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国的抗战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政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美中开始面临共同的敌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给予了大量的战争援助,在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上也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力促双方的团结合作,以期能有效地联合抗日,最大限度地拖住日军,从而缓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所受到的压力。进入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有了很大的变  相似文献   

2.
论1941年中国政府及舆论对美日谈判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政府于1941年曾与日本进行8个月的秘密谈判,试图对日本作出局部让步,以缓和太平洋局势,避免美日战争发生。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美日妥协一旦形成,将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在美日谈判开始不久,中国政府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表示反对,中国报界也迅速予以严厉批评和谴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曾已决定对日妥协,中国政府和报界予以强烈反对和严正警告,成功阻止美国与日本妥协计划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试论史迪威来华使命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召回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参谋长、四星上将史迪威,就此结束了战时中美关系史一场复杂的争斗。历时两年零7个月艰辛的史迪威来华使命最终夭折。本文试就造成这一重大事件的原因进行探讨。一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迫使美国结束了观望,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登上了战争舞台。美国只有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才可能继续保持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在此前一年,罗斯福曾在一次高级会议上与三军参谋长商定:一旦美国被拖进战  相似文献   

4.
1937—1941年,在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苏联坚持其避免两线作战方针,拒绝出兵远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外交战略,转向反对苏联对日出兵的立场,后又迎合美国远东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同意苏联参战。战争末期,它主要出于战后国内政治的考虑,以牺牲民族重大利益为代价,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反映了盟国关系和国民政府内外政策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侵华政策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争成为整个远东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一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和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局演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不把中日战争与太平洋和欧洲战局结合起来予以观察,对日本侵华政略与战略的制定和演变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认识与说明。本文拟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中日战争置于二次大战与远东战局的发展中予以观察。对日本在亡华无期与国力大大下降局面中确立对美战争政策的立足点问题,特别是对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战两略及其演变问题作一概要的学术探讨。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此一时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仍属战略相持阶段,并认为,相持阶段至1945年8月上旬始告结束。笔者认为,战略相持阶段的确是中日战争历史上最长的一个阶段,整个相持阶段应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分界,划分为前后两期,本文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相持阶段后期。笔者还认为,从中日战争、特别是从太平洋战争的全局着眼,观察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爆发已四十余年,多年来史学界围绕战争爆发原因,对1933—1941年美国对日政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美国对日长期执行绥靖政策,养痈成患,终于铸成珍珠港大败。另种意见认为不能排除罗斯福政府通过牺牲珍珠港,借以从孤立主义的毒雾中唤醒美国人民的可能性。即罗斯福为摆脱孤立主义者的重重包围,制造参战借口,不惜设下珍珠港作为“陷井”。本文试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政策及其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关系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全世界人民团结奋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四十年来,各国的专家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从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种种意见。应该说,这对于人们全面的正确认识历史,并从中引出应有的经验教训,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本文仅就太平洋战争的战略阶段划分问题,谈点粗浅意见。1941年12月8日开始的太平洋战争,是全世界范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世界的主要战场,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东方战场,即亚洲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另一部分是西方战场,即欧洲大陆和北非地区。就战争形势发展而言,各地区互相  相似文献   

8.
1941年底至1942年7月,罗斯福与马歇尔在欧洲战略上的分歧,是围绕着美军首先在北非登陆作战,还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波列罗——围歼”计划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英、美、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和英国坚持的战略争论搅拌在一起,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重大问题。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方面觉得美国参战使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但另一方面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来对付日本。”因此,建议英、美首脑就战争战略问  相似文献   

9.
1941年底至1942年7月,罗斯福与马歇尔在欧洲战略上的分歧,是围绕着美军首先在北非登陆作战,还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波列罗——围歼”计划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英、美、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和英国坚持的战略争论搅拌的一起,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重大问题。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方面觉得美国参战使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但另一方面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来对付日本。”因此,建议英、美首脑就战争战略问题举行会谈,得到罗斯福的同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经八年抗战,最终把日本军队赶出中国,但中国战场并未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出现一个"战略反攻阶段",而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的形势下结束了战争。这种局面的出现,既体现了中国抗战不同于欧洲及太平洋战场的特点,也反映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肩负的特殊任务及其作用。但这并不能由此否定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力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由此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继续。研究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美国和日本的争斗由来已久,两国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时好时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正是两国关系不断调整以至于最后关系破裂而爆发太平洋战争。从1931年到1941年是美日关系急剧发展的十年,两国之间的摩擦最终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结束。这一时期的美日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时美国对日政策基本上还是处于绥靖姑息的范畴之内;从七七事变以后是美日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美国逐渐从姑息纵容的立场中走出,也冲破了国内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势头,开始了对日禁运和援华制日的阶段,这一阶段美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慢慢变得不可调和,从而最后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战区工业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全中国工业基础,适应抗战需要,国民党政府组织了战区工业的内迁。这次内迁,从1937年7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持续四年之久。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惨烈,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它说成是“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相似文献   

14.
1931~1941年美国的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无论是绥靖还是遏制,其核心都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七.七事变”为界,之前绥靖的一面占主导,之后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主导。美国始终守护着不卷入战争、尤其是不卷入太平洋战争这条外交底线,其目的是为了谋取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和战争初期,日军开始为实施太平洋细菌战做准备;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日军对太平洋战区的盟国军队实施细菌战的计划不断调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实施了细菌战。  相似文献   

16.
战争期间,官方关于红军作战损失的通报多次变更。1941年11月6日,斯大林宣布:“在4个月的战争中我们有35万人被打死,37.8万人失踪,而受伤者达102万之众。”这些数字分明是不真实的。斯大林把损失数字压低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为至1941年底法西斯军队已经俘虏了苏军380万名官兵,而实际被歼灭的作战军已超过600万人。  相似文献   

17.
1937-1941年,在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苏联坚持其避免两线作战方针,拒绝出兵远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外交战略,转向反对苏联对日出兵的立场,后又迎合美国远东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同意苏联参战。战争末期,它主要出于战后国内政治的考虑,以牺牲民族重大利益为代价,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反映了盟国关系和国民政府内外政策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四、如何划分大战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下同)应划分为几个阶段、又如何划分、才符合战争本身的发展?国内的传统说法是: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开始,这是帝国主义战争,是二战的初期阶段。1941年6月22日苏联参战,战争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标志着二战由初期的帝国土义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新阶段,这是根据战争性质把二战分为两个阶段;也有把二战划分为三个阶段的,从德国进攻波兰到法国的失败为第一阶段,从“英国当时成了纳粹德国仅存的劲敌”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为第二阶段,美国参战至日本投降为第三阶段,这是根据战争进  相似文献   

19.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北向南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并积极准备向东南亚扩张。日本法西斯敢于发动侵华战争,并积极准备挑起太平洋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政府长期对日本推行经济绥靖政策,给日本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支持和纵容了这个战争祸首。本文试图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经济绥靖及其原因做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20.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三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斗争之一.但是,翻开苏联有关叙述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历史书籍、年表、地图一看,他们都把抗意战争结束时间写到1936年5月埃皇海尔·塞拉西出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陷落时为止,把1936年5月至1941年埃塞俄比亚人民长期进行的游击战争和胜利复国的巨大斗争抹掉了.在我国的世界现代历史书中也没有把这段期间的游击战争放在应有的地位.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结束时间应该是1936年,还有1941年?我认为,把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结束时间写到1941年,是符合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情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