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不少语言中,人们经常以空间概念隐喻手段阐释和表征时间概念。研究表明,莱柯夫提出的“时间的经过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汉英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势观点,即语言决定思维提供了反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定语位置对空间维度词“大”进行语义分类,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分析“大”由空间始原域向数量规模、力量程度、年龄、时间和社会地位目的域的隐喻映射路径,探讨通过“量”的相似性原则“大”借用空间概念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揭示隐喻作为认知工具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概念合成理论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自柏拉图以降,主客、心物、思有、理性与情感之间就存在着似乎是不可愈合的裂痕,这种裂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体现在品格教育上,由于对理性和理智的过于重视和对人的情感的疏忽乃至忽视,导致了品格教育情感维度的缺失,进而导致了品格教育的空心化和形式主义。品格教育的指向是培养心智和人格健全的具有德性的人,而这需要很好地协调好对人的理智和人的情感关注的平衡。长期以来,在品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人的情感似乎一直被表面的理性所压制,但情感一直以来都在以其不同的方式体现着其对人的品格形塑的重大价值和意义。为了更好地完善我们今天品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了培养德与才、情感与理智健全发展的完整的人,我们在应然和实然地两个层面上都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品格教育情感维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试论情感文明的四个基本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文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可以从四个基本维度来阐述:其一,情感文明的经济维度,主要关注情感文明形成和表现的社会经济动因,焦点在于如何形成文明的生产情感和消费情感;其二,情感文明的道德维度,主要关注情感道德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以及情感的内在道德价值和外在道德价值的满足;其三,情感文明的审美维度,主要关注以满足人本身的价值为最高境界的审美情感;其四,情感文明的民主维度,主要关注社会和个人对情感的控制状况以及情感的平等状况. 相似文献
6.
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英汉情感隐喻使用了一些共同的来源域 ,如方位、温度、颜色、人体内脏及外行的变化等 ,并且 6 0 %以上的情感隐喻都是建立在这些来源域之上。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源自人类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以及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多侧重宏大叙事和治国策略,呈现“理”多“情”少、重“理”轻“情”、缺乏“人”“情”滋润的状况,容易导致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内在机理和大众认同内在机制的协调程度不高。从中国文化所蕴含的认知逻辑和认知路径上看,“合情”才趋“合理”,“入情”更易“入理”,“通情”才能“达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维度具有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及理论逻辑;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内涵和实践表征,即对历史敬仰之情、对人民敬重之情及对民族担当之情;探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述情力”、系统梳理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情感资源,有利于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论域和视角,厚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情感基础,集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8.
隐喻与悖论:空间、空间形式与空间叙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弗兰克提出空间形式论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理论就存在诸多的争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间形式一词本身的隐喻性,它很容易使人难以区分空间与空间形式两个概念,进而把空间的特征移加到空间形式上,把对空间的研究混同于对空间形式的研究.这样就导致在空间形式论与空间叙事学关系上的悖论性认识:空间形式既属于又不属于空间叙事学.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地理学在当代文化转向背景下获得空前发展,新文化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地域文化的特征、形成、变化和发展等。其中,以人的地方感为主线,揭示地域文化的空间隐喻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作者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揭示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空间观感结构、地方感等,探讨傣族文化空间表意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时空概念是西方文化认识论方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时空隐喻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极其深刻,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隐喻思维.时空隐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是以空间为基础的.因此,将时空隐喻结合在一起就包括永恒的时间和变化的时间、神圣的时间与世俗的时间、科学的时空观和人文的时空观,等等. 相似文献
11.
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英雪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98-100
隐喻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形式,研究隐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认知结构,以及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语言的认识、构建和使用。以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汉语和英语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进行比较,并提炼出这方面的概念隐喻。探讨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共性和个性,寻求其普遍性和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晶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57-60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才得以构建。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近”的空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情感/态度域、知识/智力域、时间域和程度域,两者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在英汉经济语篇中的共时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莲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0-74
本研究以英汉经济语篇为研究对象,,基于自建语料库、运用共时对比、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归纳共享的隐喻模式,分析隐喻对理解抽象经济概念的作用,挖掘两种语篇中隐喻异同的深层次文化根源。研究表明,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两种语篇中,相似和相异的的隐喻模式分别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这种思维共性和差异性的深层次根源分别在于文化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对英、汉经济语篇的学习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学习者如能在学习经济语篇时有意识地运用隐喻思维,将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形成语义网络,找出规律性,可以从宏观和整体上很好地把握语篇的脉络,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意义,深入地了解某一时期的经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99-102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既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和文化密不可分。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为不同语言中相似性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不同民族文化意识、社会风俗、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有些隐喻概念又为某民族所特有,不仅体现该民族自身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以及传统习惯,也透视出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概念等。 相似文献
15.
袁亚敏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95-97
关于隐喻翻译方法,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Toury、Nida和Kraszewsk三人各自提出了对隐喻翻译的指导原则;国内学者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根据汉语本身的特点,对汉语中隐喻现象的翻译提出自己的方法。汉语隐喻译成英语有以下三种方法:字面直译法、意义对等目标语隐喻寻求法和纯粹的解释性翻译法。 相似文献
16.
17.
张一宁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424-425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方式,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出现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从而讨论隐喻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李雪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3-75
日汉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性表达,并且这些表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跨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要理解和灵活使用隐喻,必须了解二者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日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介词是英汉两种语言中较为特殊的一类词,在实际使用中都非常活跃。通过对英汉介词的简要阐述,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尝试基于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对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个英语介词和汉语介词的使用频率,兼类情况及其对应关系做以对比分析,以期对英译汉中的介词翻译能有所启示。另外,介词在英译汉时可以采取直译、增译、省译和转译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分别选取中关高校网站英文简介各18篇,自行构建微型语料库,采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5.0对该微型语料库中美高校网站英文简介高频词搭配的共选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校英文简介存在着修饰语较为单一、修饰过度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出现该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针对有效地撰写中国高校网页上的英文简介,提出语篇撰写简短凝练、增加词汇选用多样性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