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认识论的探讨日益深入.其中,对认识本质问题讨论焦点集中在反映范畴是不是认识的本质特征上.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应予以扬弃;也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基干实践活动的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不能动摇的.本刊在上一期曾刊登了彭海堂同志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一文,这一期再发表同满宏、罗川山二同志的《论创造是认识的最高本质》一文.他们都对认识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广大哲学工作者对此问题以及认识论其他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各抒己见,踊跃来稿,以便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 这个问题,我是从有些同志在学习中央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的文件过程中,对文件中有些重要提法产生一些误解想起的。大家知道,中央这些文件的中心内容是,坚决有效地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中违法犯罪活动的斗争,认真总结经验,端正对外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更好地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是中央的一个重大的决策。它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所以,中央领导同志说,这件事的意义太深远了,太重要了,不狠狠抓住这一环,党就会先是有某些部分,尔后有更多的部分,腐化起来,“和平演变”,成为不治之症。就是这样一些重要问题,中央采取这样严肃的态度,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听到有关“和平演变”等一些重要提法时,他们有些误解。他们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论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然而,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反映呢?反映本质上是两物(矛盾双方)相互作用时,各自在对方中反现自身的活动。或者说,反映是指矛盾的一方(一物)作用于另一方(另一物)并在另一方(另一物)中反现自己的活动。随着对认识论的进一步了解,我们有必要对认识及其本质进行深入化、层次化、准确化的研究,厘清这一范畴的根本内涵及其与意识和本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客观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作为反映客现实践的认识过程也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写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事物以螺旋形式上升,是否定之否定这一普遍规律的形象化的比喻。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斗争,使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在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的同时,它又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经过斗争进而否定了自身,这就是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变化一般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后现代思潮颠覆认识主客体的“狡计”,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从发生学的科学的视角,即从人类的“童年”和人的童年分析了认识的发生、建构的历程,指出认识主客体的分化与区分是认识得以发生的前提,坚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正> 认识是一个关系系统,它包含着一些必要的基本因素,因而,它具有可以分析的“结构”.不过,怎样看待这种“结构”,如何描述它的构成,以及怎样阐释“结构”建构的原则,等等,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各种认识论学说.  相似文献   

7.
随着统计数学、模糊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和随机过程被日益深刻地揭示出来。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创立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则进一步揭示出系统之间转化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现代科学的这些最新成果不仅为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材料和依据,而且其本身也直接涉及到认识领域。总的说来,认识过程是受必然性规律所支配的。这种必然性规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回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然而“被判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因此,认识的必然过程必定渗透着偶然和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客观性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科学真理观赖以建立的基石.从主体间性或公共性的角度重新理解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在质疑传统哲学纯粹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认识的公共性和客观性并不是等价的,实际上,认识的客观性是一种有条件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科学地认识、把握当今社会活动的特点和时代逻辑,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由中国认识论研究会、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四川省社科院、陕西师大、乐山市社科联等十一个单位联合发起的首届“社会认识论”学术研讨会,于4月15日至19日在四川乐山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一批博士、硕士生及理论工作者5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同志就如何开拓“社会认识论”研究领域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综合性或整体性是现时代的特征。在科学知识方面,它表现为横断性、总括性学科的相继出现;在文化方面,则表现为人类全球意识和“天—地—人”观念的产生。有鉴于此,哲学认识论也应当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去重新考察认识活动,再现认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认识互补论     
一、方法的转换与互补原理的启示以往的认识论研究大都采用一种纯粹历时性描述的方法,注重的是认识递嬗的线件过程。例如,把认识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没有共时态结构的单纯物,然后考察其发生、发展以及向实践的转化。这种方法仅仅注意到认识的时间展开,忽视了认识在时间中实现的空间建构,因而无法在时空坐标中达到对认识的立体把握。  相似文献   

12.
论认识阶段     
论认识阶段胡敏中概括地说,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认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实质上是认识本质在认识纵向发展中的表现,而...  相似文献   

13.
认识竞争论     
近几年来,关于认识论的讨论十分活跃。这除了深化反映论之外,还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诸如选择论、重构论、创造论、统一论、协调论等等。本文不准备对上述观点的是非直曲、好歹得失进行评论,而是在上述观点之外提出一种新的看法,那就是认识竞争论,其目的不是标新立异,而在于推动认识论的讨论,繁荣哲学学科,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超前认识     
论超前认识夏甄陶一超前认识对于保证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所谓超前认识就是超越当前现实的现存状况而对未来变化的可能状况的一种前识。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既立足于现实又是趋向未来的。但未来既可能有利于人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也可能有害于人的...  相似文献   

15.
论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创刊的《史学理论》杂志,在其《时代、历史、理论》的代发刊词中指出,战后几十年来,国外的历史学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在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上表现得尤其明显。“西方的史学理论思想,同哲学思想一样,已经并正在经由研究客体向主体的转变,注意对认识论问题的研究”。然而所有这些我们都所知不多,缺乏研究。事实上,西方哲学界对主体、主体认识、主体意识这类课题的研究,是经久不衰的热点。这个特点,明显地影响了西方对史学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环形的菲利普斯曲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菲利普斯曲线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这几种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通过一种环形曲线图来加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不规则但相当明显的两个环形曲线,并且呈现顺时针方向运动,这两个环形曲线的出现年份分别是1980-1990年和1990-2000年。从这个环形曲线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虽然多次发生变形,但总体说来其变动轨迹还是大体表现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相似文献   

17.
事实认识是对客观世界内部联系的认识,即人们基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事实为根据,从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出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判断和推理。价值认识是对客观世界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即人们基于对自我的认识,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标准,从人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判断和推理。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是一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认识论范筹。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出发点不同;事实认识具有客观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主观性;事实认识具有不变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历史性;事实认识具有单一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多样性。事实认识是价值认识的起点和基础,价值认识是事实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互斗争,共同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对认识的研究和了解只是侧重于反映和求真 ,对于认识是创造和求新则有所忽视。作者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对人的认识的推动 ,从欧洲哲学发展的历史 ,阐述了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创造和求新。文中特别提出创造是属于意识的 ,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意识即思维在本质上自由的 ,思维的自由是创造之母。  相似文献   

19.
来稿不同意则鸣所说的凡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就是“向唯物主义进攻”,“倒退到主观唯心主义那里去了”的观点。 作者说:用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来取代以至否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是不科学的。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哲学界展开了什么是认识的源泉的讨论。综合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二种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三种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命题。我们认为,其实,客体才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