格拉塞出版社,1992)。饼年初,费里接受了法国《文学杂志》记者F.埃瓦尔德的采访,针对“为什么我们始终处于哲学的‘康德阶段’和未来哲学的任务”这两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主体与认识过程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这一问题给与了深刻的揭示。他把主体作了二重化的划分,展现出主体的内在矛盾性,由此导致了认识过程的双向性运动。它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主体的自我意识。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一下求索。 一 康德区分对象为现象与本体,对世界作了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划分,这是主体二重化的理论前提。康德把现象界作为认识领域,将认识主体确立为能动的功能性主体,而以其区别于以前本体论“灵魂”这一实在的实体性主体。他在批判心理学的“谬误推理”时,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