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入手,在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对当前中国文学的时尚化倾向的表现形态、成因、价值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发。认为当前中国虽然在总体上还处在生产社会阶段,但已具备了消费社会的诸多特征,由此形成的消费文化环境,构成了文学时尚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个人叙事的非道德化、人性想象的极端化和线性叙事的瓦解,是文学时尚化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评价文学时尚化倾向,既不能放弃审美维度,也不能忽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商品维度。时尚与非时尚作品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只有以变化的眼光审视,才能准确、科学地评判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的时尚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审美文化的新特点 ,即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多元化、感官化、娱乐化。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是当代审美文化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 ,多元化、娱乐化、感官化是审美与生活同一化后的必然结果。新特征的形成有着哲学、社会心理、宗教、经济及科技等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阶段,作为社会文化典范样式的博物馆正从陈列展览、知识传承的传统价值功能迈入到集体怀旧、文化认同以及柔性治理及主导意识形态的强化等新的价值功能,从审美的层面来观照、剖析这些价值功能及其衍生的文化表征,对当下的文化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方小凤 《南方论刊》2009,(11):51-52,50
进入当代社会以来,日常生活呈现出消费文化的壮观图景,同时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生活困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心为物役的生活主体,麦当劳化的生活内容以及变味了的生活趣味。在消费文化日益扩展的今天,研究当下日常生活的弊病,以此来探索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途径,无疑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阐释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态势,鲍德里亚使用了"类像"这一关键性术语。类像化将消费社会带入审美社会、泛审美社会,是对传统审美、现代审美的整体转型。碎片化、即时性的形态特征和海量复制、重组拼装的形成机理,决定了缺失"审美内容"的类像对于后现代审美的顺应与契合。"超美学"是类像化成就,它在审美对象、审美本质、审美效应上有悖审美的原初本意,是对美学的偏移和背离。  相似文献   

6.
当下社会审美文化呈现出一股尚"轻"的趋势,体现在小说、动漫、影视等多个文化领域,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轻"的特质。"轻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体现出互文式和语境化的特征,反映了后现代的多重症候,映射出当下消费主义的文化状况。从美学角度来看,"轻文化"是审美泛化和大众趣味权力化的产物,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对"轻文化"现象进行美学反思,进而为建构和谐健康的社会审美文化生态提供一种必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潘孝泉 《学术探索》2012,(2):132-135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现代消费时代,文学不仅反映审美方式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更蕴涵了当下视觉文化特质的内涵意义能指。在现代语境以及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下,文学作品体现了视觉化的叙事倾向。从视觉文化视角阐释,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体现了消费时代的拟态狂欢,包含了叙事中的奇观效应与心理狂欢以及身体的景观。  相似文献   

8.
当代消费文化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消费文化强调商品世界对社会的核心作用 ,强调经济的文化意义 ;消费文化使审美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倾向 ,使审美主体生活化、平等化 ,审美对象仿真化 ,审美时尚化 ;消费文化不仅满足了人的生理需要 ,而且还确证了人的自由、尊严 ,使生命获得质量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下,大众审美趣味话语权在媒介与消费文化的助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种趋势一度被解读成大众趣味的权力化并加以批判.然而,如果还原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文化语境,结合对大众概念的阐释和对大众趣味的分析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可以发现其中的种种误读与误判.大众趣味越渡特定的权力场域其实还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张伟 《天府新论》2013,(5):119-124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主流形态,消费时代的怀旧文化在承继传统怀旧文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呈现出与时代症候相吻合的显性审美特征,在速度、距离乃至技术甚嚣尘上的消费语境下与社会大众的审美文化心理悄然契合,其本身所蕴含的理性价值和情感诉求对消费社会的审美认同乃至文化资本的承继与延展都颇具意义,而这一文化形态在消费语境下导向凸显,也给当下的文化构建带来深刻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论消费社会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红 《学术界》2012,(11):183-190,287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文化消费在我国当下空前繁荣,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了审美领域的界限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使消费主体审美发生了巨大转向,呈现出文化娱乐消费逐渐强势、消费主体向往"虚拟"、文化审美极度泛化、影视媒介引导快感、媒介遮蔽真实、大众渐失感悟能力等特征。本文试从我国文化消费特征视角,研究消费主体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把握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幻象与真实:消费主义的文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已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被大多数人从实践或观念上接受。消费的符号性、象征性,一切为了消费、消费就是一切的毫无理性的沉溺于物的世界,导致了人精神的荒芜,人被物同化甚至取代;文化工业的兴起,精神文化产品商业性的增加,审美性的削弱,导致精神“平原化”现象。追求更美好生活是人的本性,但以消费的方式来追求和体现幸福,那只是一个幻象。  相似文献   

13.
朱霞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32(1):99-102,1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的变化以及媒介的全面市场化转型,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及其产品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媒介及其符号价值越来越成为经济世界的组成部分,媒介以其特有的技艺和商业资本联袂创立了一整套审美标准与社会趣味,并越来越控制了人们的精神活动,媒介制约和影响着当代审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当代审美文化日益变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当代审美文化生产体现了愈来愈鲜明的娱乐性与非历史化倾向;技术本体化是当代审美文化生产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加强当代审美文化生产的人文价值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文化受众的心理及审美机制,本文把当前审美文化分为化感文化,美感文化和快感文化三种形态.化感文化是一种坚持反映论和一元真理论的政府文化,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和道德正当性,在乎的是"民心"即社会效益:美感文化是一种追求艺术纯粹性的和个人独创性的精英文化,是一种高度自律的小众文化,在乎的是"文心"即艺术品格:快感文化是一种复制性、标准化、类型化的诉诸于大众感官与生理欲望的后现代文化样式,遵循的是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在乎的是利润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广告是消费审美化的重要表征系统,广告在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改变、广告产业定位的变化以及广告信息源的演变,都与消费审美化的变迁息息相关。消费者广告意识的改变为消费审美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广告编码的文化竞争加速了消费审美的文化升级,广告编码的泛滥影响了公众的消费情感。提高广告编码的正能量,倡导合理消费,关注广告编码的艺术能量,提升消费审美化的品质,是当下广告系统发展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活方式与当代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纪文 《东岳论丛》2003,24(6):114-116
生活方式的演变可以表征出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沿袭,而作为审美文化典型意义的符号也会存在于生活方式之中。本文意在考察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当代审美文化在生活方式层面的具体表现,比如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的快乐原则,文化的多元化、时尚性、审美化的生活状态,以及全球化和远距作用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相似文献   

17.
康梅钧 《学术界》2007,(4):87-92
由于市场经济的渗透,传媒文化领域中的消费文化日益增长,并强烈影响着社会整体文化的诸多方面.传媒消费文化对社会文化基础性意义上的改变,使文学生产者与传播者都卷入到这样的文化场景,文学内容与文学审美的方式等随传媒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消费文化重塑了"身体神话",打造了娱乐化审美趣味.文学生产的价值取向与传媒消费文化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管宁 《学术界》2007,(4):80-86
消费社会中,文化的独立品格被不断消解.文化的消费化直接导致时尚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文化生产机制的转化与都市生活场景所提供的时尚空间,不仅使文学形成迎合时尚需求的写作模式,也在年轻一代作家的写作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给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审美元素.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一种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迥然不同的新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正在形成,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消费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认为,消费社会是视觉文化的温床。  相似文献   

20.
晚明社会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特殊原因,士人主体选择自放生活以期躲避宰制儒家所要求的崇高精神与人格的压抑,表现出颓废社会审美风格。晚明士人无论是狂行、狂言等以狂为美的自放生活,还是服妖、逃官以怪为美的怪诞之举,都表征着此种颓废社会审美风格的怪诞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