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企业流程再造” (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 ,简称BPR)曾经风靡西方国家。据资料显示 ,约有 70 %的美国大企业进行过这种流程再造。企业流程再造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行为方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 ,受到企业的青睐 ,我国有近千家企业加入了“再造”的行列。然而 ,企业流程再造风险很大 ,在美国 ,约有 80 %的企业流程再造是失败的。在我国 ,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效果也令人堪忧。悲观者认为 ,国内实施BPR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乐观者也认为其成功率不到 2 0 % ,企业流程再造中的严重风险 ,已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造成企业流程再…  相似文献   

2.
业务流程再造是一个近年来十分流行的管理概念,它主张改变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以流程为核心,全新设计,重新组织经营模式。再造的新流程不仅使企业能够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竞争环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对组织架构、管理控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对流程再造进行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分析了它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并以采购流程为例,结合成功改造案例,具体说明了流程再造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企业再造思想及其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民  李非 《学术研究》2006,(12):52-57
本文在分析传统管理模式及其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分析了企业再造思想及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企业再造思想及其发展路径的四种选择:组织内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内管理流程再造、组织内组织思想再造、组织间流程再造。  相似文献   

4.
陈春明 《北方论丛》2003,(6):115-117
企业再造工程是对前人关于流程管理思想、组织管理思想以及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管理理论的一种集成,并把企业流程作为集成平台。从现代组织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对企业再造工程进行的剖析,有助于我们研究企业再造工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企业流程再造(BPR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它的提出使得 200年来一直主宰着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受到了严峻挑战,被称为管理史上的又一次革 命。这一理论传入我国后,许多企业开始尝试进行流程再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BPR理 论内涵的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应用BPR理论的实施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为企业实行流程再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业务流程再造是1990年由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首次提出,并迅速风靡世界,文章通过对海尔流程再造和松下电器V字回复的实践进行对比,以总结出中国企业在流程再造中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企业流程再造对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新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和咨询专家哈默(M.Hammer)和詹比(Champy)提出著名的企业流程再造理论,该理论一经出现,便形成一股对旧的管理模式的冲击波。这个理论抛弃以分工论为基础的“游戏规则”,针对企业的作业流程和组织结构提出了重新设计的构想,同时对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培养目标甚至培养体系本身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企业流程再造的基本内容何谓“企业再造”,哈默和詹比将此定义为:对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采取行动加以彻底的改革,以求迅速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  相似文献   

8.
业务流程再造及其实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业务流程再造在企业如何具体实施?本文从理论和操作两个角度提出,首先要找出需再造的关键流程,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系统改造法或全新设计法进行再造,并通过建立流程管理体系,使新流程的运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信息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分析入手,引出了对我国艺术设计业存在的问题、成因、对策的分析讨论。文章在分析了我国艺术设计业存在的问题、成因后指出,用信息技术对目前的艺术设计作业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将是我国的艺术设计业必然的选择,而流程再造也正是信息技术对艺术设计进一步产生全面而深刻影响、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开创艺术设计新时代的切入点。在未来需要进一步进行的工作是对流程再造的三大步骤“更新观念、再造流程、创新产业”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采购管理环节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某制造企业的采购模式及其采购业务流程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六西格玛方法中的ASME、鱼骨图和失效模式分析方法对采购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关键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然后,对关键问题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优化并得出新的流程,并通过对业务流程再造前后的对比分析评估其流程优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企业的实际出单时间得到了显著减少,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银行再造是金融领域竞争的产物,它要求对银行传统的工作结构和工作方法进行根本性变革,其中也包括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文章从银行再造的内涵和核心策略出发,对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变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政府流程过程中,重点把握好思想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组织问题、制度问题、流程问题、驱动问题和保障问题的解决,应该是路径选择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路径设计的主要依据。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利用客户关系管理(CRM),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整合政府流程再造有关信息资源,梳理当前政府流程再造的8种路径,设计和建立一套意识再造——环境诊断——资源重配——组织重塑——制度创新——流程优化——绩效驱动——技术、安全保障的渐进性路径选择体系,成为初步创建其路径选择理论框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实现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难的根源在于传统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治理结构及其治理框架进行流程再造,即构建一个包括市民、社团、摊贩、社区、城管、政府6种力量为一体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以促进摊贩经济、城市市容与百姓生活之间的相容和和谐。  相似文献   

14.
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及其法律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麻新平 《河北学刊》2002,22(3):84-87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加入WTO的背景下,企业信用缺失问题日益突现出来,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重整企业信用已经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本文全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加快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分析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主要制约因素入手,提出了促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思路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孙玉淳 《学术探索》2013,(10):51-55
银保业务曾经推动了寿险业务规模的迅速攀升,但随着金融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受制于各种因素,近年来银保业务持续下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寿险公司自身经营管理以及渠道合作模式等存在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寿险公司要走出发展困境,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银保业务的自身定位,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银保合作模式,升级银保产品、深化客户开发、优化网点经营将成为银保模式转变的重要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商业模式的性能是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实例证实,但商业模式到底如何对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产生影响?尤其是,商业模式的成型过程如何组成,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什么?迄今人们知之甚少。在容器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商业模式成型的两阶段理论,归纳了商业模式蓝图成型阶段和规则成型阶段的问题、路径和成果。提出了商业模式实质构成元素—规则成型的三种途径(T-L-M)。根据商业模式成型影响因素,提出了商业模式类型划分方法,并提出一个描述商业模式从小到大的演变路径模型。  相似文献   

17.
对近代租佃制的认识关乎传统农业经济的顺利转换。以往租佃制被视为地主经济乃至封建制度的基本要素,而超越这一叙述框架并展开技术分析,却可发现其本土色彩浓厚的独特构造:从租佃制的形态看,租佃比例和地租率反映了土地占有权和收益权的分割,而一田多主则体现了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权利的复杂化;从租佃制的功能看,租佃经营不仅是一种组合各类要素的生产方式,更是以土地为中介的资金运作方式,发挥着现代金融工具产生前的财富保值增值功用;从地权构造的内涵来看,无论是权利的类别与主体,还是权能大小、时间长短、交易和衍变过程,租佃制度具有相当大的弹性,是与中国实际相适应的反映生存智慧的产权形式。  相似文献   

18.
企业管理艺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管理成败的影响因素很多,它不仅取决于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而且更关键的决定因素是人。企业管理者必须积极深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容、方法,才能有效地实施现代管理,使企业与职工形成良好的人性化关系,形成企业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中国企业才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studies which directors of the largest corporations forming part of the Israeli business groups accumulated directorships within the groups between the years 1974 and 1988.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directors within business groups who accumulate directorships and those who do not, and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directors who joined additional boards, questioning who gets ahead in terms of three components of social capital: organizational positions, elite positions, and social networks. The study uses logistic regression to discern which variables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being invited onto an additional board within the business groups and the likelihood of getting ahead. The findings strongly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organizational position of directors, more than their elite position ties and social networks,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of who will join additional boards and who will get ahead. The article is conclu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sever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relativ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pos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