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8,(4):125-132
《国朝三家文钞》是一部由宋荦、许汝霖合作编选的古文选本。其编选动机既是"表章"亡友,也是歌颂清朝"文治"、改善江南世风。《文钞》的编选标准是"精纯古雅",这是宋荦此时期个人的古文宗尚,也与朝廷提倡的文风一致。此选本所提出的"国朝三家",是对清初文坛格局的合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政治权力的介入、选家及文评家的阐扬、进入文学史教材的优势等因素对"国朝三家"经典地位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汉学"兴起过程中,汉代的伏生与郑玄两家《尚书》经说重新受到重视,先后形成了以"宗郑"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一派和以"师伏"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一派,两派之间发生了多次交锋,可称之为清代《尚书》学中的"伏郑之争"."伏郑之争"涵盖了《尚书》学的文献层面、 经说层面及相关经说史料的性质归属层面等,其产生原因与清代经学重视师法家法的整体风气及今古文经学背景下学术风尚、 学术背景改变密切相关.清代《尚书》学"伏郑之争"不是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历史重现,而是清代学者在新的知识背景及历史语境下对两汉《尚书》学的阐释与重塑,其背后牵涉到的学术背景、 政治环境与现实诉求都与汉代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萧统《文选》将班固《两都赋》置于赋类之首,从此,班固《两都赋》作为京都赋的经典代表地位得以正式形成。然而,《两都赋》被确认为经典有个较长的过程。南朝刘宋之前,《两都赋》长期被忽视,尤其在左思《三都赋》问世之后,重《二京》《三都》轻《两都》的审美差异化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存在于注释学与总集编撰领域。萧统《文选》编撰之前,《二京赋》《三都赋》注释均有数家之多,而《两都赋》却一种注释本也没有。萧统《文选》将《两都赋》置于“京都”赋之首,是符合萧统总集编撰的皇家立场的。萧统以编撰总集的方式进行“文章之道”的确立、引导与示范,班固《两都赋序》强调“宣上德而尽忠孝”,这契合了萧统编撰《文选》的政治目的。随着文选学在隋唐时期的形成,陆续出现的《文选》注释成果,改变了《两都赋》在注释学领域受冷落的状况,巩固了《两都赋》在京都赋范围内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4.
许结 《浙江学刊》2003,(6):110-118
汤稼堂指导编纂并审定的《律赋衡裁》刊刻于清乾隆 2 5年 ,是清代重要的律赋选本 ,其中汤氏撰写的“例言”8则及“余论”48则 ,尤为清代学者引录的律赋学文献 ,然因汤氏文名不显与兹书流传未广 ,有关《律赋衡裁》与汤稼堂对赋学研究的贡献 ,至今隐而未彰。考察汤氏《律赋衡裁》的理论贡献 ,要有数端 :一是律赋史观的确立 ;二是律赋“尊唐”艺术观的初成 ;三是以句法为中心的律赋批评体系的建构 ;四是书中余论部分为目前所见清代最早的赋话形式。而观其对清代律赋学的影响 ,又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即首开独立的律赋批评以及其“尊唐”艺术观启导清代律赋批评之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5.
伏俊琏 《社科纵横》2005,20(2):150-151
敦煌遗书中有两篇《燕子赋》,学术界通常以(甲) (乙)区分之。甲本以四言为主,乙本则通篇是五言诗体。这两篇同名作品都是写燕雀争窠的,因而往往给人以风格相似的错觉。其实这是两篇风格迥异的作品,本文分别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教务杂志》"译名之争"的传播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教务杂志>中的"译名之争".从传播中符码转换的维度考查发现,为了使传播得以达成,传教士大多致力于确认哪一个中文符码更能引起中国人与传教士间共同的宗教(及语言)经验.从传播中学习的维度切入则发现,传教士要想让中国人接受准确的G0d观念,就需要保证刺激→反应结的孤立性,共同经验的存在反而会引起反应的含混.然而传教士也发现,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会弥补符码选择的不足.译名争论中的这些现象启发我们留意传播中存在的操控的可能性,这为灵活干预文化传播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淑岩 《求是学刊》2013,40(5):135-141
乾嘉时期,蒙古族诗人、国子监祭酒法式善积极主持诗话编选活动,历时20余年编订《梧门诗话》十六卷,是书收录诗人、诗作数量多、地域广,且无门户之见,兼收众长,在这一时期的诗话中,颇具特色。长期而广泛地编选《梧门诗话》,为法式善在文坛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为其在乾嘉时期北方诗坛盟主地位的达成构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9.
"四相簪花"是与金带围相关的著名典故,韩琦、陈升之、王安石、王珪四人都先后位至宰相,作为芍药著名品种的金带围因此成为吉祥富贵的征兆。清代馆课赋以"金带围"为题前后持续百余年的时间。由于"四相簪花"的富贵气象与神奇巧合,这批馆课赋往往以金带围为吉祥富贵的征兆,翰林文士以此寄寓了对自身显宦荣通的憧憬和国家富贵太平的愿望。清代馆课赋常有同题不同时的现象,但《金带围赋》时间持续之久为它题之赋所不及。百余年间馆课赋反复以"金带围"为题,既与金带围自身的物象特征及由"四相簪花"赋予的意象意义分不开,也与馆课赋的颂扬本质有关。"四相簪花"所蕴含的吉祥富贵意义契合了大一统王朝下翰林文士的创作心态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王昕 《求是学刊》2008,35(4):106-112
清代白话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对说书程式进行了多方开掘,对说书情景的戏仿是成就独特的一点,<儿女英雄传>用叙事层次的颠倒内化了小说评点功能;作者变成人物进入故事层,由说书人对其叙述过程进行评价.作书人形象的出现使限制叙事更自然.评点式叙事降低了叙述的权威性,用评点家的"文法"标注出小说的大结构.小说将读者熟悉的通俗文学经典中的故事和人物拆解变形,作为组成情节的模块,以表达作者批评意见以及反讽的意味.重复叙事因小说独特的时间结构而来,解决了线性结构与立体的时间和人物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12.
邹春秀 《求是学刊》2012,39(3):110-115
清人李祖陶的《元遗山文选》是其所编《金元明八大家文选》之第一家,也是第一部元好问文选.该书继承了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之编选标准特色,首次对元好问文进行了广泛的选择和点评,使后人得窥元好问文的概貌,意义重大.该书所选篇目约为元好问文的三分之一,在兼顾各种文体的同时,倾向于采录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对所选篇目皆予以评点,条目众多,长短不一.评点内容丰富,而以论人论世、谈诗论文者为多.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批点<西厢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批语自成理论体系和自具理论深度,尤其是他在为<西厢记>辨淫这一点上论述的深度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人,金圣叹以莺莺作为<西厢记>第一主要人物,抓住了理解该剧人物关系与情节开合的关键所在,他在分析<西厢记>的艺术审美成就时能金针度与人,为人们阅读理解<西厢记>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但是金圣叹批点<西厢记>时以文律曲过于案头化,未得场上搬演之三昧,此外他的批点具有较浓厚的虚无与宿命色彩,这是<金批西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说和秦可卿的卧室意象不仅昭示着<红楼梦>人物形象的谱系渊源,而且作为<红楼梦>的写情策略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内在肌理中.大观园的世界也是一个正邪两赋的世界.在<红楼梦>的神道设教叙事策略中,秦可卿这个人物远远超越了道德层面,具有写意的特征,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时其关注焦点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生命本身.正邪两赋的历史谱系在小说中一直被当作贾宝玉和群钗情感世界的祖先和偶像,成为<红楼梦>情节设计和人物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展示大观园诸艳的情缘体验.<红楼梦>并不是一部通俗小说,而应该是一部抒情体小说.诗性叙事,是<红楼梦>叙事上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吴从祥 《唐都学刊》2005,21(2):127-130
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是一篇富有艺术创新性的作品。其艺术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用叙事式叙述模式取代传统京都赋组合式叙述模式,使全文线索清晰明了;用写实的手法取代前人求真尚实的做法,生动地再现了灵光殿的真实面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主体的介入和主体感受的流露使该作品更具真实性和感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前人诸说的基础上,由《鵩鸟赋》文本出发,参考相关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材料,综合考虑汉初所行历法、长沙地理位置、鵩鸟生活习性等因素,确定《鵩鸟赋》中鵩鸟入舍的具体时间为公元前173年6月1日 (汉文帝七年四月孟夏庚子) 长沙当地17时至19时14分之间 (北京时间17时28分至19时42分之间).贾谊《鵩鸟赋》当作于鵩鸟入舍后不久,也在汉文帝七年四月左右.以这一时间点为中心前后延伸,结合相关材料进行校正,可以重新勘定贾谊年谱,缩小贾谊作品和生平系年的时间偏差.  相似文献   

17.
李善在注《文选·长笛赋序》时推测枚乘作有《笙赋》.这种说法曾一度为学界所认可,直到程章灿、张巍对此提出质疑,并认为枚乘所作可能是《琴赋》,即《七发》中写音乐的那一段.然其论并不完善,也留下了一些未能解释的问题,故仍有必要进一步申说.而通过再次辩疑,并结合先秦两汉文本的传播情况来看,马融《长笛赋序》中所指可能确实是《七发》中有关"琴"的部分,只是这部分内容还应在傅毅作《洞箫赋》后,从《七发》中分列而出,并被冠以《琴赋》之名单独传播过.  相似文献   

18.
东海散士是日本明治年间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政治小说作家。他作为藩士后代,经历了亡国之恨的悲痛;他两次长时间游历国外,视野开阔。他的政治思想具有国粹主义色彩,主张国权胜于民权。《佳人奇遇》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在东、西方世界冲突,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政治改革的阔大背景中,以“救亡”的眼光看待日本的出路,审视日本现实。在艺术表现上,《佳人奇遇》最突出的特点是华丽高雅的汉文体和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百谪不屈道守直佩仁义——王禹偁《三黜赋》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文丰 《学术交流》2006,(7):144-146
历代遭遇贬谪的文人往往用诗、文的形式,描述其困窘之境,抒发其愤懑之情,表明其忠义之心。王禹的《三黜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赋作开篇点题,概括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一种愁苦无奈的情绪,也是对统治者的无情控诉。其间,用一句对第一次的贬谪结局作了交代,之后再用一句向第三次贬谪的情形自然过渡,从而使文章浑然一体。赋作下半部分,开始的“於戏”一声,尽蕴难言之隐,彻心之痛,而在结构上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用大量事典和语典,阐述自己对于三次遭贬谪的反思。《三黜赋》是王禹“穷”时的心声,是用血和泪写就的精神熠耀、至情至性之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