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近现代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的梳理,揭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经历了由主体蒙蔽向主体彰显的身份演变。在总结应用文文本特殊文体性及其国内翻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全球化语境下审视与研究应用文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唐诗英译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业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唐诗英译和文化传播的效果。通过对唐诗的英译研究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存在、支配和贯穿于译者对诗歌文本的选择、阐释及翻译策略的运用之中。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的唐诗英译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宽容的译诗评价多元体系,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3.
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忠实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西译论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忠实的翻译标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是译论的一贯倡导.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但曾经时兴的反"忠实"观并未获得较广泛的认同,反而受到了不少质疑和批评.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来论证"忠实"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性、理想性,从而反击取消"忠实"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尽善尽美——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诗歌翻译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四大挑战,分别为:“隐”之琢磨不透;“玄”之表意不清;“想”之不合逻辑;“巧”之难以比拟。鉴于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应把握四大原则:“感受音形美”;“揣摩立意美”;“体会境界美”;“重现综合美”。把“尽善尽美”作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译者主体性实现的归宿点,以“综合美”的实现,来平衡诸“美”间的冲突,有助于译诗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与影视片名的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译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而不是一种以文本形式出现的静态的终端产品。影视片名的翻译既不能无视译者的主体性而束手束脚 ,而又不能无限夸大译者的能动性而背离原本。译者在行使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权力的同时 ,面临着包括翻译动机、社会特点、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翻译情景的制约 ,他应该采取变通办法使译文尽量为译入语规范所接受 ,并尽量做到准确、生动、传神 ,避免诸多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6.
译可译,无常译——谈《道德经》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玲玲 《学术研究》2002,(8):134-137
《道德经》译为英文 ,其困难首先是原文版本问题 ,其次是如何处理古汉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以及特有的句法。具体的翻译方法还需考虑多大程度上需要直译或意释?如何兼顾现代读者的口味与原文风格和思想内容等问题。不同的译者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是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纵观翻译发展史,不难看出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从最初的认为翻译是语言学的任务,是对原文的再生产到如今的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再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因此,作为翻译这项任务的主要完成者,译者的主体地位显然也曾一度被忽略。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下,以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为例,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研究字幕翻译中译者能动性及主体意识的发挥,旨在映证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翻译主体性在一个对话性的文化语境中生成发展,不再被禁锢于静止的历史意义和恒定的文本意义中。文章通过对翻译家张白桦的文献翻译宗旨和实践进行探讨的意义在于彰显其在文学翻译时的主体性,并着重探究了译者对于原文和翻译方式的选择,其翻译目标、翻译主旨、审美意识等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萧乾、文洁若的《尤利西斯》中译本和金陡的《尤利西斯》中译本是同时代产生的,也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两个中译本,但这两个中译本在遣词造句、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翻译处理上,都呈现出了巨大差异和不同特点,充分反映了三位文学翻译家在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中为接近原文、再现原著精神风貌的译者主体性意识。《尤利西斯》两中译本的显著差异表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原作者的态度、译者的翻译策略和译者的具体语言操纵等方面的主体性差异是决定两个中译本风格迥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翻译的预处理过程和后处理过程的分析,阐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提出了主体意识在翻译活动中要正确、适度地发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回顾以往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对谁是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性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翻译主体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广义的翻译主体性指译者、作者、读者、发起人、评论人等的主体性及他们的主体间性.翻译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宣传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它既满足了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需要,也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体现,是表达民意、维护民权的民主平台。无论是受众还是宣传者,主体性对于其的作用都得到了彰显。现阶段我国处于扩大民主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促进主体性的发挥,应加强宣传工作者队伍的培养,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13.
14.
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最主要参与者,作为主体的译者必然体现其主体性特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东西方翻译界纷纷对此进行探讨,以期能对译者的主体地位做科学的界定,迄今尚未有定论。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东西方各理论学派不同的观点。重新认识和定位译者主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傅庆莲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111-112,100
本文试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通过对中国先秦老子《道德经》的AleisterCrowley英译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颠覆了原作与译作的等级关系,为译者带来了解放的福音,使译者有了充分展现其创造性才能的开放性空间。译者的历史意识、译者的文化意识以及译者的读者意识都指向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而体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和谐统一的译者主体性才是译者应有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胡庚中教授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我们考查译者主体性提供了一个框架。考查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前后的各种宏观因素,即“生态环境”,从原作、原语世界到译语世界及读者,可以看出,在这些客观的翻译环境中,林语堂在文本选择和文本生成过程中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作为语言的转换手段,不仅要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源语内容,而且还要实现源语与译语文化的互译。不同民族因其各异的发展,促使其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存在差异,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活动的障碍和难题。本文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归纳了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结合实际文本类型探讨了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因素,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案。  相似文献   

19.
陈岚 《南方论刊》2010,(1):58-59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非消极地、机械地转换、传达或者反映信息,而是处于能动地位,并以读者、研究者、作者、改写者、创造者、征服者、调解者、代言者等多种角色的出现。本文探究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其扮演的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20.
旅游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差异之外,更需要考虑较多的非文本因素。汉英旅游文本在文体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有所不同,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结合具体实例,对汉语旅游文本英译进行探讨。认为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关照译文读者反应,才能采取指导性的翻译策略;采取指导性的翻译策略,才能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才能有效实现旅游文本翻译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