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政治课是一门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课程,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已不再适应当今的政治教学形势。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他们理解政治的传统思维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用照应理论为政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以解读外交辞令为例,建构政治教学新的思维模式,从而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政治思维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言语交际功能与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决定了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模糊性。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自然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起着润滑刑的作用。采用何自然等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对模糊限制语的言语交际功能及其与语用失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正确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增强话语表达的灵活性和得体性。但如果误用滥用,也会导致语用失误甚至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3.
模糊思维与语用推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勇 《学术论坛》2006,(1):194-197
模糊思维和语用推理都是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它们有着密切关系。思维的模糊本质决定了语用推理的模糊性,语用推理实质上是一种模糊推理。模糊思维始终贯穿于语用推理的整个过程,从而使推理过程富有“活性”特征,并有效、快速处理交际中话语含义的理解。模糊思维决定了语用推理不同于纯粹的逻辑推理,同时,语用推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走形式化的道路。相比而言,关联理论比其他语用推理模式更强调模糊思维在语用推理中的决定作用,其推理模式可作为语用推理的模糊机制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传统修辞学将转喻约简为词汇间的替代,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讨论比较简单;认知语言学把转喻看作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忽略了转喻在日常语言,特别是在文学语言中修辞效力的体现。转喻既是一种认知机制,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用现象,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模糊作为语用策略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分析人们在言语行为中选择模糊作为语用策略的现象,在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选择模糊作为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试论语用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用逻辑(IllocutinaryLogic)已渐渐从一般语用学和逻辑语用学中独立出来的情况下,有必要提出一种对应于西方传统逻辑之本质定义(或属加种差)的另一种定义类型———语用定义。之所以这样做,就在于我们可以用它来涵盖业已提出的“语境定义”、“说服定义”、“显示性定义”等具体的语用定义类型,同时它还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语用定义的其他种类型,提供更大的定义理论空间。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语用定义与本质定义的区别,并认为把握这样的区别,不仅有助于我们建构关于汉字符号的语用逻辑,而且还可能为我们建立中国当代人文思维逻辑与方法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语用负迁移是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在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模式特点,并对语用负迁移现象进行了客观的归类和分析。文章最后指出应当客观地看待语用负迁移现象,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充分加以利用,以促进跨文化言语交际的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语言环境对语篇的影响,对语言,认知,情景之风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所构成的语用原则进行的语用推理进行了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史交织着语用与认知的线索。古典哲学中的相论和四因说折射出先验的认知语用观。唯理论强调心智对语言的先验性,把生成语义学拓展到语用和隐喻的研究。经验论把常规推理,溯源推理归因于经验在大脑中的模式。先验论从先天综合判断演绎出适合语用推理的四范畴,而图式论架起了知性和经验的桥梁,是认知和语用的基础。从理想语言到自然语言的回归,更使哲学转向语用和认知,出现了体验哲学、阐释学和认知语用学。  相似文献   

10.
语用模糊是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或传达数种言外之力的语言现象。在此运用关联理论对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语用模糊的产生和释义主要取决于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参与,认知语境、认知能力的不同就会导致语用模糊。受话人在释义中,通过语境推理和优化关联原则对话语进行信息加工来达到最佳释义,从而完成语用模糊的交际认知互动。  相似文献   

11.
自主学习是教育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研究者从不同侧面揭示自主学习现象,提出了多种概念,这就导致自主学习概念存在混淆和争议。文章利用已有研究成果,从自主学习认识过程的视角出发,依据其发展逻辑,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整合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学习态度的多维度概念框架;分析出任务控制、交往行动、认知与元认知、自我效能、内部动机、批判性反思和学习态度为自主学习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工艺学的研究 ,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而且对认识主体的规定性作了进一步的科学论证 ,对我们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日趋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从研究的初始阶段、拓展阶段和延展阶段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总体述评,可借以探究学界研究的优缺得失,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验证了认知需要水平对销售人员新产品销售策略的影响。实验1的研究结论表明认知需要高的消费者对采取全新归类策略的新产品的接受意愿更高,而认知需要低的消费者对采取增进归类策略的新产品的接受意愿更高。实验2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认知需要之所以产生上述作用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在接触新产品信息过程中,认知努力的差异,并证实认知努力在销售人员新产品销售策略、认知需要和新产品接受意愿的作用关系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对企业、销售人员以及消费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发明"备受汉唐儒者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阐释方法,因之而成为儒学阐释传统重要的方法论来源。"发明"受到了宋代理学家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发明"之于理学,虽然表征为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和阐释路径、方法,但就其目的性而言则具有共同性。两宋理学之"发明"因其涉及实践主体对于物理、义理、性理等问题的认知、体验和践履,因而具备了体验性、审美性、实践性等品格,也就顺乎自然地成为理学家诗人书写或者创作理学诗的重要表达方式。受到理学家"发明"诸方法影响而创作的某些理学诗类型,自然就具有了与文人诗截然不同的诗歌风貌。对两宋理学"发明"话语涵蕴与理学诗表达方式之关系进行考察,可为我们深入探讨中西方共同存在的"哲学"与"诗"的会通问题等,提供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亦可为探讨新时期儒学创新性转化提供方法论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周泓  胡英 《学术探索》2004,(3):82-85
社会认知是70年代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研究领域,它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社会认知研究的视野主要集中在社会认知结构、社会认知过程及其二者整合所提出的一些模型,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关注内隐的社会认知研究。分析这些研究视野及拓展对我国社会认知研究的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意会认知与创造思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意会认知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创造性认知的过程,这种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过程是创造思维的基本形式。对意会认知与创造思维三种具体形式的内在关联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直觉思维是意会认知的"不知之知",即直觉与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相结合是产生意会认知的基础;灵感思维是意会认知"无意识性"重要表现,即意会认知与无意识的个人体悟有关;顿悟思维是意会认知"心理论证"的基础,即对客体本质进行深入洞察并在主观上产生认可。  相似文献   

18.
反思古汉语词汇研究现状,其研究内容比较狭隘,研究方法日趋定型僵化,面临深刻危机。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属于书面常用雅语,既抽象又模糊,具有独特性与共通性相融合的特点,对古汉语词汇研究而言,它具有如下特殊的研究价值:探索审美语词的特点及演变规律,丰富并深化古汉语词汇语义理论;从三个平面展开语义描写,考察审美认知特点,开拓词汇语义研究模式;扩展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应用领域,为文学范畴史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类加速认识循环的历史必然性和人类认识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树立科学的认识观、研究观是加快认识循环转速(或缩短其周期)、充分发挥人类的认识潜力的唯一捷径。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流行文化将受众建构成"媒介真实"里各种可能的关系主体与利益主体,影响其生活观念、身份认知、社会态度、实践行为、社群关系和共享信仰,带来受众意识形态认知被代理、社会共同体关系与意识形态实践秩序被解构、信仰取向异化、社会共同基础弱化等潜在问题与风险。以"良善意志"参照系建构、"实用美德"建设、"主体间关系"平衡等显性操作,强化新媒体文化中意识形态共识的认知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突破意识形态问题的惯常认知心理框架与隐性线路,妥善消解其潜在的矛盾与风险,亦可为新时代互联网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与治理提供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