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旅游地目的地因发展不均衡、利益分配不均匀普遍存在相对剥夺现象,尤其是受旅游发展影响最为严重的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体验更为强烈,甚至导致多元利益主体间的旅游冲突事件,但学界却缺乏对其相对剥夺感生成的应有重视。围绕旅游地居民为何生成相对剥夺感以及如何生成相对剥夺感两个主要问题,以磁器口古镇四个社区为例,对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生成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相对剥夺感生成的诱发情境源于公平理念、社区契约意识及价值预期三个方面。相对剥夺感的生成建立在人们对自身相对处境认知状态改变之上,源于人们“实得水平”与“应得水平”的比较差异。相对剥夺感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三元世界”获得正当性及损失非法性的失控感和失效感,是人们对自身相对处境危机应激状态下的心理价值补偿。  相似文献   

2.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了基本心理需要对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意愿的影响机制模型,并运用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能够降低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意愿,相对剥夺感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非制度化维权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抗伤害信念在相对剥夺感与非制度化维权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对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行为的防控,可以从工作设计与组织情境管理入手,提高农民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降低其相对剥夺感,从而降低其参与非制度化抗争意愿。  相似文献   

3.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构建绩效考核公平感对反生产行为产生影响的理论模型;以新生代员工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258个有效样本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统计回归结果表明:绩效考核公平感对新生代员工反生产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心理契约违背在绩效考核公平感对组织指向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而在对人际指向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中不存在中介效应。组织可通过完善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高质量的雇佣关系等方式降低新生代员工的绩效考核不公平感和心理契约违背感,进而从源头上降低反生产行为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家庭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综合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两类模型,比较分析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对剥夺因素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抑制作用,社会救助则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促进作用;比较而言,社会救助的社会公平感促进效应更为稳健。其具体表现为:较之城市社区困难居民,城郊、乡镇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低,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更低,相应地,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高,城郊、乡镇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次之,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低;较之未获得社会救助的城乡困难居民,获得过社会救助的困难居民更有可能发生社会公平感,且社会公平感水平更高。正所谓,不患贫而患无助。缩小层际差距、促进阶层融合、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提升社会公平感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相对剥夺感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和人格特质等视角,探讨了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相对剥夺感、核心自我评价、心理契约违背与建言行为关系间的结构模型。通过相对剥夺感量表、建言行为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心理契约违背量表对392名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相对剥夺感与建言行为呈负相关关系(r = ? 0.35,p < 0.01);核心自我评价在相对剥夺感与建言行为间的调节效应显著(β = ? 0.18,p < 0.001);心理契约违背的中介效应也显著(总效应c = ? 0.28,p < 0.001,直接效应c′ = ? 0.20,p < 0.01)。因此,核心自我评价对相对剥夺感与建言行为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心理契约违背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可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征地拆迁所涉利益巨大,农民从个体理性出发,想通过做钉子户获得更多利益。政府在征地拆迁中制造的政策性空间、寻租性空间以及操作性空间,为农民从想做“钉子户”到成为“钉子户”提供了可能。同时,政府为了更好完成拆迁的一些策略反而增加了拆迁户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拆迁户争当钉子户的行为。农民的公平观更多是基于村庄横向比较的相对剥夺感,这对征地拆迁补偿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重视农民的相对剥夺感和公平观,并由此制定拆迁补偿政策、从国家治理层面压缩钉子户产生的空间是治理农村征地拆迁钉子户的有效途径,这从国家反腐向基层深入后征地拆迁中钉子户得到了有效抑制的现实结果得到了验证。同时,村委是把“双刃剑”,需要谨慎把控村委在征地拆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心理和谐量表和自编有效的社会心态问卷,随机分层抽取重庆市13个区县1 544名民众进行调查,以检测民众社会心态对其心理和谐的影响.结果发现失地民众和移民的心理和谐水平显著低于普通民众,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生活满意感都显著低于普通民众;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心理和谐水平高于其他民众,他们在生活满意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和政府信任感上显著高于农民、农民工和无职业者;高收入者的满意感最大,低收入者压力感最大,中等收入者问题感最大,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的社会公平感和安全感都较低,且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城市、城郊、乡镇与农村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安全感都较低,且四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社会心态是心理和谐的显著预测变量,而其中民众的生活满意感、对政府的信任感和社会问题感是影响心理和谐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4年“城乡居民社会调查”数据,从微观与宏观层次分析了农民工的公平感,并从实证角度检验了其影响因素及社会心理后果。分析发现:农民工的宏观公平感要高于微观公平感;两类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微观公平感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与老家居民或城市居民的比较优势均能提升其公平感,而宏观公平感有赖于日常生活体验,感知社会距离越大公平感越低。以冲突感为指标考察农民工公平感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发现微观和宏观公平感均会有效缓解社会冲突感,但影响力不同,并且宏观公平感在微观公平感与社会冲突感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农民工的公平感与社会冲突感之间有密切联系,公平感的下降往往会带来社会怨恨和冲突的增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因此,应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公平感及社会心理后果。  相似文献   

9.
相对剥夺理论为解释旅游地居民冲突行为提供了新视角,但现有研究多将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笼统视为一个整体,忽视了构成其组成部分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细化分析,二维度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特征属性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以江西省婺源县7个乡村旅游社区为案例地,探讨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总体特征、差异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居民产生了较高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且群体层面大于个体层面;不同人口学特征(所在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来源、旅游生意的技能和知识、家庭住址和旅游区的距离)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均存在差异;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形成机制因其比较对象不同而不同。本研究为有效干预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提高居民对社区旅游的认同和支持、完善乡村旅游地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
拆迁中的困难群体既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也是心理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矛盾心理、对当前所失去的而产生的恐惧与紧张、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生存安全感的缺失等。分析产生的原因,既有行政权力行使不当、拆迁补偿不公平、拆迁工作不透明等外因,也有其自身方面的原因。因而要及时给他们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扶助措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消除疑虑心理;依法拆迁,增强群众的信任感;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消除群众不满情绪;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建立心理干预机构,消除被拆迁户的相对剥夺感;建立以社会参与为主导的民间救助网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发展面临着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的困难和问题,"无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一种新形式。从冲突的起因、演化及其双方关系来看,"无直接利益冲突"仍属利益矛盾,排斥性增长方式是导致这类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包括权利不平等和规则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导致利益相对受损群体扩大并产生相对剥夺感,社会结构失衡造成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形成利益对立。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应以包容性发展为基本理念和原则,在必要而适度的经济增长中持续改善民生并优先保障弱势群体权益,重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并坚持多元利益共容和改革成果共享,扩大公众参与以疏通利益表达和沟通的渠道。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站(SNS)使用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以712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公正世界信念能显著调节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直接效应以及相对剥夺感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在低公正世界信念群体中都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但能够深化社交网站使用影响的相关研究,而且对合理健康的社交网站使用和积极社会心态引导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全国女性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剥夺感、社会资本和权益保障水平四个方面对女性农民工维权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绝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参加社会组织的数量以及社会关系中的家人亲戚与老乡工友变量对采取维权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在维权选择方面,出生于1979年前、受教育程度较高、非群众身份、低绝对剥夺感以及签订劳动合同的女性农民工倾向于采取制度化的维权行为。进而建议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完善劳动制度、改善劳资关系引导女性农民工制度化维权。  相似文献   

14.
腐败治理工作成效是影响民众获得感的关键性所在,外部反腐成效如何具体影响和转化为民众反腐获得感,已成为亟需回答的现实命题。通过构建“反腐工作成效—民众反腐获得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实证数据对反腐工作成效与民众反腐获得感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腐败治理的“客观状况”对民众反腐获得感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加大反腐力度会对民众反腐获得感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差异化的廉洁价值观念更是会影响反腐工作的整体效应。而且,纵深推进反腐工作能够提升民众社会经济地位并改善民众的公平感知,有助于提升政府民生服务回应力,进而起到保障和增强民众反腐获得感的现实作用。因此,为进一步保障和提升民众反腐获得感,政府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以民众的实际需求为抓手,精准化反腐工作“供给”,保障民生事业有序开展,全面提升政府廉能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层级回归研究方法,研究了资源依赖不对称性对应急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源依赖不对称性对应急合作关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正式契约和关系契约公平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合作经历对资源依赖不对称性和关系契约公平感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但合作经历不调节资源依赖不对称性与正式契约公平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改革时期是民众心理产生剧烈震动的时期,加强民众心理调控,对稳定民心,稳定社会局势,促进改革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民众心理调控的几个主要问题:提高民众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增强民众对改革的心理安全感和公平感;调整民众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发挥政策的心理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7.
外出务工对农村居民主观健康产生了直接促进作用,而对居民生理健康的影响则表现出明显的间接促进效应。收入相对剥夺对农村居民主观健康和生理健康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外出务工显著削弱了收入相对剥夺因素对个体健康的不利冲击,且能够通过缓解收入相对剥夺,进而改善生存型消费和主观收入地位来促进居民健康。分群组估计结果表明,外出务工对农村居民收入相对剥夺及健康的影响会因性别而呈现出异质性。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缩小不合理的健康差异,未来的公共政策设计应聚焦于改善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和就业质量,扩展增收渠道,并针对性别差异优化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调节与健康促进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迁移心理学与多维视角的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借助湖南省农民工流动调查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心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参照点依赖、从众心理、风险偏好、动机、态度、相对剥夺感与公平感中,以城市人为参照点更易产生市民化意愿,从众心理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存在负向影响,公平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环卫工一直是被民生话题所提及的底层弱势群体,环卫工的劳资冲突也引起社会关注。基于湖南和上海环卫工的数据,从微观心理角度研究环卫工的职业认同,发现环卫工职业认同度低,组织公平感不高,社会排斥感强;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环卫工组织公平感对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排斥感显著地负向调节这一过程。提高环卫工职业认同需要从组织内改进组织公平和组织外提高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20.
利益格局变迁与非直接利益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冲突是引起现代社会冲突的两种基本因素之一,阶级意识(阶级认同)是阶级社会中从阶级矛盾到阶级冲突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平感是现代社会冲突行为发生的主要中介变量。当今中国群体性事件增多折射出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特点,反映出利益相对剥夺感群体由对物质利益分配的不满转向对社会公平公正价值理念的怀疑,直接削弱统治“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