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宋雯 《殷都学刊》2014,(3):59-63
"张力"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被引渡到叙事学理论的。作为一种艺术思维和批评手段,其核心为辩证思想,认为凡是存在着相互制衡又相互作用的力量之间,都有张力的存在。优秀的文本往往是汇聚了各个层面文学张力的平衡体,毕飞宇的小说在叙事语言、叙事方式、角色等方面都存在着张力,张力叙事使毕飞宇的小说拥有了轻盈舒缓、丰沛沉郁的审美内涵和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平衡和非平衡问题,是涉及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过程,可以深切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经济运行是处于平衡态还是非平衡态,会给经济生活带来不同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当国民经济基本比例被打乱或破坏,导致经济生活出现大的紊乱时,人们会从切肤之感的正反面的经验教训中,对平衡和不平衡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予以极大的重视,从而提出新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说月报>翻译文学在特殊的宏观和微观语境中,呈现出相对复杂的形态,主要表现为翻译文学的现代性张力结构和多重对话格局.正是在这种张力结构和对话格局中,<小说月报>翻译文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促进了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多层面地参与、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跌宕起伏、繁复多变,但其中一些结构要素形成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关系大体上决定了百年文学的运动轨迹和基本形态.本文集中论析两个方面,即文学嬗递中自由选择与规范约束、多元并举与趋同一体的潮涨潮落;文论对创作的促进与促退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鲁迅在多重张力的交织中,探求民族、国家和国人生存境况与生存意义的思想艺术结晶。其张力既存在于反讽所包含的各要素之间,又表现在悲/喜互峙平衡的张力结构和写意/寓言对立统一的张力模式中。本文将叙事分析引入历史—美学方法中,力图展现作品中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6.
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张力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起伏跌宕、变化多样,其中一些基本因素构成文学嬗递的张力结构,并因此形成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这些张力结构包括:从时空关系看,表现为文学演进中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争锋角力;从文学的政治性质及文学与受众的关系看,是左中右和雅俗之间不同文学形态的共存或消长;从文学处理对象的态度看,则为歌颂与暴露立场的长期非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7.
环境正义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事实与价值的张力平衡为破题切入点,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张力平衡视域中展开论述,要求在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张力平衡中实践环境正义。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在历史的检验中充分证明了自己的科学性。充分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明确马克思主义在环境正义领域的话语权,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五四时期中日文学交流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交流双方鲜为及时地介绍对方同时代的文学。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介绍日本近代文学时带有清醒的功利性目的 ,日本译介中国新文学时则忽略社会的功利价值而注重从文学角度看待五四新文学。由于中日两国这一时期文学自身的现代化变革都已完成 ,双向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交流局面也便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9.
对于共和国文学格局而言,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因其独特的地缘风貌所生发的独有文学景观,在这一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体现在地缘文学生态、柳青及前代作家和路遥等后代作家主流、多元与放阔的现实主义文学魅力的价值取向,与共和国文学进程核心价值体系相映成辉,构成了特定历史境域下道德文学的应有时代张力。  相似文献   

10.
战后至1950年代的香港文学在接纳、延续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中展开了自身的历史转型,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历史张力空间,避免了战后冷战意识形态的宰制,而且在兼有地域性和跨地域性中形成了香港文学的本土传统。其提供的文学在展开自身传统中发生变化的实践和经验揭示了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的历史一体性,从而启发人们思考"跨越"1949年的中国文学转型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研究成为当下文学研究一个新的课题。其中,关于"底层文学"的发生与定位、"底层文学"的道德评判、"底层文学"接受研究等问题的讨论和争议为当下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文化张力。肯定"底层文学"对"人民文学"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从现代性角度发掘"底层文学"的先锋性,从而为"底层文学"创作确立了历史的承接点,这对于"底层文学"创作和研究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波 《学术界》2012,(1):161-167,287
美国文学从自然主义文学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异军突起,占据世界文坛重要地位,但文论界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后的发展脉络界定模糊,以至出现断裂感.分析美国社会史实可以论证,自然主义思潮进入美国后迅即嬗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主导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嬗变所产生的张力和冲突构成20世纪美国文学乃至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迷惘的一代”为缘起、“垮掉的一代”为高潮,最终汇聚为美国反文化大潮.  相似文献   

13.
孙强 《兰州学刊》2006,(10):82-84
本文通过对李泽厚的启蒙的现代性、现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问题的论述的解读,揭示了其现代性言说展开的问题意识与知识立场,并分析了他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诠释的历史效用,以此来说明对中国现代性的探讨,只能是在历史差异的张力中寻求与现代的命运休戚与共的原则与结构。  相似文献   

14.
人类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有特定的边际条件,表现为资源分配从暴力竞争方式向利益交换方式转化的实现条件,正是这些条件使得人们即便处在国家强力控制下也摆脱不了自然与社会的"张力",一旦边际条件受到破坏,社会就将面临解体的威胁。现代国家必须在制度上保障这些条件不受破坏,而制度成本取决于再分配功能的实现,这个思路论证了国家再分配功能的原初正义性。  相似文献   

15.
陈姗 《兰州学刊》2008,(Z1):184-188
卡夫卡与余华同为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并且余华的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其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与《乡村医生》在对叙事张力的追逐上呈现出丰富而鲜明的互文性。不合常理的叙事结构、复合多变的叙事视角以及混乱错位的叙事功能背后潜藏着作者对于存在之真的深切关注。透过游戏叙事与话语变形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矛盾对于揭示我们自身的复杂境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西方思想的重要体现,这种模式不仅表现在宗教、政治、哲学上,还表现在文学创作中。莎士比亚在其规劝友人传宗接代的诗歌中消解了这一传统模式,给这一简单主题赋予了极大的张力,让读者在欣赏莎翁绚丽语言的同时,也可理解其深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彭松 《北方论丛》2007,(5):29-33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底层叙述存在着四种主要的话语方式,这些不同的话语,各自构造着符合自身想象兴趣和利益需求的底层形象,显示出一系列社会观点和意识形态对底层的观察、想象和叙述的制约。这些话语之间,以及这些丰富的话语与默默生存着的底层本身之间所构成的张力结构,正可为我们当下思考"底层如何被表述"的问题时,提供深刻的借鉴和生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03,24(2):72-74
周立波50、60年代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体现了三种文化形态———民间文化形态、官方主流文化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合流与牴牾,它们的合力与张力使周的小说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裂隙,周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文化选择上的矛盾与游移。  相似文献   

19.
表现性是艺术符号的基本特性,表现性形式的生成与接受都会烙上审美者的心理活动印迹。作为审美符号的文学语言,它与读者审美心理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看,审美心理对文学语言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完形效应对审美意义的传递,简化原则对味外之旨的营造,异质同形对情感体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论弗莱的"文学批评重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诺思洛普@弗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原型批评上.从文学批评重构的角度分析,弗莱在西方文论史上的重要贡献表现在一、文学批评应是关于文学的理论,而不是创作的附庸,批评是关于文学的系统知识,具有主体性独立地位;二、批评应建构在关怀与自由、向心与离心的张力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新批评"及文献式批评的偏失.我国文化诗学建设应从中受到启发,力争在文学的内部与外部、自律与他律中取得协调,才能成为当代一种新的、科学的文学阐释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