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臣注《文选》曹植《七哀》诗题下吕向注:“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李善注意到王粲的《七哀》诗当排在曹植作品之前,吕向当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在解题时必然尤其注重王粲之作。我认为,吕向的解说很可能由概括王粲《七哀》(西京乱无象)而得。他据开头两句,说诗人痛国家不幸、愤贼臣为患;据三、四两句,说诗人感于乱离、怨离京华而走远郡;据“出门无所见”至“何能两相完”一段,说诗人因耳目闻见而哀;最后六句被视为“口叹”、“鼻酸”之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的诗人大都爱好赋,善写赋,创作出不少传世之作。曹植自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也说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王粲、徐干是当时颇有名望的赋家,他们的许多赋作受到称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相似文献   

3.
<正> 曹操是汉代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诗人。他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虽只有二十几首,但它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慷慨激昂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陈沆《诗比兴笺》云:“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方东树更推尊曹操是  相似文献   

4.
王粲生平、创作中两个问题的考辨王怀让王粲是文学史上建安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被刘勰称之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是文学史上久为传诵,很有影响的名篇。关于王粲离长安去荆州的时间和《七哀诗》第一首的创作时间问题,是王粲生平和创作中的两件大...  相似文献   

5.
对曹操诗歌的评价,也和对其人的详价相似,毁誊纷纭,贬之者列为下品(钟嵘《诗品》),誉之者认为“上继变雅,无篇不奇”(陈源《诗比兴笺》)。本文试图以发展的观点,对其现存的全部诗作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勾勒出诗人创作道路的轮廓,对其不同阶段的诗歌创作做出比较切实的评价。对曹诗是否有人道主义精神、曹操是不  相似文献   

6.
汉代及六朝的文人们,常有这样的现象,对于他们十分重视的题材,往往同时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来表现,而不嫌其重复。如赵壹写《刺世嫉邪赋》时,于篇末又托秦客与鲁生作了两首抒发同样思想感情的五言诗。蔡琰于五言《悲愤诗》之外,又有《胡笳十八拍》。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之时并有诗,于《归去来兮辞》之外,又有《归园田居》诗,等等。王粲亦复如此,在他写了《七哀诗·荆蛮非我乡》之外,又写了抒发同样思想感情的《登楼赋》。  相似文献   

7.
论刘桢     
一建安七子之名来自曹丕《典论·论文》。但孔融比曹操还大两岁,胡应麟认为:“文举自是汉臣,与王、刘辈迥异,列之邺下,其义未安。”(《诗薮》)《王粲传》里也未列孔融,所以实际上只能算是建安六子。曹氏父子罗致这些文人,或以之夸示文苑之盛,或以之代行书簿之劳,或以之交流文章乏乐,主要目的不在培养干练之士为政治效力。吴质与六子同时,就曾说过:“凡此诸子,于雍容侍从,实其人也。若乃边境有虞,群下鼎沸,军书辐  相似文献   

8.
木斋 《齐鲁学刊》2005,(2):71-75
王粲《七哀诗》三首和《杂诗》都是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作品。他在建安十四年之前的现存诗作,都是杂 言诗和四言诗;而其现存的五言诗作,全部是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作品。王粲建安十四年之前的四言诗作尚属汉音, 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五言诗作则纯乎魏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大体上来说,从建安十四年至十六年是"汉音"与"魏 响"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东吴与西蜀一直是块空白,这与争奇斗妍的建安文学,恰形成强烈的对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文拟作一些探讨。一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曹操延揽的人比孙权、刘备要多。仅《王粲传》就录有二十人,合他传所载有作品传世的,共约四十多人。今天还有存诗的,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约十九人左右(正始文学代表如何晏等还不算在内)。其次要数东吴了,据《吴志》,能属文辞者,前后期算在一起,大约有张敦、张绌、薛综、鲁肃、陆景、胡综、诸葛恪等十余人。  相似文献   

10.
《苦寒行》是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征讨在壶关的高斡时所作。诗里有这样一句:“思欲一东归”。 笔者所见到的各家关于“东归”的注解大都是说诗人曹操想回他的故乡谯郡,我以为是不妥的。从载有壶关和亳县的地图上可以看清两地的地理方位:由于两地的经度距离近而纬度距离远,形成了一个东南、西北方向的对角。如果曹操从西北方的壶关,回到东南方的谯郡,叫作“东归”,实在牵强得很。再说,作为当时全军最高统帅的曹操,为什么忽而想起要回他的故乡谯郡呢?其实,“东归”是在用典,有《苦寒行》中的“悲彼《东山》诗,……”为证。《东山》中有这样两句:“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苦寒行》中的“东归”是“我东曰归”的简缩,它脱胎于“我东曰归”。且“东归”和《东山》  相似文献   

11.
<正>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人论《诗》,把握诗的特质,发掘诗的真谛和艺术精华;学者论《诗》,学识渊厚,眼光犀利,考索赅博,立说翔实;战士论《诗》,思想激进,以科学和民主涤荡封建经学和陈腐观念的积垢。闻一多兼得三者之长,成为现代《诗经》研究大师。闻一多的《诗经》研究著作,除旧版《闻一多全集》已刊十种和早已佚失的《诗经长编》外,据其女儿闻(惠羽)钞录,北京图书馆存闻一多治《诗》遗稿尚有:  相似文献   

12.
在《诗》学史上,以本末论的观点论《诗》,为宋之大儒欧阳修所首创。其论《诗》,谓《诗》之义不出四类:诗人之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经师之业,并依据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区分为本和末。在他看来,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才是《诗》义之本,而太师之职则为《诗》义之末;至于经师之业则有本有末,能求诗人之意且达圣人之志者,则为经师之本,但若仅讲太师之职且妄自为说者,则为经师之末。这一精辟独到的观点,不仅为欧阳修的《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为了宋代《诗》学怀疑思潮的理论依据,并促进了宋代《诗》学诠释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有的著作认为著名玄学家王弼是今河南省焦作市人,这是不对的。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云:“会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此山阳乃指山阳郡,属于兖州而非河南。考王弼乃王粲之侄孙。《魏书·王粲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王粲年四十一卒,他的两个儿子被杀,无后,以族兄王凯之子王业嗣。故《魏氏春秋》云:“文帝既诛粲二子,以业嗣。”(《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王业就是王弼的父亲。王粲的祖父王畅,曾祖父王龚均山阳高平人,《后汉书》并有传。王龚,顺帝时为太尉,王畅,灵帝时为司空,故《王粲传》谓“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其世系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吕艳 《齐鲁学刊》2005,(2):76-79
《三良》、《七哀》深契王粲感伤性格,是王粲人生的诗意言说。王粲人生的光点在于前期悲壮的悯世与 有为追求;后期效命曹氏,惶奔仕途,建安理想渐渐淡化,他对文学侍臣的处境虽有自觉的认识,并因此而痛苦,但 更多的是对这种生存环境的无奈和认同。《三良》、《七哀》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极深极痛的悲哀情绪。  相似文献   

15.
刘希夷诗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夷是初唐时期一个颇有影响的诗人。其生平行迹,见于《旧唐书·文苑传·乔知之传》:“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三,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等,皆有记述。概其一生,不拘常检,虽才情高迈,却遭逢奇赛;虽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但体势与时不合。其《白头吟》一诗,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句,据说因这两句诗引起了来之间的妒忌,最后为来所害。此说虽属传闻,但希夷之死于非命,恐与其放荡生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粲诗赋光耀千古,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中国赋文,也影响了朝鲜朝文人,朝鲜朝中期文人李安讷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李安讷以王粲作品为载体,引"王粲赋"、"登楼赋"典故和化用王粲赋句入诗,撰写仿作《次王粲登楼赋》,成为朝鲜朝"和粲赋"中一面重要的旗帜,推动了王粲赋在朝鲜朝的传播.故探讨李安讷对王粲及其赋的接受对中朝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边塞征战之事为题,并非盛唐诗人的首创。早在汉代乃至更早,就已有了《出塞》、《入塞》等横吹曲。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从军征戍等名目为诗题者亦代不乏人。但这些诗篇或题意分离,或内容贫乏,甚至陈陈相因地仿制、模拟,未能集中反映征战生活和边塞风貌。它们零星地散见于诗歌史上,并不足以构成一种专门的类型。只有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诗人们在时代精神的鼓荡与感召下,对戎马弓刀有了切身的真实感受,或借乐府  相似文献   

18.
李白《关山月》诗之源流所自,《李白乐府探源》一文曾作过探讨,谓此诗乃“拟齐梁体”,且举齐梁诗人所作《关山月》诗句数例为证。本文则进一步认为,《李白乐府探源》所举之例,可视为李白《关山月》诗之远源;而其近源,当为初唐诗人崔融之《关山月》。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两诗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曹操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时代,还是一个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时代。曹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十分不满,他在《度关山》与《对酒》两首诗中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其基本模式和特征是:君贤臣良的分封制政治格局;和谐有序的官民关系;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公平允当的刑罚措施;谦和礼让的社会风气;等等。曹操的理想国模式与"礼运大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对儒家大同社会的简单复制,其中也有对道家、墨家和法家学派思想观点的取法和吸收。曹操的理想国模式是以儒家思想为基调,同时吸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观点,最后熔铸形成的一种综合体。  相似文献   

20.
古今对《秦风·无衣》有种种说法,其分岐集中表现在对“王”字的考证解释上。《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毛诗正义》根据《左传》列举了秦康公的好战实例,认为“王”指秦康公;就诗而论,属于慷慨从军之诗,没有刺好战之意。试看原诗: 岂曰无衣,岂曰无衣,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王于兴师,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