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隐喻能力的培养日益得到重视,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隐喻能力的相关研究。然而多数研究以介绍性的经验、总结性理论性探讨为主,实证研究较少且研究层次不高。为了了解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发展状况,以安徽某大学60名大二本科生为受试对象进行了隐喻能力测试。研究结果发现,就总体而言我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水平普遍较低且发展不均衡。最后针对这一现状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隐喻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语言修辞手段,是一种非正常的语言使用。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因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能力和实现语言能力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角度下的英语隐喻,包括隐喻的认知,英语隐喻的句法结构特征,以及认知语言学下英语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英语隐喻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对英语中某些句子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说明隐喻是这些句子形成的机制。首先提出“隐喻句”的概念,对“隐喻句”进行比较明确的界定,进而探讨“隐喻句”的生成机制,说明“隐喻句”是思维隐喻在语言隐喻(具体来说,句法隐喻)中的体现,是拟人化、拟动物化、拟植物化、拟物化和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本文分析了"隐喻能力"对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以及发展认知和思维方面的作用,探讨了英语教师培养学生 "隐喻能力"的三条可能途径,目的在于唤起英语教师对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重视,并为学生的词汇学习以及自主学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形式,研究隐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认知结构,以及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语言的认识、构建和使用。以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汉语和英语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进行比较,并提炼出这方面的概念隐喻。探讨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共性和个性,寻求其普遍性和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所选定的教材往往不适应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知识需求不相符。教学一线的教师一直在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通过对英语阅读材料的实践不断总结、反思,笔者认为,虽然教材是相对确定的,但教学活动应是不确定的,一个成功的英语阅读教材,教师应该科学地评价、合理地调整、成功的把握,通过重新构建理想化的英语阅读教材,获得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杜碧玉 《南方论刊》2009,(10):100-10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高校培养法律英语人才时缺乏相关的听说类专业教材。《法律英语听说教程》是结合法律基本知识和英语听说技能的教材,其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法律英语交际能力。该教材已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本文以该教材为例,就法律英语听说课程的教材编写宗旨和主要特色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以修辞学方式研讨哲学上的本原问题,意味着本原问题在语言层面上乃是隐喻问题。展开这一讨论,首先要梳理并呈现汉语“本”及与之相关联的隐喻网络,其次讨论这一网络在被移置入英语、这一网络用来移置古希腊语“本原”论说的时候跨语言的隐喻关联及隐喻的转换,这表明形而上学活动并无专门语言可用,形而上学只是也只能对日常自然语言进行特殊的隐喻使用,从而成就依据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形上世界;这些不同的形上世界之上并不存在基于逻辑抽象的更高更统一的一个形上世界,因为并不存在必备的超级语言。如此一来,隐喻的理解将深深改变哲学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语法隐喻的发展状况、知名学者对语法隐喻的应用观点、语法隐喻的概念、起源、意义、类别、本质、特点、分类、功能、变异、运用、逻辑、主要研究理论,以及语法隐喻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目的是让大学生认知语法隐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驾驭高级语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不少语言中,人们经常以空间概念隐喻手段阐释和表征时间概念。研究表明,莱柯夫提出的“时间的经过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汉英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势观点,即语言决定思维提供了反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植根于语言和文化中。将隐喻认知观引入到翻译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图像,加深对同一词在具体语境中不同含义的直观认识,从而扩大表达范围,增进表达效果;其次,隐喻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隐喻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对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理解;再次,隐喻既构成文化又传承文化,通过认知隐喻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岳好平  匡蔷 《云梦学刊》2011,32(5):135-138
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运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隐喻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后台认知操作,即通感隐喻意义的构建条件、构建方式及其意义构建的最终结果,可以论证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意义解读的可行性,并能揭示通感隐喻背后"带镣而舞"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3.
隐喻的意义构建体现了发话人的意图,具有较高的信息性,受到语境的直接影响和支配。在受话人寻求可接受性的推理过程中,隐喻被赋予了与语境相符、与上下文衔接、使语篇连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文学与修辞学综合角度,透析了李黎的长篇小说《袋鼠男人》中隐喻修辞艺术的纯熟运用,说明隐喻这种修辞艺术不仅在文学情节构思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主题表达、人物刻划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多项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5.
对在动态话语中产生的语言隐喻进行研究突破了国内隐喻研究的局限性。研究隐喻首先须建立有效的隐喻鉴别机制,从隐喻鉴别的效度及信度两方面考虑,才能保证不忽略任何一个值得探讨的隐喻。  相似文献   

16.
王革英 《云梦学刊》2012,33(2):140-147
新TEM4(Test for English Majors)在题量、时长、内容及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倾向于测量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新TEM4在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技能要求和教学质量评估方面有高度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显示:在所有的基础阶段专业技能课程中,基础英语课和TEM4互动最大;选择优秀教材并将基础英语课的教学手段———听写、背诵、课堂陈述和语篇分析和TEM4测试内容进行和谐地融合,不仅能大力提高4级过关率,还能促进基础英语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陈巍  黄家裕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0-104,158
个体在经历隐喻时所处的环境激活了隐喻理解的认知过程。在情绪的身体基础上形成隐喻的身体基础,使得个体隐喻的思维方式以情绪为基础而被局部表征。个体对于隐喻理解的整个认知过程可能无法清楚的记忆,甚至根本就没有进入意识层面,但是我们的身体用情绪的表征记住了隐喻加工的过程。具身的动力性使得隐喻的身体基础不断反馈于个体经历隐喻时的环境,最终形成具身化的隐喻理解过程。所以当个体再度体验隐喻时,情绪启动刺激隐喻的身体基础,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理解隐喻。  相似文献   

18.
马梅玉 《殷都学刊》2011,32(1):117-121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一般只表示虚拟类位移事件。这三类事件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虚拟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的隐喻,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向虚拟类位移事件的过渡状态。三者均体现了意向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为此,领导干部必须提高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处理突发事件、反腐倡廉等六种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e advent of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aised new issu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ve ability is emphasized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refore test that could reflect a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need to be constructed. Communicative testing is such a potentially effective approach.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mmunicative testing,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ral proficiency tests, so as to demonstrate how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testing is built into practical t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