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最后一公里”即分销配送环节的流通成本在农产品成本结构中所占比重很大。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以时间作为分配资源成本的依据,通过估计和测算单位时间产能成本和作业单位时间数,来获得成本动因率,再利用成本动因率对各项作业活动进行成本分析。利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对分销配送环节的流通成本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总资源能力的利用情况和流通成本在各作业环节和各客户之间的详细分布,为农产品供应链成本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进而达到有针对性地控制“最后一公里”的流通成本,实现降低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农产品贸易成本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成本是当今研究国际贸易文献的重要课题之一,其研究已经逐步由总贸易成本转向各种产业及其产品层面。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的特殊领域,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贸易成本形式很复杂,分为政策成本与环境成本。政策成本主要是关税、配额及其他非关税壁垒等;环境成本涵盖运输、保险和时间成本。农产品贸易成本是产业层面贸易成本的一种,其将存在于农产品贸易领域的众多阻碍因素简化为一个参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农产品贸易领域的阻碍水平,可以作为评价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措施效果的指标。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着较高的政策成本与环境成本,使得农产品贸易成本表现出与一般贸易成本不同的特点,主要是农产品贸易成本高且降低困难,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巨大,以及农产品贸易成本的效果具有两面性。现阶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下依靠贸易便利化来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可以带来比较多的正面效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减少农业贫困人口。  相似文献   

3.
以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为背景,利用1995~2011年数据系统测算了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组合调整的分类农产品和农产品整体效果,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有效保护率、新要素贸易条件等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效果显著降低,现有农业贸易政策组合可以形成合理、有效保护;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格局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今后在挖掘和提升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整体的比较优势时,依据变动中的比较优势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4.
台湾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台湾农产品近10年来的贸易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台湾农产品整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畜产品和水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台湾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大宗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基本上处于净进口状态;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由比较优势产品逐渐转变为比较劣势产品。  相似文献   

5.
江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以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通过利用RCA和RRCA两大指数定量测算了江西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得出江西在传统优势农产品畜产品、茶叶、水产品、烤鳗、大米等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但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产品不具比较优势,但近年来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基本结论。最后提出了发挥江西农业资源与环境比较优势,提升江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种植业农产品比较优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主要种植业农产品共13种为考察对象,运用农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测算出不同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种植业农产品品种,测算甘肃省不同地区种植业农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并选出既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又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品种作为评价地区的优势种植业农产品品种。该结论对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提高湖南省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农业是正确的,但在竞争农业的时代,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分析湖南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影响湖南农产品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和竞争因素,提出应通过发展科技、创造名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等措施提高湖南省农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分析辽宁农业及农产品出口现状,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生产性指标对比分析辽宁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状况,得出结论:通过RCA指数测算,辽宁的玉米、干豆、中药材、蘑菇罐头等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明显,稻谷和大米、原棉、鲜干水果及坚果、肉类、食用植物油的出口缺乏比较优势;通过生产成本指标测度,辽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在省际比较和国际比较中均占有一定优势,辽宁主要农产品价格总体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机械化水平和灌溉水平有待提高。指出RCA指数无法准确评价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分析农产品,特别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时,应当引入生产性指标,从成本、价格、机械化水平、化肥投入量及灌溉水平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加强产销衔接是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点.从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分工的视角,运用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对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这三类与农户衔接的农产品销售主体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统一的理论解释.结果表明,多样化农产品销售主体的出现,是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分工的状态下,各市场主体比较了产品市场和不同类型劳动市场(生产劳动与销售劳动)的交易效率后,选择不同的剩余权利赖以实现的最优分工组织形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目标定位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产品内分工取代产品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在影响产品内分工的诸因素中,比较优势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文从加工贸易发展的成因入手,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将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定位于劳动与资源密集,技术密集两个方面,并就西部地区如何发展加工贸易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用国内资源成本测定比较优势的缺陷及其纠正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二、三十年里国内资源成本系数 (DRCC)被广泛用于比较优势的分析。该方法通常用于分析某一种具体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 ,因而实际上隐含地假定其他产品的资源成本不存在国家间或地区间的差别 ,选定的汇率正确反映了这种假设。但是 ,这一假设实践中并不成立 ,表明简单运用DRCC的概念实际上违背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本文提出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比 (RDRCC)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用以纠正DRCC方法的缺陷 ,并简单讨论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以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聚与扩散背景下的区域分工形成及演变.由于最初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存在差异,不同产业会向不同地区集聚,从而形成区域分工,进而可以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区域分工均衡;由于比较优势的转变,原先适合该产业形成集聚的区域会变得不再适合,从而会引发产业向其他地区扩散与再集聚,这会引起区域分工的进一步演变.以产业集聚与扩散为基础,通过建立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可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的现代化要求特色农业产品的产业化发展,而相对于东部工业省市而言,我国中西部大部分传统农区在农业的物种资源、自然条件、生产工艺、历史文化等特色农业资源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以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是传统农区提升其在区域分工中地位和作用的关键,这就要从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所必需的农业分工、市场化和产业集群化等三大经济条件着手。  相似文献   

14.
山西主要农产品地区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山西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定和差异分析,验证了山西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山西应当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开放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也是农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结果。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经营基础雄厚 ,名牌众多 ,对我国的农业国际化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和销售应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整体优势 ,实行一体化经营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对中新商品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了研究,证明中国与新加坡在比较优势上存在较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中新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得出结论:基于产业内分工、相似需求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内互补成为中新两国贸易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形成区域比较优势、合理分工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浙江台州农业跨区域产业化经营的考察,发现该区域所形成的一些经营模式与经验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农业跨区域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我国农业跨区域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经济通过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专业化分工进而赋能产业共聚的作用机制。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聚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共聚,专业化分工是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主要传导途径;(2)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的空间共聚促进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研究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共聚的相关研究,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