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领导文萃》2015,(4):135
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还是周边外交,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韬光养晦"转向了"有所作为"。由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及话语来看,从十八大到今天,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基本形成。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这个大外交战略的核心话语就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  相似文献   

2.
张锡昌 《领导文萃》2014,(12):80-83
正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了只有44个字的建交联合公报。而这44个字却震惊了世界,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承认了中国政府的合法性。法国是率先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中法两国都有求同之心戴高乐将军于1959年1月再度入主爱丽舍宫后,推行戴高  相似文献   

3.
王军 《领导文萃》2011,(9):27-28
冷战结束后,由于复杂的国际与国内原因,中国大众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持续发酵,“民族主义愤青”成为青年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不成熟状态表现在几个方面:夸大民族悲情,为单向的受辱心态所笼罩;主要以情绪来驱动行动;缺乏法治理念和责任意识。要摆脱上述不成熟状态,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4.
<正>自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以来,逐渐将外交原则由原来的"韬光养晦"调整为"奋发有为",这一转向使中国外交面貌一新,但争论也随之而来。其中,焦点之一就是如何看待"不结盟"政策。之所以有种种议论,一方面因为中国政府在有意或无意地放松"不结盟"政策,令观察者的思想出现模糊与分歧。另外,外部的争论也可能成为政策调整的先声。"不结盟"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一项外交政策。这项政策的提出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王小东在2000年第5期《战略与管理》上发表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的长文。这篇文章回应了人们对“中国民族主义”者的一些疑惑。他说 ,“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绝不是所有中国的东西都赞成 ,所有西方的东西都反对” ,“个人权利是目的 ,团结是手段” ,“民族主义不但不反对  相似文献   

6.
<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外交的转型: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乃至奋发有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政治性的区域或次区域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周边而言,区域性大国有:北边的俄罗斯,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印度,东南部的印尼与东北部的日本。这四个国家与中国一道,构成笔者所说的"亚洲五强"。亚洲的格局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这五强的影响。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并且与中国一样属于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又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7.
李少军  乔良 《领导文萃》2010,(24):127-135
<正>中国现在面临两难:为了国家利益,必须进行"权力政治"的互动,特别是发展和使用军力;为了和平发展,又必须尽可能避免其不利影响。基于此,中国应开展三类不同的外交,即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国际体系就像"蜘蛛网",每个国家网在其中李少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8.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进步,推动了外交实践的新发展,并为自身发展谋求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局势和中国自身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是否以及如何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决定中国未来外交走向的重要问题。当下,国内外学界、政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9.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这一战略思想已成为邓小平同志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把握中国外交脉络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是中国外交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熟知的中国"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到现在也并没有过时。"不干涉""不挑战""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输出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可以列出一个长  相似文献   

11.
“天下为公”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主义赵军中国社会改革在90年代必定要因应着世界政治布局的变化而发生重大转变。在以国家整体利益进入世界政治经济角逐的时候,民族主义成为重要的谈论话题也实在不是什么超前、迫不得已或危言耸听的事情。民族主义必定成为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秦德君 《决策》2009,(6):64-65
现代外交本身,或许可以说它其实就是一种“表演”外交或者“行为艺术”外交。当然,表演得得体与否、艺术高下,要看不同政治家们如何发挥他们的智慧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是亚太新秩序的参与者与构建者,而非中国的亚太秩序。一种秩序的建立需要杂糅利益、暴力与正义等三种不同的要素,中国的倡议、方案以及红利只是亚太秩序变革的增量,要改变存量,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努力。"中国秩序"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夸大了中国在亚太秩序中的分量,将中国提出的一些外交主张视为颠覆既有秩序的举动。中国的亚投行与丝路基金被认为是与美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各种反华势力挑战中国,泛起一股新思潮,其主调是隐藏着反华情绪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5.
何谓"小棒外交"所谓"小棒外交"(small-stick diplomacy),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大棒外交"而言。这一概念认为,在处理领海纠纷等问题上,中国目前正大力依靠海监等民事执法船只来维护国家主权,这种做法既使北京避免被指责为"炮舰外交",又可以向对手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体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与"小棒外交"一同被提出的、意义相近的说法,还有"非硬实力""黄岩岛模式""被动式果断"等。"小棒外交"的提法最早见诸报端,是在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2012年4月23日,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美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和吉原俊井发表《南海的小棒外交》一文。文章称,美国及其东南亚盟友"不应只关注那些占据着新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修"和"建"时期,中国显然已不能只是"不"外交,而必须进行"有"外交。无论是"修"还是"建",我们的不变的立场是不接受只占世界人口少数的西方在世界秩序中的主导或控制地位,并致力于世界秩序或全球治理的民主化。"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石中最近一段时间,西方对于“中国的民族主义”的研究似乎已成热点。已经有一些书籍和文章发表,但预定于1996年由M.E.Sharpe出版的《中国的民族主义》(Chi-neseNationalism)肯定是很重要的一本。该书由...  相似文献   

18.
“重返亚太”是美国政府在奥巴马第一任期时就高调宣布的一项重大外交战略。为赢得亚太各国民众对美国战略东移的支持,平衡中国等其他亚太大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奥巴马政府通过开展魅力外交、网络外交和文化外交等方式,在亚太地区频繁进行公共外交活动。由于美国“重返亚太”与中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美国在亚太国家的公共外交实践,对我们深刻把握当今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发展"组织合法性与企业成长"这一学术对话,本文立足中国转型经济背景,基于资源管理理论和制度逻辑理论,实证检验了两类组织合法性对两种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合法性削弱企业的产品创新,但是能帮助企业实现市场扩张;市场合法性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扩张均有促进作用;兼顾政治和市场合法性不利于产品创新,但能协同促进市场扩张。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打开了组织合法性与企业成长研究的黑箱,有力支持并发展了组织合法性的"双刃剑"观点。  相似文献   

20.
《领导文萃》2010,(20):9-10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强调“核心利益”的潜台词,就是希望国际社会能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正式崛起。“核心利益”外交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外交的一次主动出击。外交是原则,但也是艺术。中国“核心利益”外交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能有效地向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