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壁画以它无比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绚丽的艺术驰名世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是我国第一个长期临摹敦煌壁画,并将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发扬光大的专业画家。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为莫高窟作了科学系统的编号;其二,对敦煌壁画作了系统研究,并将这一艺术珍宝向社会作了生动感人的宣传;其三,揭示了敦煌石窟画下藏画的奥秘;其四,推动了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敦煌壁画的动画创作内容日益丰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在国家规划层面构成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敦煌壁画动画创作内容的介绍与分析,探讨创作中的艺术手法,突出敦煌壁画动画创作的长处,并概要指出当前创作中的不足之处和创作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敦煌发现了一些西晋墓画.敦煌早期壁画的部分内容与敦煌墓画中的部分内容很相近;西晋墓画的一些内容直接进入了敦煌壁画;两者的联系还说明莫高窟当时所具有的中原风格,不但是传自中原的南北艺术融合的产物,也是传自西域、印度的佛教艺术风格与敦煌本地的汉晋艺术融合的产物.在空间上、在时间上、在艺术上两者都是近亲,敦煌西晋墓画是敦煌壁画的另一个源头.  相似文献   

4.
赵红 《西域研究》2007,(1):52-56
本文校录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公布的敦煌写本《法华经》残卷,从俗字的角度论证了此写本为古写本的真实性,并从书法、避讳字两个方面对写本时代进行了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早期英国东方艺术研究者格雷从事敦煌艺术研究的背景、经历与成就,认为他对敦煌绢纸画的整理与宣传,对敦煌壁画的断代、风格等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反弹琵琶”形象渊源的探寻研究,通过对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乐舞图像的解读,及敦煌壁画中琵琶功用的多元化发展得出:此种形象是舞伎反手持琵琶做出的舞蹈造型,琵琶在此是作为一种增添舞蹈魅力的舞蹈道具使用,并非“反弹”.  相似文献   

7.
邓亚楠 《晋阳学刊》2014,(6):140-142
敦煌石窟壁画是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线描艺术闻名于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敦煌早期壁画中的线描,从北凉时的粗拙到北魏、西魏的精细,再到北周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线形脉络。其线描技法主要包含了土红线、墨线和白色线3种线条,在传统中国画"以线造型"形式的基础上,受到西域、波斯及印度等以色、体积、光影造型的影响,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8.
敦煌写本功德记文书是研究晚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资料。文章以前人录本为基础,参核缩微胶卷及相关资料,就其中部分字词的释录略作考释与补正,增补者凡23条,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本功德记文书是晚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开窟造像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文章以前人录本为基础,参核缩微胶片及相关文献材料,就文书中部分关涉佛教素材的字句予以校释和补遗,以期利于该类文书的释读.  相似文献   

10.
《太公家教》是敦煌遗书中的教育史料,也是我国唐宋之际广为流行的童蒙读物之一。在敦煌遗书中,《太公家教》写本在石室竟发现有三十六本之多,这是它当时广为普及和影响深远的生动说明。可是,对于《太公家教》一书,我国老一代敦煌学家和令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太公家教》是“童蒙读物”;一种认为《太公家教》是“谚语汇海”和“民间谚语”。还有,老一代敦煌学家对于《太公家教》的录记、跋文等等,尚有疏漏和与实际未合地方。对此,笔者不揣浅陋,也就《太公家教》研究中的诸如写本情况、录文、内容及性质等方面试图做一些考补工作,以期于《太公家教》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敦煌历史上西夏曾两度攻占瓜沙二州。公元1068年,西夏再克瓜沙二州时,将原先瓜沙二州的统治中心由沙州迁移到瓜州。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西夏早期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绘制多延续晚唐五代和北宋的风格,属于学习和借鉴的阶段,发展到晚期民族艺术逐步成熟,在壁画的创造和审美方面越来越多地显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创造:如对莫高窟中历代装饰纹样的借鉴与发展,对唐宋以来“水月观音”形象空灵静谧、超然物外的发展,对文殊普贤变中山水由陪衬向主体背景方向的发展,对传统神话取经故事的演绎与创造,对汉传与藏传佛教艺术的融汇和吸纳等等。除此之外,与敦煌以往的壁画相比较,西夏晚期经变画中界画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无论在空间的布局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上,都呈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成为敦煌壁画发展史中重要的灿烂篇章。  相似文献   

12.
克孜尔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09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石窟寺建筑及雕塑毁坏严重,仅一些壁画保存较好。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3.
《中文信息》2008,(5):111-116
薄荷片推荐:敦煌.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家的圣地.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在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石窟长约160O米.高50米.重重叠叠.密如蜂房。它保留了前后历经1000多年的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的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14.
苏藏敦煌写本 王梵志诗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敦煌学界对王梵志诗的研究,大都限于伯希和、斯坦因劫藏的二十多种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至于沙俄时代劫藏的敦煌遗书内王梵志诗的情况,一直毫无所闻。及至一九六三年莫斯科出版《亚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汉文写本解说目录》(以下简称《解说目录》)第一册问世以后,才向外界透露劫藏敦煌遗书的内幕,其中恰恰包括苏一四五六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卷末题有“大历六年五月日抄王梵志诗一百一十首”,它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王梵志诗写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文献价值。但是,这样珍贵的唐人写本怎么会变成苏联亚洲民族研究所的“敦煌特藏”呢?  相似文献   

15.
敦煌书法源远流长,书写者来自僧侣、清信士等多个阶层.许多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受其启发.数量庞大的敦煌写本因其时代连续、书体丰富而具有极大的书法价值.对于中国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研究而言,具有考古意义的敦煌出土书法作品无疑是无比丰富的宝藏.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敦煌书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敦煌文献对书法史研究的意义,并以敦煌南朝写本书法为例初步构建了敦煌书法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08-113
敦煌写本《汉将王陵变》是晚唐五代时期《汉将王陵变》讲唱的写本,是对某一次特定的《汉将王陵变》讲唱的记录或抄写,也是对《汉将王陵变》讲唱传统的记录或抄写。它为探讨王陵故事在讲唱传统与书写传统之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提供了可能,研究它的口承性及其与书写的互动,以及写本的文本属性,对认识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的生成与文本形态以及拓展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壁画创作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美成 《北方论丛》2000,(4):95-101
肇始于北京机场壁画的中国新壁画运动,二十年间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深化改革而在自我调节中稳步前进,取得了成绩和经验,也有在不足与纰缪。跨入新世纪,在城市化进程中,对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视和建设,将为壁画的创作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作者公共艺术形态的壁画艺术的未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是壁画家、建筑家、环境艺术家和城建管理者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安西榆林窟     
《中文信息》2008,(5):117
安西榆林窟为敦煌石窟的组成部分。俗称万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城西南约70公里的踏实河两岸。该窟现存40个洞窟,东崖32窟,西崖10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  相似文献   

19.
李进兴 《兰州学刊》2009,(9):211-213
西夏瓷器即指在其辖区内生产烧造的瓷器。关于西夏瓷器古文献中不见记载,有铭文纪年的瓷器更为罕见,使人们对其了解甚少,特别是其造型,众说不一,有的专家说源于山西的磁州窑或河北的定窑,也有的专家说源于陕西的耀州窑。文章力求通过对西夏文字的起源、敦煌莫高窟的西夏壁画、榆林石窟的西夏壁画和出土的西夏文物及瓷器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西夏瓷器的造型特征、渊源关系,从而对西夏瓷器的起源、造型,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研究并校勘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公布的敦煌写本<妙法莲华经>残卷,从俗字的角度论证了此写本为古写本的真实性,并从避讳字、书法等方面对写本时代进行了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