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语序,简单地说就是词在词组或句子里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语序相对固定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但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语序的变化妙用也是汉语言有别于其他民族语言的一种语法手段。所谓语序的变化妙用,即是将词在词组或句子里重新排列组合,使其生出新意,产生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内涵。语序的变化妙用始于回文诗。如宋代刘敞的《雨后》诗云:"绿水池光冷,青苔砌色寒。竹深啼鸟乱,庭暗落花残。"如若将其逆向回读,便又成一诗:"残花落暗庭,乱鸟啼深竹。寒色砌苔青,冷光池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通过朗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怎样读?读出目标的层次性。每一次朗读要有明确的、具体的、可测的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帝王的文化     
顾伯冲 《领导文萃》2010,(21):69-73
(一)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一首诗: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  相似文献   

4.
甘玉 《科学咨询》2013,(8):74-75
新课标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通过朗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怎样读?读出目标的层次性。每一次朗读要有明确  相似文献   

5.
珍惜今天     
记得有一首诗这样写道:“镜里但见鬓如银,虚度光阴七十春。只因常立明日志,一生事业付子孙。”这首诗使我懂得了人必须学会珍惜今天,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又有人说教育是一幅画,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也有人说教育是一首歌,一首常唱常新的歌;而我觉得教育却是一种爱,一种特别的爱。这种爱是将爱心、耐心、热心、诚心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更是要撒向那些特殊的孩子。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次,彭真同志对我说:"我爱读诗,但不写诗。诗为心声,是感情的宣泄;诗又是艺术,要写好,没有功底不行。不能说我没有心声、没有感情,只是没有下过功夫,写不好。"他说这话,是中肯的。我曾目睹他读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时的专注与兴奋。他还与我共赏过瞿秋白的诗,并对我逐首讲解诗中的含意和秋白当时的心情,颇有独到见解,使我受益匪浅。至于他说不写诗词,并不确切。至少我见过  相似文献   

8.
王宏甲 《领导文萃》2011,(4):98-101
朱熹曾有一首被后世一再引用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称之为哲理诗,因其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一周声音     
中组部在相关通知中一改过去常用的“斗争”一词。首用“战斗”一词。很有分量,这是要求要像打仗一样向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开炮”  相似文献   

10.
1973年的冬天,就在毛泽东写最后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几个月以后,毛泽东让护士长吴旭君拿出一个卷宗,里面是他一生的全部诗作。他让吴旭君用毛笔全部抄写了一遍,然后,亲自一一核对,对其中的一些诗文又再作了修改。 他想为后人留下一套诗词定稿。  相似文献   

11.
《决策》2010,(4):83-83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授杨万里的诗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写景写得多美啊!.”老师感叹。但长大以后我才知道,这首诗并不是写景的,而是写管理的。  相似文献   

12.
心远地自偏     
刘墉 《领导文萃》2008,(5):42-42
陶渊明有一首非常著名的饮酒诗,其中前半段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新四军军歌》威武、雄壮的歌声,时光仿佛又回到70年前的安徽泾县云岭。话说1939春,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提议创作一首新四军标识性歌曲,让全军唱起来,以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前进步伐。4月,陈毅写了一首回顾新四军战斗历程的新体诗《十年》,并将其交给袁国平、李一氓、周子昆等人修改。这首诗就成为《新四军军歌》歌词的初稿。  相似文献   

14.
抗日名将——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  相似文献   

15.
万勇 《决策探索》2007,(13):6-8
引言: 中华医魂世家郎,亲民参政农工党.立起做伞俯做牛,社之康和言高尚. 这首诗写的是濮阳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河南省委常委、濮阳市委主委、河南省政协委员、濮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高尚社同志.作者用一首"无题双管藏名"诗,写出了主人公的内涵,以诗对人,以诗对名,可谓诗如其人,名如其人,达到二者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艺术,既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趣,又具有独特甚至超神的词风诗格。毛泽东诗、词皆擅长,尤其以词著称于世。他以词这一古老  相似文献   

17.
黎广 《决策探索》2011,(11):37-39
王芗远,湖北荆门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最近的小学生诗歌节里,这个孩子写了一首《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有来》的诗。一语成谶,今年的春天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并不深刻。  相似文献   

18.
以一个《诗经》爱好者的所感所想来谈谈对《诗经·邶·北风》这首逃亡诗的看法。诗中写的不是老百姓,而是一对情人因战火将起,招呼情人同奔远方。  相似文献   

19.
邬静 《科学咨询》2008,(20):58-58
从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反复诵读,"死" 读硬记,能很好的帮助学生领会到诗歌的精髓,达到读诗的最佳境界.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相似文献   

20.
数字不只是数学的专利,在文人雅士笔下,简单的数字入文,也能摇曳生姿,出神入化,面目为之一新。一、数字入诗添内涵数字入诗现象很普遍。有人统计,一部《唐诗三百首》真正涉及数字的就有一百三十多首,历代以来的诗歌中,数量更是惊人,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